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石綠竹

於 2020年7月16日 (四) 14:07 由 清风荷韵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石綠竹(學名:PhyllostachysarcanaMcClure)是禾本科剛竹屬喬木或灌木狀竹類。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可達8米,勁直,幼竿綠色,被白粉,無毛,節紫色,節間具紫色暈斑,老竿綠色或黃綠色;竿環強隆起而高於隆起的籜環。籜鞘背面淡綠紫色或黃綠色,有紫色縱脈紋,被白粉,因脈間具疣基微刺毛而粗糙,竿基部籜鞘有紫色斑點,漸至竿上部者則可無斑點;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狹而高,邊緣生短纖毛;籜片帶狀,綠色,有紫色縱脈紋,外翻。末級小枝具葉;葉耳及鞘口繸毛俱缺;葉舌強烈伸出,易破碎;葉片帶狀披針形,花枝未見。4月上、中旬出筍。

分布於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多野生于山坡上部,可形成小面積純林,也可在山區河岸兩側連片生長。

石綠竹的筍可食用;竹材堅硬,不易劈篾,可作農具柄或竹器腳柱等用。

  • 中文名: 石綠竹
  • 學 名:Phyllostachys arcana McClure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 科:竹亞科
  • 族:倭竹族
  • 亞 族:剛竹亞族
  • 屬:剛竹屬
  • 組:剛竹組
  • 種: 石綠竹
  • 命名者及年代:: McClure,1945

目錄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多野生于山坡上部,可形成小面積純林,也可在山區河岸兩側連片生長。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狀竹類。地下莖為單軸散生,竿高8米,粗約3厘米,勁直,幼竿綠色,被白粉,無毛,節紫色,節間具紫色暈斑,老竿綠色或黃綠色;節間長達20厘米,壁厚2-3毫米;竿環強隆起而高於隆起的籜環。籜鞘背面淡綠紫色或黃綠色,有紫色縱脈紋,被白粉,因脈間具疣基微刺毛而粗糙,竿基部籜鞘有紫色斑點,漸至竿上部者則可無斑點;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狹而高,高4-8毫米,淡紫色或黃綠色,先端強隆起呈山峰狀,具缺刻或呈撕裂狀,基部兩側或一側明顯下延,邊緣生短纖毛;籜片帶狀,綠色,有紫色縱脈紋,平直或竿下部者微皺曲,外翻。末級小枝具2-3葉;葉耳及鞘口繸毛俱缺;葉舌強烈伸出,先端弧形,易破碎;葉片帶狀披針形,長7-11厘米,寬1.2-1.5厘米,兩面無毛,或於下表面的基部偶有長柔毛。花枝未見。筍期4月上、中旬。 [1] [2]

主要變種

黃槽石綠竹(Phyllostachys arcanaMc Clure 'Luteosulcata')與石綠竹的區別在於竿的溝槽為黃色。產江蘇。栽培供觀賞,其他用途同石綠竹。

栽培技術

1、林地雜灌清理:就是將石綠竹竹林內的雜草、雜灌劈倒,使其散布於林地,腐爛為肥料。雜灌清理後,可以防止雜草灌木消耗石綠竹竹林的水分和養分;消除病蟲害的中間寄主;清潔林地,便於石綠竹竹林的墾復鬆土、施肥等管理和作業;雜草灌木劈倒後就地腐爛,增加石綠竹竹林的土壤肥力。石綠竹竹林第一次清理在6-7月份進行,全面砍除石綠竹竹林中的雜灌草,包括石綠竹竹林內的一些大樹、老竹、枯竹,劈倒後,地徑大於2厘米的枝幹清理出林外,作為薪炭原料,燒制木炭,用於烘製,其餘枝椏散布於林地,腐爛作肥料。清理時要做到草灌劈盡,伐樁要低於10厘米,以便於今後作業,石綠竹竹林邊緣向外3米範圍也要劈盡,利於石綠竹竹林擴鞭增加石綠竹竹林面積。

