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盲肠:大肠的起始段,长约6~8cm,位于腹腔右下部,与回肠交接处有回盲瓣,下为盲肠,有孔与阑尾相连,向上续接升结肠。 [1]

[]

是大肠的起始部,呈囊袋状,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相接。回肠通向盲肠入口处的粘膜突向肠腔内,形成上、下两片唇形的回盲瓣,有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小肠的作用。 盲肠是大肠起始段的袋状部分。因其远端闭塞不通,故称盲肠。在盲肠远端伸出一小管,称为阑尾。因其管腔细小,容易阻塞而发炎,为阑尾炎,俗称盲肠炎。盲肠亦称阑肠,是大肠膨大的起始部分。位于腹腔的右下部,恰在右髂窝回肠进入大肠处的尾侧。人的盲肠退化,下端游离呈盲囊,向上延续为升结肠,其下部有一孔 通阑尾。同升结肠交接区的内侧壁有回盲瓣,该瓣是以小肠环层肌为基础突向大肠的粘 膜双襞、是小肠通大肠的门户,有防止大肠内容物倒流入小肠的功能。盲肠很少发炎,所谓 “盲肠炎” ,多是阑尾炎的误称。中医文献 《难经》中,称盲肠为 “阑门” ,是七冲门之一。

目录

解剖结构

盲肠是大肠的始端,也是大肠各段中最短的。盲肠下端以膨大的盲端开始,其长短因人而异,一般向上约6~8厘米,与回肠末端相连而延续为升结肠。在盲肠下端的后内侧壁上,有一游离细长的肠管,叫阑尾,或叫蚓突。一般盲肠与结肠相似,表面亦有三条结肠带,它们向阑尾根部集中并与阑尾的肌层相延续。因此,无论阑尾的位置如何变动,却都能沿着结肠带向下找到阑尾的根部。此外,在盲肠和升结肠相移行处的左后壁上,有回肠末端的开口,称此口为回盲结肠口。口的形状多呈卵圆形裂隙,其上下两缘各有一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结肠瓣。上缘的皱襞名为上唇,其附着部位约当回肠与结肠的交接线上,近似水平位。下缘的皱襞名为下唇,整个下唇皱襞较长而凹陷,其附着部位约当回肠与盲肠的交接线上。上、下唇的前、后端互相结合,并分别向前、后延伸,构成结肠瓣系带。以上由粘膜皱襞所形成的各种结构,均与回肠末端的环行肌层在回盲结肠口处增厚有关。增厚的环形肌,具有括约肌的功能,它不仅能防止大肠内容物返流回小肠,同时也可控制食糜不致过快进入大肠,以使食糜在小肠内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与盲肠相关的疾病及其临床治疗

1.盲肠炎:本病维吾尔医学名为外热糜扎衣代艾瓦尔,是指盲肠发炎为主要特征的病证。病因凡患持续性便秘,肠道常有梗阻,肠道寄生虫或吃进水果子,带壳食物滑入盲肠日久积内,产生腐气损害盲肠所致。症见轻度发热,烦躁失眠,恶心腹胀,时有呕吐,右腹剧痛,压则加重,手摸可感到硬块,若因寄生虫而发炎者可查知有排虫病史。治宜开通阻滞,消炎止痛为主。务必静卧休息,不得多活动,不得内服各类制剂。开通阻滞,宜用橄榄油230g加开水或肥皂水灌肠,消炎止痛,热敷局部,若有欲呕则宜凉敷局部;若由寄生虫发炎者宜用杀虫驱虫剂治疗等。 盲肠炎也叫阑尾炎,多由阑尾发炎后蔓延到整个盲肠而形成的病症。病名。俗称盲肠炎。医学上将人体腹腔内自盲肠下端延伸出的一条如蚯蚓状的小管状器官,称为阑尾(又叫蚓突)。它位于右髂窝,上端连于盲肠的后内壁,开口于盲肠,全长约2—20厘米。倘病菌、寄生虫或其他异物侵入,阑尾就会发炎。主要症状是右下腹疼痛、恶心、呕吐等。一般施用中西药消炎治疗,急性重症或屡治不愈者须进行手术摘除。为易发多见病,贻误病患会危及生命,须经常留心防治。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整风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就象割阑尾炎一样。是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阑尾炎初起时有上腹部或脐周疼痛,以后转至右下腹。体检右下腹有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白细胞增高等。病情严重时,阑尾穿孔,可引起阑尾包块或腹膜炎。治疗包括针刺、中药、抗生素和手术等。慢性阑尾炎经常有右下腹隐痛和压痛,并可反复发作,以手术治疗为宜。位于腹腔右下部的阑尾感染形成的炎症。阑尾是联结于盲肠末端的一个蚯蚓状盲管,其开口狭小,系膜短易扭曲,极易被食物残渣、粪石、异物等堵塞,造成分泌物不易排入盲肠,而招致细菌感染发炎。阑尾炎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阑尾炎是青壮年中最常见的外科急性腹部疾患。其主要症状是腹痛,多数病人的腹痛始于上腹或脐周,数小时后疼痛转至右下腹; 其次为恶心、呕吐及全身不适、发热等。体检表现为右下腹明显压痛,炎症重者出现右下腹肌肉紧张及反跳痛,血化验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均可作出诊断,当然也有症状、体征不典型者,造成诊断困难和延误治疗。急性阑尾炎,可发生坏死穿孔引起化脓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故不可忽视早期诊治。慢性阑尾炎为急性阑尾炎治愈后,反复急性发作或经常右下腹疼。阑尾炎的治疗以手术切除阑尾为佳,中药、针灸和抗菌素配合应用的中西医疗法,也可使多数病人的症状缓解,但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应根据病情、医疗条件及病人的要求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