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皇太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皇太妃

太妃,分为皇太妃和王太妃,是一种中國古代用来尊封给先朝嫔御的位号。皇帝崩逝后,其妃嫔无子者称为皇太妃,有子者则随其子封号称为某王太妃或某国太妃,例如曹操的妃妾杜氏,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封为沛王太妃;例唐宪宗妃嫔郑氏生光王李忱,郑氏封为光王太妃;例唐太宗韦贵妃被唐高宗封为纪国太妃,随其子纪王李慎迁居封国;唐高祖妃嫔杨氏生江王李元祥,封江国太妃;唐太宗德妃燕氏生越王李贞,永徽元年拜为越国太妃。

皇帝崩逝后,其妃嫔有子者随子封号尊封为王太妃,随其子迁居封国,无子者则尊封为皇太妃。

亲王、郡王薨逝后,其子继位王爵,妻子尊封为王太妃。

基本信息

名称 皇太妃 别称 太妃
外文 Princess Mother、Princess dowager 性质 封号

简介

太妃,又称皇太妃,和太嫔(亦称皇太嫔)一样,是一种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尊封给先朝嫔御的位号。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皇太妃是东晋成帝的周贵人。也指前朝贵妃和皇贵妃的封号,即皇贵太妃,贵太妃,太妃均可称为皇太妃。

地位

太妃的政治地位几乎等于零。除了南明时期几位太妃,溥仪的四位太妃(原同治帝的瑜妃、瑨妃、珣妃和原光绪帝的瑾妃)之外,其他的都无从控制皇帝、亲王或郡王。也无权利管辖后宫。

尊封

被尊封为皇贵太妃、贵太妃的先朝嫔御,位在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之下,高于现任皇帝的妃嫔,而尊封为太妃、太嫔等地位却在当朝皇贵妃之下。

通常会被尊封为太妃、太嫔,大多是以下情形; 皇帝在即位前生母已去世,且有某位嫔妃对即位前的皇帝尽了抚育之恩,那么在皇帝即位后,该嫔妃就极有可能被尊封。但若是当朝无皇太后存在,则该嫔妃甚至能升等成为皇太后(如孝静成皇后)。 从上述的情况看的出来,先朝嫔御是否被尊封为太妃、太嫔,几乎完全依照皇帝本人的意思,历代以来几乎没有任何宫规和典制曾详细记载有关尊封太妃、太嫔的条件和援例。

妃嫔在皇帝驾崩后,嗣皇帝给前朝妃嫔的封号。

先朝嫔御之子以庶出身分继承帝位,且该先朝嫔御的地位和出身也不算太低,那她就有可能被尊为皇太后,但要是出身或地位过低,就只能被尊为太妃、太嫔而非皇太后。 在历经多代皇朝后,这些随侍在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的先朝嫔御,会有可能被皇帝以年高德邵为由进行尊封。

另外,即使本身不是皇帝生母或养母,若所生的儿子封王,亦会被称为太妃(王太妃),例如曹操的侍妾杜夫人,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称为沛王太妃。或封作国太妃,例唐太宗韦妃被唐高宗封为纪国太妃,随儿纪王李慎迁居藩地;唐高祖杨嫔生江安王李元祥,后封江国太妃;唐太宗德妃燕氏生越王李贞,永徽元年拜为越国太妃。

册封

汉朝开始,太妃的立废都需要举行仪式。册立太妃的时候,清朝之前用玉册,清朝使用金册,用以告示天下。清朝礼制,妃以上等级的宫眷册封为太妃时,颁赐用龙(五爪的龙,四爪的龙在清朝叫"蟒")或凤做提手铜印。历代在册封太妃的时候都颁赐特制的朝服,清朝时又加上珊瑚朝珠。

清朝太妃

皇贵太妃或皇考*皇贵妃、皇祖*皇贵妃

贵太妃或皇考*贵妃、皇祖*贵妃

太妃或皇考*妃、皇祖*妃

太嫔或皇考*嫔、皇祖*嫔

皇考贵人、皇祖贵人、皇考常在,也有被尊为皇考太贵人,典型的是乾隆的鄂贵人和寿贵人.常在和答应在乾隆以前是不尊封的.道光后期才开始尊封

答应通常不受晋封。

仅清朝有皇贵太妃、贵太妃、皇考贵人、太嫔之名号,它朝皆无。

且加封为太妃太嫔后仍能被新帝晋尊,例如咸丰帝丽妃、婉嫔、祺嫔、玫嫔、璷贵人、容贵人、璹贵人、玉贵人、吉贵人、禧贵人、庆贵人等被同治帝封为皇考丽皇贵妃、皇考婉妃、皇考祺妃、皇考玫妃、皇考璷嫔、皇考吉嫔、皇考禧妃、皇考庆嫔等。

