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白腰雨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腰雨燕

中文学名: 白腰雨燕
拉丁学名:Apus pacificus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雨燕目
科:雨燕科
属:雨燕属
种: 白腰雨燕
亚   种: 4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atham, 1802
英文名称: Fork-tailed Swift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白腰雨燕(学名:Apus pacificus),两翼和尾大都黑褐色,头顶至上背具淡色羽缘、下背、两翅表面和尾上覆羽微具光泽,亦具近白色羽缘,腰白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颏、喉白色,具细的黑褐色羽千纹。喜成群,常成群的在栖息地上空来回飞翔。飞行速度甚快,常边飞边叫,声音尖细,为单音节。以各种昆虫为食,主要种类有叶蝉、小蜂、姬蜂、蝽蟓、食蚜蝇、寄生蝇、蝇、蚊、蜘蛛、蜉蝣等。在飞行中捕食。

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8厘米)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尾叉深,颏偏白,腰上有白斑。与小白腰雨燕区别在于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形斑较窄,体型较细长,尾叉开。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偏紫色。

叫声:嗡嗡地叫或叽叽喳喳,并有长长的高音尖叫skree-ee-ee[1]

生活习性

迁徙:白腰雨燕是夏候鸟。春季于4~5月迁来。秋季于9~10月迁走。部分留居于香港和台湾。

习性:喜成群,常成群的在栖息地上空来回飞翔。早晨多成群飞翔于岩壁附近,时而接近岩壁,时而成群飞行,相互追逐,不时往返于巢间,上午9~10时以后,常飞离岩壁而向高空或森林和苔原上空飞翔。有时可飞离巢区20千米以外。阴天多低空飞翔,常疾驰于低空,从地面或水面一掠而过,天气晴朗时常在高空飞翔,或在森林上空成圈飞行。飞行速度甚快,常边飞边叫,声音尖细,为单音节。其声似"矶一矶一矶一"。

食性:以各种昆虫为食,主要种类有叶蝉、小蜂、姬蜂、蝽蟓、食蚜蝇、寄生蝇、蝇、蚊、蜘蛛、蜉蝣等。在飞行中捕食。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陡峻的山坡、悬岩、尤其是靠近河流、水库等水源附近的悬岩峭壁较为喜欢。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7月。成群在一起营巢。营巢于临近河边和悬崖峭壁裂缝中。雌雄亲鸟均参与营巢活动,但以雌鸟为主。5月中旬即开始营巢,巢主要由灯蕊草、早熟禾以及小灌木叶、树皮、苔藓和羽毛等构成,亲鸟并用唾液将巢材胶结在一起和粘附于岩壁上。巢较为坚固,尤其是巢沿胶结得更为坚固,唾液亦较多,巢沿亦较厚,一般为1.8~2.0厘米。巢底较薄,一般为0.4~1.0厘米。巢的形状为圆杯状或碟状,大小为外径7~12厘米,内径6~8厘米,高3~6厘米,巢深1.5~3.0厘米;巢沿一般都有一凹陷处,是亲鸟尾放置处。巢筑好后间隔5~7天即开始产卵。年产1窝。每窝产卵2~3枚。卵白色,光滑无斑,形状为长椭圆形。卵的大小为24.2~28.O×15.2~17.0毫米,重3~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在孵卵期间常衔食喂雌鸟。孵化期为20~23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体重仅3.1克,体长27.3毫米,全身赤裸无羽,体色灰黑色,仅背、胁和腹侧被有少许绒羽。经亲鸟33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飞翔。

地理分布

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东亚,迁移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越冬。

分布状况:常见的夏季繁殖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及青海;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南部、台湾、海南岛及新疆西北部。亚种kanoi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及台湾[2]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拉丁学名
1 白腰雨燕指名亚种 Apus pacificus pacificus
2 白腰雨燕华南亚种 Apus pacificus kanoi
3 白腰雨燕喜马拉雅山亚种 Apus pacificus leuconyx
4 白腰雨燕东南亚亚种 Apus pacificus cooki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视频

建水燕子洞大白腰雨燕外出觅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