2、林地鬆土:對石綠竹竹林土壤進行墾復深翻,深度20-30厘米。通過墾復鬆土,使土壤疏鬆,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透水、保水、通氣性,有利於地下莖和鞭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養分和氧氣,可以將表層的有機質翻人土中,腐爛作有機肥料,把底土翻上來,促使風化將礦物質營養轉化為有效成分,滿足竹子的生長需要。石綠竹竹林墾復鬆土,在冬季進行,墾復時挖去樹蔸、老竹蔸和撿去石頭,同時將石綠竹竹林內的老竹鞭挖除,以釋放更多的空間使石綠竹竹林地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石綠竹竹林經濟產量。挖除的樹蔸、竹蔸帶出林外做燃料等,石頭集中堆放。墾復鬆土時對分布在淺土層或浮在地表的幼壯齡鞭採取深埋20-30厘米。對坡度小於15度,土壤厚度大於50厘米的石綠竹竹林,進行全面墾復鬆土,坡度在15-25度,土壤厚度大於50厘米的石綠竹竹林,採取帶狀墾挖,沿等高線墾挖6-8米寬的墾復帶,保留6-8米寬的間隔帶,隔年輪流墾挖。墾挖時保護已發育的筍芽和幼壯齡竹鞭免受損傷,石綠竹竹林邊緣3米範圍內也要墾挖。石綠竹竹林墾挖後,地表覆蓋雜草,以防止水土流失和腐爛作為有機肥料。對於坡度大於25度的石綠竹竹林只清理雜灌不墾挖。

3、削山:指夏秋季節對石綠竹竹林土壤淺翻10-15厘米。削山只在進行過墾復鬆土的石綠竹竹林內進行,一般可結合5-6月第二次施行鞭肥時進行,也可在7-8月進行,撫育時將雜草翻人土中,腐爛作為有機肥料。坡度25度以上的石綠竹竹林每年7-8月採取人工砍草,攤鋪林地腐爛作有機肥料。

4、施肥:每年生產竹筍和石綠竹竹林生長,需要消耗大量養分。據分析,每生產1000千克鮮筍需要消耗土壤中的氮素5-7千克,因此,要想石綠竹竹林豐產、穩產,必須採取施肥措施。石綠竹竹林採取二次施肥,第一次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出筍前施肥,以促進筍芽生長。第二次在5-6月留養新竹散椏展葉後施,促進石綠竹竹林地下鞭生長。施肥種類以竹筍專用肥、尿素為主,第一次每公頃施尿素375千克,撒施;第二次每公頃施竹筍專用肥375千克,結合林地撫育時進行,翻人土中,或者採用溝施,沿等高線每隔3-4米開挖一條深10-15厘米的溝,將肥料均勻撒人後覆土。坡度25度以上的石綠竹竹林只在3月下旬至4月中上旬撒施尿素一次,每公頃375千克。撒施尿素要選擇下雨之前進行,撒施要均勻。

5、密度調控:留養方式一般在竹出筍後期留養新竹,而且通常為了增加竹筍產量,採取留小拗大、少留多拗,造成石綠竹竹林平均眉徑小,石綠竹竹林結構不合理,石綠竹竹林衰弱。母竹留養應在竹筍出筍盛期,以留養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竹筍培養母竹,留養量以4500株/公頃左右為宜,逐步調整石綠竹竹林立竹度和石綠竹竹林齡級結構,保持石綠竹竹林立竹度18000株/公頃左右,1-4年竹各占1/4。留養時要注意留空堂竹和邊緣竹,促進竹子分布均勻和向外擴展,不留特大筍和細小筍,以保持留養新竹眉徑在2.5厘米左右為宜,逐步改善石綠竹竹林均勻度和全齊度,提高質量。

6、合理砍伐:石綠竹竹林砍伐在當年白露以後至第二年春分前進行,以減少竹子對養分的消耗和傷流,保持合理的立竹度和立竹結構。石綠竹竹林內4年以上的竹子全部砍除,同時對林內細弱的小竹和部分過密的3-4年生竹砍除。砍伐剩餘物竹枝椏全部清理出石綠竹竹林外,採伐後立竹度保持1200株/畝左右。

7、挖筍技術:長期以來,竹筍採收採用手拗筍的辦法,竹筍出土較長,一般達到20厘米以上,採收部分僅為竹筍出土的地上部分,竹筍老、長、空,產量低,加工製成的質量差。改手拗筍為挖筍,即在竹筍出土10-15厘米時,用尖嘴鋤或窄鐵鏟及時採挖,挖取深度以達到竹筍基部而不傷竹鞭為宜,充分利用竹筍的地下部分,改善竹筍品質,減少不必要的養分消耗,促進後面的筍芽儘快盡多長成竹筍。對病蟲害和退筍,發現一株挖一株,帶出林外處理。

主要價值

石綠竹的筍食用;竹材堅硬,不易劈篾,可作農具柄或竹器腳柱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