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花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花菜(学名:GelidiumamansiiLamouroux)是石花菜科石花菜科属藻类。藻体紫红色或棕红色,扁平直立,丛生成羽状分枝,小枝对生或互生,各分枝末端急尖,一般高10-30厘米。单轴型。皮层细胞间具有许多根样丝。四分孢子囊由末枝形成,呈十字型分裂。精子囊及果胞亦由末枝形成,囊果两面突出,各有一小孔。果孢子囊为长棍棒形。为中国黄海、渤海、东海常见种类。供食用,也是提取琼胶的主要原料。

  • 中文名:石花菜
  • 学 名:Gelidium amansii Lamouroux
  • 别称:鸡脚菜、海冻菜、红丝、凤尾
  • 界:植物界
  • 门:红藻门
  • 纲:真红藻纲
  • 目:石花菜目
  • 科:石花菜科
  • 属:石花菜科属
  • 种:石花菜
  • 命名者及年代:Lamouroux,1813

形态特征

石花菜颜色有紫红、深红或绛紫色,在受光多的海区生长的往往呈淡黄色。新鲜的石花菜藻体为直立丛生,羽状分枝互生或对生,枝呈扁平或亚圆柱形。藻体分枝很多,主枝生侧枝,侧枝上生小枝,各种分枝的末端尖,枝宽0.5~2毫米。整个藻体上部分枝较密,下部分枝略微稀疏。固着器为假根状,假根一般呈黑色。藻体的大小因种类和生活环境不同差别很大,小的只有1~1.5厘米或2~4厘米,一般为10~20厘米,大的可达30~40厘米。

简介

石花菜是红藻的一种,在中国各大海域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石花菜直立生长,有很多分枝,一般长20~30厘米。石花菜生长在浅水区的礁石上,颜色有紫红色、棕红色、淡黄色等,因为它们的形状好像珊瑚一样,所以也叫草珊瑚。除此之外,石花菜还有很多别的名字,在渤海沿海地区,石花菜被叫作牛毛莱、冻菜,在福建地区则被简称为“石花”或者是“红丝”。当听到这些名字的时候,要知道它所说的都是石花菜。每当海水退潮之后,露出水面的石花菜远远看去好像是一束束紫红色的珊瑚花一样,随着潮汐的流动摇曳着,十分美丽。

石花菜的分布很广,属于世界性的红藻。中国沿海石花菜资源很丰富,北起辽东半岛,南到台湾沿海都有分布。不过大部 分还是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台湾等地沿海。中国产的石花菜有十几种,在不同的海域生长着不同的种类。

内部构造

表面被有厚膜,细胞内有色素体,此即为表皮层,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在石花菜藻体幼小时,很明显有一条中轴,髓部细胞由此分枝出来。因此,石花菜属于中轴系组织的藻类,髓部长柱形,

细胞间有相当多的空隙,空隙间充满了胶质,因而形成了紧密的组织,体内的琼胶多储存于髓部。老成藻体的髓部中有无数纤维状细胞纵行贯穿在胶质中,增加了石花菜组织的坚初度。

石花菜的生长属于顶端生长,它的每一个分枝的顶端,都有一个顶端细胞。稿体分枝的生长就是通过顶端细胞的分裂并分化而进行的。顶端细胞首先分生成中轴丝细胞,同时在顶端细胞后的一二个细胞,它们经过分裂而产生4个围轴细胞。这些围轴细胞呈四方形排列在母细胞周围,并经过不断分裂和分化形成皮层及髓部组织,藻体基部的皮层再分裂形成假根,假根丝平行于中轴丝。

生长习性

石花菜生长于海里的珊瑚礁上,它喜欢生长在水质清净、潮流通畅、盐度较高的海域,多为紫红色或深红色。石花菜通体透明,长得像小树一样,有很多不规则的分支。石花菜还因其样子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鸡脚菜、鹿角菜。

分布范围

石花菜的分布很广,属于世界性的红藻。在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墨西哥、智利、日本和朝鲜等有其分布。在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丹麦也有其分布。此外,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等也有分布。但是,从总的分布来看,以太平洋沿岸及其附近诸岛的分布量要大一些。

从垂直分布来看,石花菜肩于喜阴性植物。一般生长于大干潮线以下至水深10米以内的海底岩石上。但有的种类分布可以更深一些。

我国沿海石花菜资源也很丰富。北起辽东半岛南至台湾沿岸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及台湾省等地。

相关视频

繁殖方法

石花菜的繁殖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有性生殖是通过雌雄配子体成熟后,果胞受精形成果孢子体,果孢子体成熟后产生果孢子而进行的;无性繁殖则是通过四分孢子体产生四分孢子而进行的。这两种繁殖形式最终都是以孢子进行的,故称为孢子繁殖,此外,石花菜还可以进行特殊的营养繁殖,分为匍匐枝繁殖、假根繁殖和藻体再生3种形式。

