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石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石鲁作品1.jpg

石鲁,自幼爱好美术,1934年夏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1] 。1937年秋任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2] 。翌年初借读于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1939年1月入陕西三原安吴堡青训班,

6月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任戏剧宣传股长。翌年初赴延安入陕北公学,9月调西北文艺工作团,任美术组长。1944年调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

委员会任创作员。1948年延安收复后到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后调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任班主任。石鲁在延安时期的创作以版画为主,兼搞年画、连环画、新洋片等[3]

基本信息

姓名:石鲁

别名:冯亚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省仁寿县

出生日期:1919年12月13日

逝世日期:1982年8月25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延安陕北公学院

主要成就: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

代表作品:《转战陕北》《延河饮马》《东方欲晓》《家家都在花丛中》等

人物简介

石鲁,自幼爱好美术,1934年夏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1937年秋任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翌年初借读于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

1939年1月入陕西三原安吴堡青训班,6月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任戏剧宣传股长。翌年初赴延安入陕北公学,9月调西北文艺工作团,任美术组长。

1944年调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

1948年延安收复后到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后调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任班主任。石鲁在延安时期的创作以版画为主,兼搞年画、连环画、新洋片等。

主要作品有版画《群英会》、《妯娌俩》、《打倒封建》、《说理》、《民主评议会》等。

1949年夏参加全国第 1次文代会,是以后历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1950年初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开始中国画创作。前期作品歌颂人民翻身解放作主人的幸福生活,形象亲切动人,生活气息浓厚,如《变工队》、《侦察》、《移山》、《幸福婚姻》等。

艺术世界

石鲁作品图册

石鲁(原姓冯,名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其高祖因避税迁四川,贩药售棉成为巨商,遂家仁寿县文公镇,成为当地第一大粮户。建冯家大庄园,藏书十

余万册。石 鲁少时,家庭文化氛围颇佳,这使他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石鲁一直具有抗争精神,反抗私塾先生,反抗家庭。十九岁那年,他刚进入华西协

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读书不久,忽然退学奔赴陕西抗日前线,后到了延安,从事革命宣传工作。在文工团里,他为了革命,什么工作都干,也创作过

木刻画。老实说,他的木刻画颇见才气,绝不亚于专门的木刻家作品。书法、文学、艺术他都颇有造诣。他后来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

正当石鲁创作旺盛之际,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刘志丹》被批为反党事件,那年是1964年,他仅四十五岁。他遭到批判,受到强大的压抑,他得了精神分裂

症。"文革"中又被逮捕,差一点判了死刑。他的艺术生命也基本上结束了。所以,他的正式创作生涯不过十几年。石鲁除几幅精心创作的名作外,其他的

画,如《秦岭山麓》(1961年)、《秋收》(1960年),以及很多山水、竹子、梅花、人物等,虽然风格别致,与众不同。 有人说总结石鲁随意而作的画

是"野、怪、乱、黑",石鲁写打油诗反驳: 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 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 人谓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

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 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人物生平

1936年毕业于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 石鲁 。1939年入陕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

1938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投奔延安入陕北公学院,开始以画笔为宣传工具献身革命,因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在延安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

组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干部、《群众画报》编辑、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

1949年后历任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

1961年在北京举办"西安美术家协会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十年浩劫中备受摧残,仍顽强斗争、坚持作画。

197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石鲁书画展"。

石鲁虽没有在艺术院校任教,但他对培养艺术人材,倾注了不少心血,当今仍活跃在陕西及全国画坛的长安画派代表人物如催振宽、王子武、王宝生、王西

京、徐义生、侯声凯等均得到过石鲁的倾心教授。

个人履历

1919年12月13日,出生在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松林湾冯姓大家族,取名冯亚珩,字永康;

清末,高祖冯家驹从原籍江西景德镇到四川经商发财,定居仁寿县,传至曾祖冯敬德,祖父冯鹿荪收买田产雇工务农,有土地千顷,庞大的庄园和万卷藏书

的藏书楼,成为当地大地主家族;父亲冯子融是祖父七个儿子中的长子,母亲王氏出身书香门第,是简阳书法大家王国桢之女;家中子女五人,大哥冯伯

麟,二哥冯建吴,三哥冯伯琴,姐冯湘蘅;在祖父当家的大家族里,冯亚珩在家族同辈中排行老九;晚年有印章为“冯门九子”自称;

