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直波碉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直波碉楼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松岗镇直波村,1991年4月16日公布为四川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碉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有南北两座,相距约50米,均为石质,其平面外呈八角形,内呈形。南碉高29米,北碉高24.7米。其墙上设有嘹望孔。

内容简介

直波碉楼,位于四川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藏语意为“峡谷口上的官寨”,分南北两座,依山势而建,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左右。直波碉楼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高43米,楼外呈八角形,内呈圆形,向上收分,用石砌筑。两座碉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八角碉楼距今已300多年,主要是战时用来通信和防御。

直波碉楼已经倾斜2.3米,先后经历了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1976年的松潘大地震,还有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1]。直波碉楼形态完美,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融入了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和精湛的技艺,具有很高的历史、民族学建筑技术与科学价值。被确定为县、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直波碉楼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群

“直波碉楼”群建筑时代为明代至清代,分布于四川省马尔康县理县茂县、汶川等县,共500多座碉楼,以马尔康县松岗乡直波村的碉楼而得名。

历史背景

直波碉楼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300多年,主要是战时用来通信和防御。这是官方认定的最早修建年限。直波碉楼修建的时间有可能更早。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了灾后文物抢救保护恢复工作,包括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波碉楼”群的修缮设计任务。北京市香山还保留着仿制的碉楼。数百年后,仍巍然屹立。

建筑特点

直波碉楼群位于松岗乡直波村境内,共2座,依山势南北分布。南碉在村内、北碉在村北山脊上,两碉相距50米。其外型均呈八角形,内呈圆形,整体由下往上渐内收成锥体形。由石块和泥砌墙,内用木质楼梯上下,南碉内径8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05米,墙厚0.95米;碉高29米,共7层。第一层底部西墙中部开一门,高1.80米,宽0.90米;第四层东墙中部及第五层南墙上各开一道小门,高1.40米,宽0.80米。

东南墙上每层均开有1~2个竖长方形燎望孔。西北墙上每层开一个燎望孔,高0.30米,宽0.10米。其于各层无燎望孔。

北碉内部直径8.50米,外部每角两侧边长2.15米,墙厚0.90米,通高24.70米,碉共6层,第2~4层东南西墙上各开一门,大小分别与南碉东墙上的底门,第4层门基本相同。碉的东西南墙上第3~5层各开有1个竖方形瞭望孔,在碉的东北、西北墙的1~2层各开有1个边长0.20米的方形燎望孔,第一层北墙及第三层北墙亦各开有1个方形燎望孔。该调集嘉绒藏族建筑高超艺术,碉群高大雄伟,棱角分明,墙体平整如削,技术精湛,极为牢固,系八角碉中的杰作。

倾斜原因

经历地质沉降,八角形结构保持稳固[2]。对于碉楼倾斜的原因,可能是水流侵蚀基石。解放前碉楼并没有出现很明显的倾斜,后来当地修了一个引水沟,流经过碉楼,长时间下来,基石变得松软,出现了较大的倾斜。水流冲刷可能是碉楼倾斜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碉楼建成已有数百年,自身地基发生了沉降。直波碉楼下方曾有地道通往梭磨河,后来因为地质坍塌而消失。

视频

直波碉楼 相关视频

川西行(二)马尔康 卓克基镇西索村 松岗直波碉楼
滇川青藏行-直波碉楼与卓克基土司官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