孢子繁殖

石花菜的生活史中,除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外,还有果孢子体世代。但果孢子体不能单独存在,仅能在雌配子体上形成并生长、发育。在非繁殖季节,雌雄配子体和四分孢子体三者之间是不易区别的,我们通常见到的石花菜这三种藻体都有,只有到了繁殖季节,藻体上产生生殖器官后,才能将它们区别开来。

雌雄配子体

1、雄配子体:雄配子体成熟后,在扁平的精子囊小枝的顶端群生着椭圆形的精子囊,它是由藻体表面细胞转化为精子囊母细胞,精子囊母细胞经过分裂而形成的。每个精子囊母细胞产生两个精子囊。精子为五色圆形,无鞭毛,不能游动,依靠海水的流动被带到雌配子体果胞的受精丝上受精。

2、雌配子体:雌配子体近成熟时,要生长出专门产生果孢子的果胞小枝,它是由主枝顶端的小枝产生的,少数在主枝的顶端直接形成。成熟时,由果胞小枝主轴细胞的两侧,各自分割出围轴细胞,由第三或第四行围轴细咆产生支持细胞与果胞母细胞,果胞母细胞(顶上的细胞)经变态而转化为果胞。果胞上具有一条棒状的受精丝伸出于藻体的表面,而果胞的下面是一个支持细胞。因此,果胞枝由单个的细胞组成。在果胞枝的发育过程中,第二行围轴细胞的基部产生数行小细胞,而每个细胞内部含有丰富的原生质,称为营养细胞或滋养细胞,其作用是为囊果的发育提供营养。

果孢体

果胞形成之后,碰到精子,精子便粘附在受精丝上,其接触处融化,精核则沿着受精丝进入果胞基部,与卵核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不离开母体。受精后,果胞便与下面的支持细胞融合,形成很大的融合胞。融合胞产生许多分枝的产孢丝,穿人营养组织的细胞间吸收营养。成熟的产孢丝,末端的细胞伸长,而分裂成果孢子囊。在融合胞产生产孢丝的同时,产孢丝外面的皮层进一步发育隆起,在藻体上形成一个膨大部分,称为果孢子体或囊果。在横切面观察,膨大部分为两个不完全分离的小室,室顶各有一孔与外界相通,此孔称为囊果孔,成熟的果孢子即从囊果子孔排出体外。果孢子排出后,便随水散布漂流,碰到合适的基质,便附着萌发成四分孢子体。

四分孢子体

四分孢子体成熟后,在其分枝的顶端形成膨大卵形的四分孢子囊枝,四分孢囊由小分枝的表面细胞形成。成熟时,由于邻近的营养细胞向上生长,结果使四分孢子囊逐渐被埋于藻体细胞中。每个四分孢子囊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四分孢子,四分孢子在四分孢子囊中呈“十”字形排列。四分孢子囊成熟后,从藻体表面观察为紫红色的小斑点,稍微突起,并沿着小枝扁的一侧排列。

四分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壁破裂,其中的孢子即放散在海水中,碰到合适的基质便附着下来,形成雌雄配子体。

孢子的放散与附着

四分孢子囊排放之后仍呈球形,它们在排放口处停留一会,便开始浮升,远离母体。由此可见,石花菜四分孢子的排放方式是首先排放四分孢子囊。经过一段时间后,四分孢子囊的裂痕处突然开裂,四分孢子被释放出来,向四方散开,它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接着慢慢下沉。刚刚分开的四分孢子呈长锥形、长卵形或不规则的长锥形等。

石花菜四分孢子囊枝和囊果枝成熟后,都会自然地排放四分孢子及果孢子,但其放散量相差很大。据观察,在孢子集中放散的时间内,四分孢子和果孢子每小时每克孢子囊枝可分别放散10000个和10个孢子。

孢子放出后大部分在数分钟内附着。如果孢子放出来之后,长时间(超过3小时)遇不到生长基,则失去附着力,以后再遇到生长基,孢子也不会附着了。在自然海区,大部分孢子附着于母体附近,而由于海水的活动,被带到其他地方的孢子,则可能因放出时间过长而失去附着能力。

孢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

四分孢子或果孢子附着后就要萌发。它们的萌发和生长过程是相同的,而且其大小、形态也是相同的。为圆球状变形虫状,直径27.8~36.7微米,平均32微米,中央有一细胞核,核周围原生质浓厚,孢子内弥散着色素体。萌发时,色素粒先变成分散状态,同时在细胞的外侧,产生一个透明膨大的突起,此突起称为萌发管。接着,孢子内容物移入萌发管,原孢子空囊残留在一端。在孢子萌发后大约2小时左右,萌发管与孢子之间便产生隔膜。孢子萌发后所产生的细胞称为基本细胞,该细胞呈长圆形或长卵形,中央有一核,色素体稍呈网状且不均匀地分布在细胞内。基本细胞所具有的这种特异形态,对以后的分裂具有重要意义。孢子分裂时,首先分裂成2个细胞,一个为两端尖的纺锤形小细胞,一个为两端圆而中间稍狭的大细胞。在一般情况下,小细胞在上侧,大细胞紧贴在原孢子壳上。