1925年祖父冯鹿荪恪守诗书传家的家风,对子孙教育投入大量心力,他操办的家塾远近闻名,曾不惜重金聘请仁寿县知名学者担任教席,冯家子弟多发蒙家

塾,冯亚珩6岁至15岁在家读私塾,九年间熟读《说文》、《尔雅》、《诗经》、《左传》、《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古诗源》,及唐诗宋词等,为

他打下了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冯氏家族规模庞大的宅院经过四五代人用近百年的时间不断修建,直到冯亚珩十几岁时工程仍在继续,院内有古典传统式的老房,也有中西合璧的中西式洋

房,还有座五脊檩飞檐凌空的戏楼,装饰精美,画栋雕梁;冯亚珩特别喜欢与工匠、雕刻艺人在一起,看他们干活;冯家的藏书楼历经三代人的苦心积累藏

量甚丰,古籍善本有万余卷,不仅经、史、子、集俱全,还收藏有大量碑帖拓本,字画文物;少年时代的冯亚珩酷爱绘画,经常偷偷钻进藏书楼摹画临帖,

希望也能像二哥冯建吴一样去学画画;

1934年二哥冯建吴青年时代在上海就读于吴昌硕等海派画家开办的“上海昌明艺专”,曾师承于王一亭、王个、诸闻韵、冯君木、潘天寿等诸位名家,在传统中国画领域的诗、书、画、印诸门类中都受到严格的训练;后回成都筹资联友创办“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兼国画系主任,曾邀请黄宾虹入川执教,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他的竭力主张下,母亲终于同意冯亚珩学画画的要求;夏,冯亚珩进入成都“东方美专”中国画系学习,成为该校年龄最小的学生;

1935年在“东方美专”开始接受系统的专业绘画训练,临摹大量传统水墨画,同时接触西洋绘画技巧;由于他对绘画的悟性和执着,一年后学业成绩名列前茅;

1936年在新思想、新知识影响下,开始阅读鲁迅、巴金等人的新文学作品,并崇尚石涛、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萌发独辟蹊径的艺术观;

第一次去峨嵋山写生,二十多幅写生画稿显示出他追求新意的开端;冬,祖父冯鹿荪病逝;

1937年毕业于“东方美专”中国画系,回家乡仁寿县文公镇县立小学任美术教员;

“卢沟桥事变”后,组织学生宣传抗日救亡活动;

1938年年初,到成都借读于四川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学习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阅读了学生们传看的抗日救亡小册子和共产党的油印宣传读物;夏,父亲冯子融病逝;

1939年2月,决心奔赴延安参加抗日;为得到一笔路费,同意母亲提出与张艾如完婚便可拿到下学期学费的条件,成亲三日后,离家出走;从绵竹买了辆旧自行车只身骑赴陕西;

3月,到达西安,在七贤庄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短暂逗留,被介绍到三原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

6月,被派到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工作,任戏剧宣传股长;自编自导宣传抗日的活报剧,还承担了舞美和道具的设计;12月,在剧团党组织安排下秘密前往延安;

1940年元月,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编入五十八队;改名石鲁;开始系统阅读马列主义书籍,由于善于思考善于争论被推举为马列主义课代表;在陕北公学的业余剧团担任舞美和化妆,后又任陕北公学学生会的宣传委员;

9月,西北文艺工作团成立,进入该团工作;

1941年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组组长,舞台美术设计并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布景,制作颜料;

画了大量素描速写;在王朝闻的影响下作过雕塑;

1942年11月7日,与西北文艺工作团女演员闵力生结婚;

1943年参加中央党校三部整风运动,之后留在党校创作党史连环画;9月,长子石头出生;

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从事美术创作和普及宣传工作;

以民间“拉洋片”的形式创作说唱展示相结合的连环画;

1945年开始创作木刻版画;春,次子石子出生;

1946年7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木刻版画《群英会上》、《改造西洋景》等作品;

1947年在绥德义合镇参加土改;8月,调回西北文工团工作,任宣传股长;参加转战陕北;冬,次子小石子在转移中病死于黄河边上;

1948年4月,延安收复后调延安《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

创作木刻版画《胡匪劫后》、《民主评议会》等;

