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石虎(动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虎基本资料

学名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俗名 华南豹猫,豹猫,山猫,金钱猫

界名 动物界

门名 脊索动物门

纲名 哺乳纲

目名 食肉目

科名 猫科

保育等级[1]


形态特征

体长55~65公分(cm),尾长27~30公分(cm),体重约3-6公斤。体型大小近似家猫。耳后有明显白色斑块,全身皆有黑褐色斑块分布,额头及两眼间有黑色及白色条纹。身上花纹与花豹相似,故英文俗名又称豹猫(leopard cat)。


生活习性

大多分布于海拔1500以下之浅山地区,数量稀少,目前仅中部地区有分布记录。夜行性,白天于树洞岩穴中休憩,善于爬树。肉食性,会捕食鱼类、鼠类、鸟类、蛙类及哺乳动物幼兽等。

食性

主要为小型哺乳动物老鼠松鼠、野兔,也会捕食鸟类、青蛙、蜥蜴、鱼类、昆虫等小动物。[2]


分布范围

栖地类型 低至中海拔森林

微栖地类型  阔叶林、灌丛,会躲藏于岩洞中

族群状况 稀少

分布状况 原分布于全岛,目前已数量稀少,仅苗栗、台中、彰化及南投等中部地区有分布记录

国家公园分布状况 雪霸国家公园 ** 垦丁国家公园 ** (**表根据文献记载,本物种曾出现于该国家公园,但目前无具体分布图资料)[3]


关于石虎

石虎就成为台湾现存唯一的本土猫科动物

野外的石虎喜欢在晨昏和夜晚活动,主要生存于低海拔的浅山地区,由于栖地面临严重破碎化,与人类活动范围重叠度高,受到捕兽铗和毒饵等威胁外,因为许多人不当地弃养家中的猫或狗,使得流浪猫狗的数量大增,在野外也会和石虎竞争食物或活动空间,也可能传染疾病给石虎

“浅山”泛指800公尺以下人类较易到达的生态环境,由于交通的相对便利性,常常吸引各类人为活动,包括猎捕“浅山”生态系里的动物,像是鼯鼠白鼻心、野兔、山羌等,就连石虎也不能幸免于难。从保育本土环境的角度来看,石虎的存在可是浅山生态系健全的重要指标,有石虎的森林,才是健康、生物丰富的环境,也才具备浅山生态系的完整功能。

石虎常被误认成家猫,它们外观上和家猫最大的区别,就是眼睛内侧有向上延伸的两条白色线条,耳后有明显的白色斑块;由于身上有许多钱币大小的黑色斑块,亦被俗称为“钱猫”。此外,和家猫在生态习性也截然不同,石虎不但具有强烈的狩猎本性,也从不会把便便埋起来,反而用来标示个体的活动领域。根据1940年日本博物学家鹿野忠雄的纪录,石虎曾广泛分布在台湾全岛的低海拔山区,然而现今研究人员只能在苗栗至台南间山区发现它们的行踪,因此才评估将石虎列为濒临绝种的保育类野生动物。

原本列在野生动物保育法第II级的“珍贵稀有保育类动物”的石虎,在2008年被提升为第I级的“濒临绝种保育类动物”,可见其族群已面临极大的危机。野外估计已不到500只的族群量,因为既要面对自然环境的各种挑战,还要在人类、车辆或其他动物所造成的威胁中求生存。动物园自2011年起,与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推展石虎域外与域内保育与研究计画。2013年特生中心成功繁殖的2只石虎,其中1只“集宝”野放后负伤回到特生中心。目前石虎遇到最大的危机是路杀,希望透过“集宝”让大众对于浅山生态系的重视,也期待石虎可以永续地与人类共存。

守护石虎也是爱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不要使用捕兽夹、不弃养宠物、不圈养野生动物、夜间开车放慢速度、选购对环境友善耕作方式之产品等,这些都是你、我都可以做到对石虎的友善行为。给石虎留下生存空间,因为有石虎出没的地方,表示那里的土地和生态系是自然且健康的。[4]

石虎的一天

石虎喜欢在晨昏和夜晚活动,清晨跟黄昏是活动的高峰,它会在大树上休息,到草地或农垦地猎食。石虎会到水边喝水,并巡逻领域,并利用喷尿、排遗(大便)或身体气味来标示范围。白天大多会躲藏起来休息,但是有时也会出来活动。