以后,每次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再向横的方向分裂,同时在大细胞的顶端产生一个几乎没有色素的透明细胞。这个细胞向前端伸长,形成最初的假根,然后,萌发出的幼芽细胞再连续进行不规则的纵横分裂。萌发管突出20~25小时后,细胞数量增加到20~30个,其长经除去初生假根及原孢子空壳约为50微米左右。萌发管伸出70~80小时后,在与假根相反的一端出现一透明的生长点细胞。

第一假根自大细胞长出后,通常自小细胞又生出第二假根,但有的时候生长顺序相反,先从小细胞长出第一假根。

培养5~6天后,生长点开始分裂,生长加快,原有的两个细胞分裂区域的界限逐渐变得不明显。原孢子残壳渐渐模糊或消失,此时幼体长度约60微米,初生假根长约120微米。培养10天,幼苗平均长100微米左右,初生假根长达最大长度,约180微米,从此,初期假根开始萎缩。15天后,幼苗平均长140微米左右。21天,幼苗长可达800微米左右,侧假根东开始出现,基部分出小枝,初生假根继续萎缩。培养31天后,幼苗长达1毫米,个别可达2毫米,初生假根全部萎缩,但有的已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侧假根束增多。35天后,幼苗长1~2毫米;多数幼苗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成为主根。41天后,幼苗长达2毫米,全部重新生出二次假根束;侧假根束增至每株幼苗5~6束或更多而成为匍匐幼苗。再下海养育1个月,匍匐幼苗可长成石花菜小苗。

营养体繁殖

1、匍匐枝繁殖

石花菜幼体长到一定大小后,便从基部在水平方向上长出匍匐枝,匍匐枝不断蔓延生长。匍匐枝向下生出假根,并附着在基质上,向上生长出直立体。这样不断生长,不断增加直立体的数目,从而形成许多直立体小苗。

2、假根繁殖

将石花菜根尖切除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尖就能再生出匍匐枝和直立体,并长成独立的新个体。生长在自然海区的石花菜,往往会被风浪从海底岩石上冲击下来,或者被人们采收上来。但是,石花菜的假根很容易断下来,并残留在原来生长的岩石上,这些残存在岩石上的假根往往就能够形成新的个体。石花菜的假根繁殖是一种对石花菜养殖具有重要意义的繁殖方式,利用石花菜的这一繁殖习性,我们可以在石花菜采孢子养殖结束后,直接采收养成绳上大个体石花菜,而将假根留在上面,让这些假根重新长成新的幼苗,继续进行养成。 3、营养枝的繁殖

如果将石花菜的分枝或主枝切除下来,残留在岩石上的切口处,仍能发出新芽,并继续生长形成完整的个体。被切除下来的枝体,如果夹在苗绳上,它便会继续营养体的生长。石花菜的分枝筏式养殖技术,就是利用枝体能离体生长的特性,从自然海区采收石花菜作种菜,然后劈枝并夹在苗绳上进行养成的。[1]

幼苗培育

石花菜育苗主要采用人工采孢子海区育苗或在室内短时间培育后,再下海培育。育苗室的结构与裙带菜育苗室相同。育苗器为维尼纶绳或维尼纶与聚乙烯的混纺绳制成的长30cm、宽20cm苗帘。采孢子的适宜时间是7~8月,选择四分孢子囊和囊果数量较多、成熟较好的种藻经阴干刺激后,撒在采苗池内育苗器上,添加清洁海水浸过种藻。10h后,当育苗器上出现大量红色斑点便可结束放散,移至海区或室内育苗池内继续培养。

室内培育期间的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光照、调节水温等。海区育苗的管理包括:调节水层、拆帘培育、洗刷浮泥和清除杂藻等。当幼苗长达5cm以上时可分苗栽培。

化学成分

石花菜含琼脂糖,琼脂胶,牛磺酸,N,N-二甲基牛磺酸,24-亚甲基胆甾醇,胆碱,维生素B2及抗病毒多糖。

主要价值

石花菜可以入药,也可以食用。吃起来口感爽利脆嫩,既可拌凉菜,又能制成凉粉。石花菜食用不可久煮,否则会溶化掉。石花菜还是提炼琼脂的主要原料。琼脂又叫洋菜、洋粉、石花胶,是一种重要的植物胶,属于纤维类的食物,可溶于热水中。琼脂可用来制作冷食、果冻或微生物的培养基。石花菜含有丰富的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2] [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