1949年年初,调延安大学文艺系任美术班主任;7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作部工作,并随文协迁居西安;创作木刻版画《妯娌俩》、《说理》、《打倒封建》等作品;10月,三儿子石嘉在西安出生;

1950年赴青海藏区写生,画有大量藏族风情人物速写和彩墨画稿;开始创作中国画,作品有《侦察》、《变工队》、《剪羊毛》、《巡山放哨》等;9月,出席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西北文联常委,并代表美术工作者作题为《如何开展西北人民美术运动》发言;

1951年当选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同年,兼任《西北画报》社社长;7月,回四川仁寿县借调冯建吴;

1952年多次去陕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创作版画《兰新路上》,中国画《移山》等作品;

1953年9月赴北京出席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同年,创作《王同志来了》、《幸福婚姻》等中国画作品;7月,小儿子石果出生;

1954年西北美协撤消,成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当选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委员,主持协会的创作领导工作;创作中国画《古长城外》,成为50年代前期代表作品;创作电影文学剧本《暴风雨中的雄鹰》;

1955年7月,赴印度,担任万国博览会中国馆的总体美术设计,并画有写生作品《天竺古风》、《戴红头巾的赶车人》、《印度舞》、《印度人家》等;

1956年8月,与赵望云赴埃及出席亚非国家艺术展览会,并作题为《关于艺术形式问题》的大会发言,同时进行写生,作品有《沙漠之舟》、《赶车人》、《金字塔的傍晚》等;在北京举办“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画展”;7月,女儿石丹出生;

1957年所创作电影剧本《暴风雨中的雄鹰》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并被国家电影事业局列为优秀电影;

多次赴陕西、北农村写生;创作中国画作品《高山放牧》、《冬引丹江水》、《商洛龙王庙》、《劈山开渠》、《延安故居》等;9月,陪同傅抱石率领的江苏写生团赴延安写生,期间两省画家广泛深入研究有关艺术创作问题;

1958年《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集》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5月,到商洛、渭北、志丹县等地区采访、收集创作电影文学剧本《刘志丹》的素材;7月,去陕南镇巴写生,创作中国画《山林一角》、《雪天归樵》、《山区修梯田》等;9月,在《美术研究》上发表“为什么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的文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1959年年初,接受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命题创作《转战陕北》,赴北京作画,成为他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4月,参加全国文化工作会议;发表论文《创作杂谈》、《新与美》提出自己的美学观点;成立“美协西安分会中国画研究室”并主持工作;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原则,积极倡导“成家立业”、“独特风格”;创作《背矿》、《击鼓夜战》等作品;

1960年年初,为北京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国画《延河饮马》;7月,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美协常务理事;创作《高原放牧》、《太白山巅》、《延河放牧》、《禹门逆流》等作品;

1961年去延安、秦岭等地写生;创作《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赤岩映碧流》、《宝塔葵花》、《山花幽潭》、《秦岭山麓》等一系列代表作品,显露艺术风格的急遽变化和趋于成熟;10月,“美协西安分会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在北京展出,画展引起美术界热切关注;年底率“习作展”及数位画家赴南京、上海、杭州巡回展览,各地反响强烈,被称为“长安画派”的崛起;

1962年南方行巡展归来,创作《月下苏州》、《江山城廓图》、《东海之滨》、《树大成荫》等作品;11月,出席全国美协在广东新会召开的重点分会会议,期间创作《家家都在花丛中》、《南国之晨》、《葵荫道上》;同年创作《秋收》、《种瓜得瓜》等作品;写下大量艺术札记《谈感受》、《生活艺术散记》、《杂感》等;

1963年年初,肝炎病发住院治疗;春,出院后转到常宁宫干部疗养院疗养;石鲁作品的评价问题引起了美术评论界热烈讨论,一系列针对石鲁作品的文章相继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为传统艺术的继承与革新展开辩论;开始撰写中国画理论著述《学画录》,从自己的创作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画创作程式方法论和美学观点;从“习作展”中选编的《国画选》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完成《夏收》、《抽烟老人》、《雨中所见》、《地头小趣》等探索性习作;

