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山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相山庙位于相山主峰南麓,坐北朝南,四进大院,52间房,占地2万平方米,是淮北市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建筑和最重要的观览景点。

历史

西晋太康五年(284),武帝司马炎下诏,令各国诸侯祀界内山川,为此,地方主管沛国令郭卿主持兴建相山庙,以供奉相山之神,并立石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在史书上“相山庙”之名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

相山庙供奉的本是相山神,后来不知何时改称“明上王”。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75)敕赐“显通庙”额;微宗宣和五年(1123)敕封相山神为“崇惠侯”;刘齐阜昌二年(1131,宋高宗绍兴元年)又加封“显济王”;清康熙年间称该庙为“显济王庙”。现今官方称其为“显通寺”。而广大民众仍习惯称其本名“相山庙”。

又称显通寺、显济王庙。在淮北市相山南麓。占地9亩。据《宿州志》记载:北宋元丰间(1078—1085)赐额“显通”。始建于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建筑为清代结构。有大院3进,近年已进行修葺。庙内尚存宋、元、明、清、修庙的碑石多方,皆列入碑林妥为保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香火会,香客云集,游人无数。淮海战役中,曾在此开过重要会议。现辟为淮北市博物馆,馆名为郭沫若手书。

相山庙又叫显通寺,据今已经有1725年的历史了。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民国年间又重修。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 1973年,当地政府投资维修显通寺;1976年,辟为淮北市博物馆馆址。1980-1985年,拨款维修。1985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扩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宝殿建筑面积达999平方米,集南北古寺设计风格于一体,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不仅将使该寺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较大的佛刹宝地,也是淮北重要的人文景观。[1]

相山庙故事

在淮北市相山南麓,相山公园里的相山龙峰和虎峰南麓,有一座古庙叫显通寺。老百姓都叫做“相山庙”。庙的东大殿里,有个御书亭。亭中立着一块巨大的石刻,上有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惠我南黎”四个斗大的字。

原来,在乾隆年间,经相山西北流向相山东南的濉水,因河床年久淤塞,每逢雨季泛滥成灾。安徽巡抚高晋奉命前来勘河修治。当他来到濉溪之后,又顺便到了相山显通寺,看到庙宇由两山环抱,古木参天,风景秀丽,但寺庙破残不堪。于是,这个巡抚高晋就把治河的主要使命丢在脑后,而向乾隆上书修寺,美其名以求神明护佑百姓免于水灾。乾隆阅罢高晋的奏章,就命高晋初修缮寺庙外,另建一条十八里蔽日长廊。高晋贪赃枉法,把修治濉河的金银肥了自己的腰包,只草草修理了寺庙却没有尊旨建造长廊。

哪知后来,乾隆下江南巡视,路经彭城(徐州),设行宫于云龙山,突然想起要到相山十八里长廊来观风景,便令高晋陪同御驾亲往相山览胜。高晋接旨后吓得魂不附体,他急象热锅上的蚂蚁。生死关头,他谎奏道:“相山‘穷山恶水出刁民’,龙驾不宜前往。”高晋为了保自己的性命,竟把山清水秀的相山和这里的穷苦百姓诬为‘穷山恶水’和‘刁民’。乾隆是个胆小鬼,果真不敢到相山。但他为了收买人心,安抚这里的百姓,故御笔亲书了“惠我南黎”四个大字。后由江南凤阳府宿州知府张开士恭摹于石上保留至今。[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