《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

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嘉庆初,选入宫,为如贵人。累进如妃。宣宗尊为皇考如贵妃,居寿安宫。文宗尊为皇祖如皇贵太妃。薨,年七十四,谥曰恭顺皇贵妃。子一,绵愉。女二,殇。

清末四太妃

逊清皇室四大太妃,有时又被称作四大太妃或四太妃,具体指:

同治帝之遗孀-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

同治皇帝之遗孀-荣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

同治皇帝之遗孀-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

光绪皇帝之遗孀-端康皇贵妃他他拉氏。

这四位太妃作为同治帝和光绪帝的遗孀,在逊清皇室中除去皇太后和皇后外,便是这四位太妃地位最为尊贵,其中端康太妃在四太妃中年龄最少、思想也较开明,因此在隆裕太后在民国二年(1913年)逝世后,由端康太妃居四太妃中领导地位。

溥仪退位后,四太妃便纷纷要求逊清朝廷尊封自己为皇太妃,其中敬懿皇太妃在隆裕太后崩逝后,便积极想获得太后名号,但无案可藉只得罢休。

这四位太妃中,珣皇太妃去世的最早(薨辰为民国十年4月14日,享年六十五岁);之后是端康皇太妃(薨辰为民国十三年,享年五十二岁)、敬懿皇太妃(薨辰为民国二十一年2月5日,享寿七十七岁),最后是荣惠皇太妃(薨辰为民国二十二年5月18日,享年七十八岁)。 荣惠皇贵太妃

西林觉罗氏。事穆宗,自贵人进嫔。光绪间,进妃。宣统间,累进尊封。(转自《清史稿》) 荣惠(敦惠)皇贵妃,西林觉罗氏(1856年9月6日--1933年5月18日),清朝同治皇帝妃子。满洲镶蓝旗人,主事罗霖之女,原任七品罗定之曾孙女,原任笔贴式吉卿之孙女,原任参领托普清阿之外孙女,生于咸丰六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封为瑨贵人,十月正式册封。时年十七岁。同治十三年(1874)十一月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封为瑨嫔。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懿旨封为瑨妃。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日尊封为贵妃。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宣统帝尊封为皇贵妃。民国二年二月初五日溥仪尊封为荣惠皇贵妃。民国十一年溥仪大婚之际,被尊为荣惠皇贵太妃。民国二十二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公元1933年5月18日)卒,享年七十八岁。谥曰敦惠皇贵妃。民国二十四年与献哲皇贵妃一同葬入清东陵。

敬懿皇贵太妃

敬懿(献哲)皇贵妃(1856年7月2日-1932年2月3日),赫舍里氏,满洲镶蓝旗人,知府崇龄女,生于咸丰六年六月初一(1856年7月2日)。她身材苗条,冰肌玉质,花容月貌,据说是四位皇贵妃中最漂亮的,而且聪明机敏,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尽管如此,入宫后最初仅封为瑜嫔,两年多以后,在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晋升为瑜妃。光绪二十年正月晋封为瑜贵妃,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光绪皇帝刚死四天,宣统皇帝就尊封她为瑜皇贵妃。1913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初五),废帝溥仪又尊封她为敬懿皇贵妃。1922年在溥仪大婚之前,被尊为敬懿皇贵太妃。1932年2月3日(阴历辛未年腊月二十七)病死,终年七十七岁,伪满朝廷谥为献哲皇贵妃。 人生轨迹:瑜嫔--瑜妃--瑜贵妃--瑜皇贵妃--敬懿皇贵妃--敬懿皇贵太妃--献哲皇贵妃。


庄和皇贵太妃

阿鲁特氏(1857年-1921年),蒙古正蓝旗人,为大学士赛尚阿侍妾所生,生于咸丰七年八月初三(1857年9月20日)。同治帝妃嫔之一。皇贵妃阿鲁特氏是同治帝皇后的姑母。孝哲毅皇后的父亲崇绮为赛尚阿第三子,即皇贵妃的哥哥。皇贵妃虽是皇后的姑母,却比皇后小3岁。 同治十一年初,姑侄二人同时被选入宫,侄女被立为同治帝的皇后,姑母却被选为嫔,九月十三(10月14日)入宫,十月册封珣嫔,仅16岁。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晋升为珣妃。 光绪二十年正月,慈禧太后以是年六旬慈庆,命晋珣贵妃,二十一年五月初六晋珣贵妃受礼。光绪帝死后第四天(1908年11月18日),宣统帝尊她为皇考珣皇贵妃,移居到她的侄女孝哲皇后生前居住过的储秀宫。清朝灭亡后,1913年农历二月初五,溥仪又尊封她为庄和皇贵妃。1921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七)病死,终年六十五岁,谥为"恭肃皇贵妃",同年十二月初七入葬清东陵的惠陵妃园寝。 人生轨迹:珣嫔(16岁)--珣妃(19岁,开始守寡)--珣贵妃(38岁)--珣皇贵妃(52岁)--庄和皇贵妃(57岁)--恭肃皇贵妃(65岁,去世)。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如下记载: 庄和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女,孝哲毅皇后姑也。事穆宗,为珣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皇帝尊为皇考珣皇贵妃。孝定景皇后崩未逾月,妃薨。谥曰庄和皇贵妃。敬懿皇贵妃,赫舍里氏。事穆宗,自嫔进妃。光绪间,进贵妃。宣统间,累进尊封。