1964年4月,带病赴陕北吴堡黄河渡口体验生活,收集素材;为创作所画各种人物习作《黄河船夫》、《插麦人》、《养牛老人》;夏,以全新的手法创作巨幅革命历史画《东渡》,却被指责为“丑化领袖”,未能进京展出;陈列于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转战陕北》遭非议被撤下;9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鲁作品选集》因该画株连被禁止发行;

1965年年初,到陕南安康写生,创作《蚕乡组画》、《儿戏图》等作品;7月,赴京参加全国美协创作座谈会;自学气功针灸;

8月,患精神分裂症;11月,被送入精神病院治疗;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0月被西安美协“文革领导小组”强迫提前出院,接受批斗;

1967年遭受美协造反派和外来“打砸抢”组织轮流批斗、游街、拷打等残酷虐待,被强行隔离管制;

1968年4月,工宣队进驻美协,夏末被集中在陕西省文化系统“牛棚”重复进行审查批判;

1969年精神病复发,开始偷偷写诗,斥责“新权贵”;5月,从“牛棚”逃往西安北郊草滩农场,几天后被抓回;8月,第二次出逃,乘火车到四川广元;后走进巴山深处,在荒山野地流浪,过着野人般生活,逃亡历时56天,后又被抓回西安;回“牛棚”后,查出所谓攻击中央文革领导的反诗,被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

1970年元月,岳母李润卿病逝;被准许回家料理丧事,之后拒绝回到“牛棚”;夏初,被省“斗批改”领导小组以“现行反革命罪”上报省政法小组,要求逮捕并判处死刑;精神病加剧,在家闭门加改印度、埃及写生作品《海边的土玛德》、《赶车人》、《林中少女》等,并创作《美典神》、《花卉昆虫长卷》等;11月,经家属多方努力,第二次被送进精神病院;

1971年因精神病院医生证明,省政法小组未批准死刑,此案暂且搁置;6月,出院回家养病;秋后,在狭小、阴暗的“芦屋”中,重新开始写字作画,创作《鸡语图》、《与世无争》、《满屋秋风》、《猫虎镇宅图》及书法《风流千载》等;

1972年一边多方申诉冤案,一边在家养病,体力开始有所恢复,书画创作的数量逐渐增多,后期艺术风格的特点趋于明确,同时写了大量诗词;作品《华山之雄》、《黄河两岸渡春秋》、《夜风晓雨湿山花》、《华岳松风》等是他后期风格的代表作;书法有《书道为风,暮墨写之》、《大风吹宇宙,红日照高山》等;

1973年年初,被聘为陕西省美术创作组顾问,辅导创作;8月,从“芦屋”搬迁至维修过的原美协厨房,有了一间10平方米的画室兼卧室;为外贸出口作画,创作《峨嵋积雪》、《山鸣图》、《桃锄春暖》,书法《春浓也,云淡矣》,《藏仓者寿,安乐者康》;

撰写《画词》、小说、诗词、杂文;

1974年春,全国美展在兰州举办,应友人邀请前往参观;全国性“批黑画”风潮开始,再次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6月,西安举办“黑画展”和千人批判大会,被指控为“野怪乱黑总代表”;同年创作《苍苍白月挂高松》、《横挂一枝天地大》;

1975年患肺结核,身体病衰;继续写诗词;7月,被政治审查机构勒令下放陕南山区,经医生证明,家属抗争,未能执行;创作《兰宜乎瘦土》、《雨中红粉更鲜娇》等绘画作品及书法作品《平生惯惹千夫气,两手勤浇万木春》、《干戈风雨,正道春秋》等;

1976年“四人帮”覆灭,仍得不到平反;抱病创作《花逢时雨俏》、《春到人间》等作品;

1977年病情日益严重,平反冤案的努力受阻;因政治结论原因,参加全国美展的资格被剥夺,家属友人直接向中央有关部门申诉;

1978年1月,文化部派专人赴陕西调查;2月,被送北京进行抢救治疗;4月,转入通县结核病研究所治疗;8月,病情好转,接受陕西电视台专题片摄制采访,并作《青青者长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书画;11月21日,陕西省委干部审查机构正式作出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审查结论,一切诬陷和不实罪名全部推翻;

