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翅浮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翅浮鸥

中文学名: 白翅浮鸥
拉丁学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
别 名:白翅黑海燕 白翅黑燕鸥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鸥形目
科:鸥科
属:浮鸥属
种: 白翅浮鸥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1815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白翅浮鸥[1](拉丁名:Chlidonias leucopterus)小型至大型水禽。嘴细小或相当粗大,形直,中等长度或相当长,上下嘴等长或上嘴较长,先端多弯曲呈钩状。鼻孔裸出,为线状或椭圆形。翅膀长而尖,第1枚或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折合时超过尾端。尾中等至较长,方尾、圆尾或深叉状,尾羽12枚。脚非常短至中等长度,前趾间具蹼,后趾小或退化,位高。典型羽衣为灰色和白色,翅端有黑色,有些种类是全白色,其他一些种类是白色而上体有黑色或主要呈暗灰色或黑色。许多种类有黑色的头顶或繁殖期头部羽毛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些种类头部具冠羽。多种类的嘴和脚有鲜明的颜色。两性相似。分布遍于全球,主要栖息于海洋及海滨、岛屿、河口、大江大湖甚至沼泽、池塘等水体。是中、高纬度地区的迁徙鸟。

外形特征

白翅浮鸥夏羽头、颈、背和下体黑色。尾上和尾下覆羽白色。尾银灰色,呈浅叉状。翅上覆羽银灰色,小覆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羽干白色,内侧羽缘具楔状白斑。第2-4枚初级飞羽外侧及其以内的初级飞羽内外侧均沾珠白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鸽灰色。冬羽额、前头和颈侧白色。头顶黑色而杂有白点。从眼至耳区有一黑色带斑,并常和头顶黑斑相连。颏、喉白色而杂有黑色斑点。背、腰灰黑色,中央尾羽鸽灰色。下体白色,微沾灰黑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头顶为黑褐色,背、肩及翅上小覆羽灰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污白色。外侧2对尾羽内侧白色。尾羽羽干白色。眼前缘和眼后耳区有黑色斑点。翅上中覆羽色浅,而具黑褐色羽于纹,在翅上形成淡包斑。下体白色。虹膜暗褐色。嘴红色,冬季黑色。脚红色,冬季暗紫红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62-80克,雌性63-77克;体长雄性228-266毫米;雌性200-255毫米;嘴峰雄性25-29毫米,雌性22-30毫米;翅雄性190-221毫米,雌性196-220毫米;尾雄性62-74毫米,雌性66-80毫米;跗跖017-21毫米,雌性16-18毫米[2]

叫声:重复的kweek声或尖厉的kwek-kwek叫声[3]

生活习性

白翅浮鸥常成群活动。多在水面低空飞行,觅食时往往能通过频频鼓动两翼,使身体停浮于空中观察,发现食物,即刻冲下捕食。休息时多停栖于水中石头、电柱、木桩上或地上。

主要以小鱼、虾、昆虫、昆虫幼虫等水生动物为食。有时也在地上捕食蝗虫和其它昆虫。

栖息环境

白翅浮鸥主要栖息于内陆河流、湖泊、沼泽、河口和附近沼泽与水塘中。有时也出现在沿海沼泽地带。

生长繁殖

白翅浮鸥的繁殖期为6-8月。常数对或数十对在一起繁殖。营群巢。通常营巢于湖泊和沼泽中死的水生植物堆上。巢属浮巢。主要用芦苇和水草堆集而成。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1枚,或多至4枚的。卵的颜色为赭色或褐色,被有深灰色或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9-39×21-2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河北北部。越冬和迁徙时途径新疆、河北、陕西、山西、山东、湖南、长江下游、浙江、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台湾和澎湖列岛厦兰屿。

世界分布:繁殖于南欧及波斯湾,横跨亚洲至俄罗斯中部及中国;冬季南迁至非洲南部,并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偶至新西兰。

亚种分化

单一亚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白翅浮鸥的种群数量在欧洲中部数量稀少,但在欧洲东部、亚洲中部和东部可能数量较多。繁殖季节在内蒙古的数量较多,为常见种,局部地区为优势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4]。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视频

白翅浮鸥的视频

白翅浮鸥

参考资料

  1. 白翅浮鸥(附图),中国上海崇明鸟类图库
  2. 白翅浮鸥外形特征,鸟纲 行者物语网,2015-1-19
  3. 白翅浮鸥叫声,鸟类_百问中文,2016-10-24
  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