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盂 |
盂是中国古代一种盛液体的器皿;另有姓氏孟姓同出一源,但发祥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北部和山东东南部。盂兰盆会是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盂
拼音; yú
部首; 皿
笔画; 8
五笔; GFLF
仓颉; MDBT
字级; 二级(3833)
郑码; ADLK
总笔画; 5+3
结构; 上下
造字法; 形声:从皿、于声
四角号码; 10102
笔顺编号; 11225221
字义介绍
盂 拼音:yú
部首:皿,部外笔画:3,总笔画:8
五笔86&98:GFLF 仓颉:MDBT
笔顺编号:11225221 四角号码:10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6C2
yúㄩˊ
◎ 〔~兰盆会〕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所举行的仪式。
◎ 一种盛液体的器皿:水~。痰~。漱口~儿。
详细字义◎ 盂 yú
〈名〉
(1) (形声。从皿,于声。皿表示器皿。本义: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2) 同本义 [a broad-mouthed receptacle for holding liquid]
盂,饮器也。--《说文》
置守宫盂下。--《汉书·东方朔传》
操一豚蹄,酒一盂。--《史记·滑稽列传》
(3) 又如:盂方水方(水因器成形。喻上行下效);钵盂(古代和尚用的饭碗);痰盂(盛痰用的器皿)
(4) 盛饭的器皿 [bowl]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汉书》
折叠编辑本段汉字演变 盂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午集中】【皿字部】盂 ·康熙笔画:8 ·部外笔画:3
《唐韵》羽俱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俱切,$音于。《说文》饭器也。《扬子·方言》宋楚魏之闲,盌谓之盂。《史记·滑稽传》酒一盂。《韩非子·外储篇》君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圜水圜。《文中子·礼乐篇》刻于盘盂。
又书名。《史记·武安君传》田蚡学盘盂诸书。《注》黄帝使孔甲所作铭也。孟康曰:儒墨名法杂家书也。
又田猎軰名。《左传·文十年》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
又草名。《尔雅·释草疏》盂,草似茅者。一名狼尾。一作盂。
又山名。《山海经》盂山,其阴多铁,其阳多铜。
又宋地名。《左传·僖二十一年》诸侯会宋公于盂。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秦置盂县,属太原郡。
又姓。《左传》卫有盂黡。
又与杅通。《后汉·崔骃传》刻诸盘杅。《注》杅亦盂也。
说文解字
【卷五】【皿部】盂
饭器也。从皿亏声。羽俱切
说文解字注 、 (盂) 飮器也。飮大徐及篇、韵、急就篇注作饭。误。小徐及后汉书注、御览皆作飮。不误。木部椲、木也。可屈为杅者。杅卽盂之假借字。旣夕礼㒳敦㒳杅注。杅盛汤浆。公羊传。古者杅不穿。何注。杅、飮水器。孙卿子曰。盘圆而水圆。杅方而水方。史记滑稽传。操一豚蹏、酒一盂而祝。后汉书孝明纪。盂水脯糒而巳。方言。盂、宋楚魏之闲或谓之盌。又曰。盂谓之柯。又曰。盂谓之㯸。河济之闲谓之䀂?。又曰。孟谓之铫锐。从皿。亏声。羽俱切。五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