1979年1月,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课;2月,出院返回西安,参加陕西美协重建工作;3月,赴北京出席“文革”后第一次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历史回顾性发言;4月,回西安后病情复发,入陕西省人民医院急救;同年,在陕西省美术家代表大会上缺席当选美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1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协陕西分会联合举办的“石鲁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各时期作品230余件,画展引起热烈反响,美术评论界对其艺术风格的演变展开激烈争论;

1980年“石鲁书画展”在西安、重庆、南京、长沙等地巡展,引起轰动;继续住院治疗,期间修改《学画录》,后发表于《文艺研究》1981年第一期;同年,《石鲁画辑》由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1年病情略有好转;10月,为陕西救灾义卖大幅《荷花图》,中央美术学院电教室现场拍摄作画过程;同年,当选为中国画研究院院委、陕西省人大常委;

1982年年初,发现胃癌;8月,病情急剧恶化;8月25日16时48分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9月15日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骨灰安放于西安烈士陵园;

石鲁年表

家庭简介

1919年 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在中国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松林湾。取名:冯亚衍。父:冯子融,母:王氏,大哥:冯伯磷,二哥:冯建吴,三哥:冯伯琴,姐:冯汀祷

成长环境

辛亥鼎革,家世破落而余韵犹丰,科举废除而诗书尚存。先生聪颖好学,自幼熟读 石鲁全家合影 经书。余学三年,随兄赴锦城入东方美专学习中国画。旧科新学,良修杂芜,国运不兴,烽烟四起,杂言群出,触蛮相竟,重技轻文,宣法抑道。于先生之正气布下了无名火,亦为先生之画道植下了谬误根。学成归执教乡里。先生弱冠,感国乱、伤时事,愤污吏,怜子民,于是孑然一身,登自行车越巴山,穿秦岭,由川入陕,辗转至晋而赴延安。于旧作中曾有足踏日月促双轮,投笔从戎万里征之句,即谓先生此举也。

大事年表

1925年 六岁 在家读私垫。特别喜爱绘画。

1934年 十五岁 经

石鲁作品

二哥引导,到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

1937年 十八岁 东方美术国画系毕业,回仁寿县文公镇县立中心小学任教。

1938年 十九岁 赴成都借读华西协和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

1939年 二十岁 元月赴陕西。改名:石鲁。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泾阳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到宜川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前锋剧团工作,任戏剧、宣传股长。

1940年 二十一岁年初到达延安。先在陕北公学院学习,后分到西北文艺工作团工作。历任宣传股长,美术组长和舞美设计等职。

1942年 二十三岁十一月七日,与西工团同事、演员阑力生结婚。

石鲁作品

1943年 二十四岁参加中央党校三部整风运动。同年九月,第一个儿子出生。

1945年 二十六岁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工作委员会工作。创作《群英会八《改造西洋景》等版画作品。同年春,第二个儿子出生。

1946年 二十七岁 七月六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 二十八岁 八月调回西工团工作,任宣传组长,参加转战陕北战争。同年冬,二儿子在转移中,病残于黄河边上。

1948 二十九岁调延安群众日报社,主编群众画报。

1949年 三十岁 年初,调任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工作。创作《说理八《打倒封建》等版画作品。五月赴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文代会,当选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执行委员。会后回西安,调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作部工作。同年十月,第三个儿子在西安出生。

1950年 三十一岁赴青海藏族自治区写生。创作《侦察》等国画作品。 1951年 三十二岁 出席西北文代大会,当选西北文联常委、西北美协副主任。同年,调任西北画报社社长。 1952年三十三岁去陕南、甘肃、青海等地写生。创作《兰新路上》等版画作品。

1953年 三十四岁 创作《幸福婚姻》等国画作品。出席第二届全国文代会。同年七月,第四个儿子出生。

1954年 三十五岁 当选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创作《古长城外》等国画作品,撰写电影文学剧本《暴风雨中的雄鹰》 (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故事片)

1955年 三十六岁 赴印度,参加国际博览会中国馆总体设计工作,并画了大量的写生。

1956年三十七岁赴埃及,出席国际艺术会议。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并创作了《沙漠之舟》等国画作品。在京举办印度埃及写生画展。同年七月,女儿出生。

