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石门区台湾新北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为一个滨海的小渔里,也是台湾最北端的行政区,区内除渔获外另有出产桶柑花生茶叶等农产品,“石门粽”也相当有名。地名的由来,是因为在区内有个被称为“石门山”的海蚀岩洞,本区的富贵角灯塔亦是台湾本岛最北的点。

目录

历史

石门区地名最早出现于1694年(康熙33年), 郑开极所编修之《福建通志》,“石门山,旗干石西,一石中空如圆门,故名”。道光年间台湾采访册记载“石门汛(离艋舺十二里,外委一员,兵三十名),属艋舺沪尾水师管辖。”[1] 1871年(同治10年),杨浚《淡水厅志》记载“海岸石门”为淡北外八景之一。

藻礁

藻礁是由藻类分泌制造钙质矽质,经长年堆积而成的礁体,与珊瑚礁都属于生物礁(biotic reef, bioherm)。石门区的藻礁以麟山鼻岬角、富贵角西侧、及富贵角东侧至石门洞间的海岸最多,藻礁以辉石安山岩块为基盘,生长至高潮线位置,每年四、五月,石莼为主的藻类生长茂盛,而呈翠绿。[2]

富贵角岬角

富贵角岬角位台湾本岛的最北端,与麟山鼻的形成原因相同。另一特色,乃富贵角是与麟山鼻之间的海岸有藻礁,沙中由许多藻礁及贝壳碎屑所构成,颜色较白,称为白沙湾

石门洞

   位於台灣北海岸的「石門洞」,正式學名為海蝕洞,或稱海蝕拱門,是受潮汐長期侵蝕逐漸凹陷,最後被風浪挖穿而形成的洞穴。這個經過數百萬年的時間淬鍊才形成的天然奇景,有如一座氣勢雄偉的石造拱門,聳立於北海岸公路旁,早在清乾隆的『台灣輿圖』中,這座經年由海浪雕鑿的海雕石門,就已經成為北台灣海岸線上的標記,狀呈圓拱的石門洞,不僅以它深具的歷史意義,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更是因為記錄了大地的蛻變,令人倍感驚奇,石門鄉的地名亦由此而來。石門洞頂上雖已長滿綠草,但細看之下,仍可發現它是由一層層岩層堆疊而成的,而且可以在洞前海邊發現許多奇形怪狀,頗富玩賞之趣的石頭。
   走進石門洞,相迎的是海天一色的美景,還有旅人們此起彼落的驚呼與笑語,原來腳下的沙灘混雜了大量的螺貝類、粗貝殼沙與礁石,斑斕的色彩及各異其趣的造形,讓人人都愛不釋手。而沿著海岸線鋪設的步道觀景平台及涼亭,更是擁有欣賞海景的寬闊視野,在此遠眺無邊碧海,不僅令人心曠神怡,更令人塵念盡消,尤其是清晨,朝陽自海平面緩緩升起,霎時光耀大地,胸中自然充滿了新生的喜悅和希望,到了傍晚時,欣賞天際燦爛如錦的晚霞,和瞬間變化萬千的夕陽,在遼闊的海天之交,搭配成完美的演出,一定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所謂「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石門洞頂朝曦和夕陽之美,實在當之無愧。
 
石门洞
原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