石虎的一生

冬末春初是石虎的交配季,母石虎怀孕期约60~70天,每胎可以生2只左右的小宝宝,小石虎大约4周后开始食用固体的食物,9个月大体型就跟成体石虎一样,一岁以上便具有生殖能力。石虎寿命在圈记录下大约是12-13年。 [5]


消失中的台湾石虎

台湾的石虎

台湾原来存在著两种猫科动物:云豹和石虎,但在近年学者认定云豹已经走上灭绝之路,因此石虎就成为台湾仅存的野生猫科动物。

根据文献,石虎在 1930 年至 1940 年间应仍分布于台湾全岛各地。到了今天,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石虎分布范围可能仅剩苗栗至嘉义间的浅山环境,而近几年实际发现石虎的地区只有苗栗、台中、南投。

台湾的石虎和其他的亚洲石虎一样,都属于猫科之下的豹猫属豹猫种,若再区分亚种,则是归属于华南亚种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和多数石虎一样,台湾石虎在前额至两眼之间有两条明显的白色条纹。

台湾石虎多生活在低海拔的山区或丘陵地,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两栖类、爬虫类、昆虫、鸟类等都可能是它们的猎物。随著人类社会的发展,台湾石虎数量大幅减少,并在 2008 年被列为第一级的濒临绝种保育类动物,非常需要大家的保护。

  • 曾生活于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石虎“集宝”(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石虎“集宝”照片来自

石虎野放计画

农委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从 2011 年起开始进行域外保育计画,并让来自南投国姓乡的母石虎“阿姓”和来自埔里镇的“小公猫”配对成功。阿姓是一只无法回到野外的三脚猫,但仍成功地生下两只小石虎,并且成为一位尽责的母亲。两只小石虎分别是雄性和雌性,被研究人员取名为“集利”和“集宝”,以反映与中心所在地集集的密切关系。

集利在 2013 年在集集野放,根据追踪资料,它离开中心后活动情形良好,23 天后失去讯号。

至于集宝的野放则并不顺利。它在野放后受伤跛行,可能是被捕鼠夹或网具所伤,后来回到中心附近区域,由工作人员捉回进行治疗。治疗后的集宝经评估无法再野放,因此送到台北市立动物园照料。[6]

  • 于 2013 年野放的石虎“集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提供)
石虎“集利照片来自


台湾石虎的保育

由于石虎数量一直在减少,台湾石虎的保育研究行动,这几年来积极的进行。

其中包括: 1.屏东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长期在苗栗地区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与追踪,让我们对石虎的分布和生态习性有所了解。

2.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长期投入救伤和收容工作,除和台北市立动物园合作进行域外保育研究,并建立野生动物危害鸡舍的通报系统,以及石虎的保育教育推广,并结合野外调查和个体追踪,希望能建立一个区域的石虎保育模式。

3.新竹林管处辖区内的调查纪录,监测当地的石虎分布现况。

4.林务局与台北市立动物园的经费支持,让研究与救伤行动可以进行。

5.其他民间团体,在保育推广与行动上不遗馀力。[7]

  • 自动照相机监测 (余建勋照片提供)
  • 无线电发报器装带 (集集野外追踪个体) [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提供]  
  • 石虎繁殖计画(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照片提供)


视频

【从零开始养】石虎!挑战1餐吃爆12只老鼠!石虎不灭绝的最终方案(日本做法)?石虎为什么叫石虎?【许伯简芝】

这不是家猫,而是只可爱的豹猫(石虎)宝宝!《国家地理》杂志

守护石虎系列–台湾石虎现况

濒临绝种 石虎保育从观念做起


参考资料

  1. 石虎基本资料,石虎-台湾国家公园
  2. 石虎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石虎-台湾国家公园
  3. 石虎分布范围,石虎-台湾国家公园
  4. 石虎不是虎斑猫,石虎-国家地理杂志
  5. 关于石虎,石虎-国道.石虎.平安龟
  6. 消失中的台湾的石虎,台湾的石虎
  7. 台湾石虎的保育,台湾石虎-国道.石虎.平安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