1957年三十八岁 多次赴陕南陕北山区农村写生,指导基层群众美术工作。创作了《高山放牧》等国画作品。

1958年 三十九岁 创建并主持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提出了"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创新原则,并积极倡导"成家立业"、"独特风格"。创作了《背矿》等国画作品。《埃及写生集》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到商洛、渭北、志丹县等地采访,收集电影剧本《刘志丹》的素材。

1959年 四十岁 年初,赴北京为国庆十周年创作巨幅国画《转战陕北》。四月参加全国文化工作会议。提出"风景画可以通过曲折的关系表现人的伟大"的美学观点。

1960年 四十一岁 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创作巨幅国画《延河饮马》,七月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当选全国美协常务理事。创作了《南泥湾途中》等国画作品。

1961年 四十二岁 创作《东方欲晓》等国画作品。十月一日组织参加了在京举办的美协西安分会国画创作研究室习作展。画展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新派",关中画派的崛起。年底,由全国美协拨专款,率数位画家赴南京、上海、杭州巡回展出。

1962年 四十三岁 十一月,出席全国美协在广东新会召集的重点分会会议。其间创作国画《家家都在花丛中》等,同年还创作了《秋收》等国画作品。

1963年 四十四岁 初春,在西安长宁宫疗养治病期间,撰写理论著作《学画录》。提出《为生活而画则画活"、"以神造形"、"求笔墨当归于性情,归于意志"等一系列美学观点。从习作展作品中编选《国画选》,由长安美术出版社出版。同年,创作《延河水长流》等国画作品。

1964年 四十五岁 赴陕北黄河沿岸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带病创作巨幅国画《东渡》,遭冷遇,被指责"丑化领袖"。因小说《刘志丹》被批为反党事件,被迫中止电影剧本《刘志丹》的创作。同年九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石鲁作品集》,刚发行一星期,即被通知停售收回。

1965年 四十六岁 年初,赴陕南安康写生,创作了《蚕乡童年》等国画作品。七月出席在京召开的全国美协重点分会创作座谈会,明确表示不同意"有人说我们方向有问题"的说法。因病自学气功和针灸。同年秋,突然患精神分裂症,十一月入院治疗。 1966年 四十七岁 十月,被原单位 "文革小组"强迫提前出院,接受批斗。

1967 年四十八岁 遭受批斗、游街、拷打等残酷虐待,并被强迫隔离管制。1968年四十九岁 夏末,被工宣队集中于文化系统 "牛棚"重复进行审查批判。

1970年 五十一岁 元月,岳母李润卿病逝,被特准回家办丧事。之后拒回"牛棚",在家创作《美典神》等国画作品,《莽昆仑阅尽人问春色》等书法作品。

1971年五十二岁 因精神病院的证明,省政法小组未批准死刑,暂搁 此案。六月出院回家。秋后,创作了《华山英雄》《黄河两岸度春秋》等国画作品,品。夏初,被省斗批改领导小组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上报省政法小组,要求判死刑。十一月第二次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疗。《风流千载》等书法作品。

1972年 五十三岁 在家养病,多方申诉冤案。创作了《雪弄华峰》等国画作品,《暮墨写之,书道为风》等书法作品。

1973年 五十四岁 年初,被聘为省文化局美术顾问。为省外贸出口作书画。同年创作了《峨媚积雪图》等国画作品,《天高为极,大莽为仑》等书法作品。

1974年 五十五岁 在全国性"批黑线回潮"讨比黑画"运动中,再被列为重点对象,遭受批判。同年创作了《苍苍白月挂高松》等国画作品,《大风吹宇宙,红日照高山》等书法作品。

1975年 五十六岁 患肺结核。病中写作了大量诗词。创作了《兰宜乎瘦土》等国画作品,《平生惯惹千夫气,两手勤浇万木春》等书法作品。七月,被勒令迁居陕南山区,经医生证明,家属申诉,被缓办。

1976年 五十七岁 为贺"四人帮"垮台,抱病创作《花逢时雨俏》、《春到人问》等书画作品。 石鲁

1977年 五十八岁 平反冤案的努力受阻,病情恶化,住进北京通县结核病医院。家属和友人直接向中央申诉。

1978年 五十九岁 元月,文化部派专人来陕调查,并护送赴京,进行抢救治疗。八月病情好转,曾为专程来访,摄制录像片的陕西电视台作《青春者长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书画。十一月二十一日,陕西省委审干领导小组正式行文,作出"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的审查结论。年底,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讲课。