端康皇贵太妃

姓他他拉氏 (1872年-1924年),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清朝末年光绪皇帝的妃子。人们习惯称其为瑾妃。其妹是珍妃,姊妹俩为同父异母,在家族中瑾妃排行第四、珍妃排行第五。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光绪帝的选后大典上,瑾妃和妹妹同时入选,成为光绪帝的妃子,并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礼,之后个别以瑾嫔和珍嫔的身份入宫。 在入宫之后,瑾嫔住在东六宫之一的永和宫,妹妹珍妃也同样的住在同为东六宫之一的景仁宫。瑾嫔在宫中并未如妹妹珍嫔一般,获得光绪帝之宠幸,相反的,她和皇后叶赫那拉氏(孝定景皇后)一样受到冷落,但瑾嫔并不以为意。六年之后,姐妹两人被晋升为瑾妃和珍妃。光绪二十年(1894年),珍妃因故得罪慈禧太后,姊姊瑾妃也受到牵连而一同被降为贵人,但在隔年两人又恢复了原本的妃子位号,但珍妃却受到了监禁,而瑾妃却依然保有自由、继续住在永和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攻入京师,慈禧太后携宫眷出逃紫禁城,瑾妃便是其中一员。 在宣统皇帝溥仪登基之后,瑾妃继续住在永和宫,并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在宣统逊位后,上徽号为端康皇太妃,她和溥仪的关系似乎不坏,溥仪称他为皇阿娘,每遇年节还会请她一同欢庆。溥仪退位后的次年,隆裕太后(孝定景皇后)崩逝,瑾妃在四大太妃的地位中有所提高,她在四大太妃中年龄最轻,思想也较开通。民国十一年,在逊清朝廷为溥仪议婚时,瑾妃支持以婉容为皇后。瑾妃在永和宫过著很有品味的生活,时常以丹青书法自娱。在永和宫的摆设中,有着数样的瓶盘盆景、上头都镶嵌著精致出色的钟表和花鸟人物,同时她也是一位美食家,经常派人到京城附近的天福号买酱肘子供她吃早餐,由于瑾妃喜爱美食,因此永和宫里的小膳房,烹饪相当地出色,逊清的王公旧臣都爱吃她赏的饭。 四十岁以后,瑾妃渐渐得了甲状腺大病,颈凸目凹。 民国十三年(1924年),在和溥仪及其余逊清皇室成员欢度中秋节后,瑾妃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五天后因情况恶化而死在永和宫,享年五十二岁,并以端康皇贵妃的身份,下葬于光绪帝的崇陵妃园寝。谥为端康皇贵妃。

人生轨迹:瑾嫔(1888年)--瑾妃(1894年)--瑾贵人(1894年)--皇考瑾贵妃(1908年)--端康皇贵妃(1913年)--端康皇贵太妃(1922年)--温靖皇贵妃(1924年,去世)。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如下记载:端康皇贵妃,他他拉氏。光绪十四年,选为瑾嫔。二十年,进瑾妃。以女弟珍妃忤太后,同降贵人。二十一年,仍封瑾妃。宣统初,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逊位后,进尊封。岁甲子,薨。

皇太嫔

东晋之后直至明朝灭亡为止,期间的确有过不少嫔妃被尊为皇太妃,甚至在朝廷和后宫中颇有威望(例如明朝崇祯帝时期的太妃刘氏)。但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皇太嫔这个位号,和拥有此身分之嫔妃,仍是个待确议的事情。

皇太嫔这个位号的相关纪录,一直到清朝才比较明朗,清史稿后妃列传中,对皇太嫔有段记载:"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随皇太后同居,与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见"。 清朝时,贵人等级以上的先朝嫔御(嫔、妃、贵妃和皇贵妃)在历经多代王朝后称号将提升一级。常在、答应则升至嫔,再加上"皇考"二字于前,例如嘉庆帝之嫔御苏完尼瓜尔佳氏,本为常在,于道光帝即位为封为"皇考安嫔"。[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