1979年 六十岁 二月出院返回西安参加美协陕西分会的重组工作。三月又赴北京出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痛斥对艺术家的迫害,回西安后,因病情复发,住院治疗。同年,缺席当选美协陕西分会主席,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十二月,由全国美协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的石鲁书画展在北京展出,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 六十二岁 肺病转好。十月救灾义卖作大幅《荷花图》,同年当选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陕西省人大常委。

1982年 六十三岁,发现胃癌,病情急剧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于八月二十五日十六时十八分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六十三岁。

个人语录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你画好了,传下去就是传统。

艺术评论

生活章

生活是画的源泉。画无生活若加工无原料。生活枯蝎,画必凋败。

生活为宽广复杂变动不息之海洋。然流有主从,主流为时代之脉搏,泛舟当随主流。然 1970年作 红鹿 主从非截然割裂,主中有从,从中有主,善识水径者当明其联系也。 为画而生活则画死,为生活而画则画活。当有生活而求画,不当欲画而讨生活。 直接参加生活,始能将生活移入内心。间接旁观生活,只可将生活陈列于画面。 饱餐生活当贪而无厌,咀嚼生活当细而不烦。 观物当面面观、变动观、上下观、远近观、四时观、表里观。无所不观,无微不至,必熟才能活。

生活之主体为人。观察体会人以类万物之情。观物细才深,观物广才远。若蜂之采百花而酿蜜,蚕之食桑叶而吐丝也。

观察生活洞悉物理,既要冷观、静观,更要热观、动观。要直观,亦要默观。

凡物之形质动静神情姿态,若不能活现于心中,则不足以言画。

画者观生活如赏画,才能使观画者如赏生活。人不留心者,画者当留心,人不为可观者,画者当观之,然后才能以画唤起人心。 画者观物当百看不厌,方使人观画一见钟情。刻意求生活,生活则不活,以情求生活,生活即活,是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

生活事物有大有小、有主有从、有正有反、有偏有侧、有平有奇、有里有外,画者所受求全,所识方真,所画方精。

画蒙生活为营养,生活藉画以显精神。画者当吃进生活尔后吐出艺术,若牛吃草而产乳也。从生活到艺术自有一番内功,非以模拟为能,如实为真。盖如实之实小实也,模仿之能小能也,而艺术之为艺术,乃在大真大实、至情至感上分高下、深浅、邪正矣。

画者体验生活如淘沙金,若非斗金过眼不视,则生活之金不知流逝多少。生活之美无穷,具慧眼者自能于沙中别金。

生活之矿藏在人民心中,而勘察开采之术无它,惟在将心比心也。 家家都在画屏中

生活非千里以外去寻,亦非黄道吉日才有,画者若眼时时向下,即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中矣。

画者眼中无处不有天地。以小观大,以深量宽,以细衡整,如此则所养扩充矣。行万里路与落十年户当俱有,浮萍生涯,岂能放出生活之花。

置身于生活斗争之外者,艺术之智慧与灵感不会降临在冰冷之头上。

生活不仅供养艺术之原料,是创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当是陶冶我之熔炉。画者不经过生活之锤炼,岂能去锤炼艺术。

我的心永远不死。严酷的生活,把我锤炼成钢头铁臂,经过亿万年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真谛:闪光的青春,不能装在享受者的囊袋里;只有在创造者的手中,才会光辉熠熠!对于黑暗,我不会适从它,我要用千度烈焰把它烧死-也许到头来,也毁灭了我自己,但我纯洁的心,永远不会死去!--看我进击的雄姿,看我燃烧的足迹看我火红的历史。

个人著作

出版画集多种,创作有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著有画论《石鲁学画录》等。

创作特色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创作期以后,艺术大体经 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较写实的通

俗人物故事画宣传社会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画《打倒封建》和彩墨画《长城内外》。第二阶段60年代,一方面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

《转战陕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湾途中》等一批新花鸟画成为"长安画派"较有影响力的画家。第三阶段70年代,他以花鸟大写意为主,创作了

一批极具个性化的诗、书、画、印,具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以强力提按的用笔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成为书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

态转变的艺术家。

石鲁书法

画家中的木刻家

记者:我们该怎样看待石鲁绘画和书法之间的关系?又该怎样赏读石鲁这些绘画、书法俱佳的作品?

石丹:石鲁的书法,早期并未形成自己的风貌,所以,那一时期画上以穷款为多。但到70年代,他独特的字体风格已经形成,所以画面上长款居多,很多画上

的长题已成了画面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给画面增色不少。

在艺术上,石鲁刻意求新,他藐视任何成法,不愿跟在别人后头亦步亦趋。即便对于他一生最为崇敬的石涛,他也只是追随其神韵而不仅仅摹拟其笔法,出

现在他笔下的山水,没有一幅是拟石涛的笔法所作,但却又有很多地方带有石涛纵横姿肆的神韵。石鲁在70年代作了很多的动物画,有驴、有猫、有鸭、有

虎等等,往往寥寥数笔就已神态毕现,而且最为可贵的是都只带有书法的金石味,而没有韵味。是"写"出来的动物画,和国内任何动物画家的风格都不相

同,这些,都是他的一种特立独行。石鲁说过:"师古当观其变,师其创造之心可也。至于陈法当识之为具。至于技术,则古、今、中、外,各家各派无所不

师。"这一观点,和石涛和尚的"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的观点是相印证的。石鲁认为:"画之结体,则以抽象而具体化,如观书体

真、草、隶、篆以悟画,观其屋漏痕、墙裂痕、骷髅痕、乱柴纹、卷云纹、解索纹、劈斧痕、披麻纹、弹窝、矾头等等,而创各种笔法。"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艺术实践上,与其说石鲁非常重视民族传统中的"书骨、乐韵、诗魂"和"笔法、墨法、章法"这些文人画的要素,倒不如说他更倾向于反对僵化的保守思想,锐意探索我们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美感形式,追求情感的形象和意象造型,在继承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笔墨的基础上,摸索适应新内容、新形式的表现技巧,抒发时代豪情,表现民族气魄,把画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

石鲁书法

著名评论家殷双喜说:"石鲁一生都渴望自由,艺术就是他的自由的形式和表现,他后期作品中有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一种和现实不和谐的点、线、面。那跌宕不平、苍渴奇崛的笔墨和生涩凝重、斩钉截铁的书法,正反映着他在现实中的不自由,他企望以艺术中的大变法、大自由来反抗现实给予他的迫害。石鲁的伟大和悲壮,就在于他一生中无论遇到多少艰难挫折,都不改其志、执着的追求的大真大实、至情至感的理想境界。"而著名艺术评论家刘曦林在《石鲁的人生旅程与艺术风神》一书中说:"石鲁是个天才,全才。在当代艺坛上,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同时具有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的敏锐,同时在诗、书、画、印的综合成就上达到如此的高度。"

作品评析

"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石鲁若无《转战陕北 石鲁画作 》一画,他在美术界的地位就不可能有今日之高。《转战陕北》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画了别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历史上有人画过北方的雄伟高山、长松巨石、飞泉流湍;也有人画南方平缓山水、草木葱茏、云兴霞蔚;因此,画南北方的山水都有现成的技法可供借鉴,但也很难突破。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画黄土高原,石鲁画了,他画得很费力气,但他成功了。画上没有一棵树,一棵草,全是黄土,但他表现得好,令人耳目一新。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话说:他填补了画史上的一个空白。接着,他又画《延河饮马》和《南泥湾途中》,虽然画得很好,但比《转战陕北》逊色多了。因为他用传统的方法多了一些,他的传统功力又不十分过硬。当然,比那些因循守旧的作品不知强胜多少倍。再接着,他又创作了《东方欲晓》、《树大成荫》、《家家都在花丛中》等。由于石鲁天才颖悟,又有文学修养,他善于发现、捕捉美,也善于作艺术的处理,画出来皆不同凡响,令人一览难忘。 " --(陈传席《画坛点将录》)

人物评价

石鲁是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是中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近现代书画作品。 石鲁年轻时只身赴延安参加革命,枣园星灯、山颠塔影、皇天后土、古塬狂飙成为石鲁主要的创作题材。有人说石鲁的作品"野、怪、乱、黑",对此石鲁以诗应道:"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人为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石鲁是位极具灵气和创新的画家,黄土高原和陕北风情既寄寓了石鲁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深情回忆,也表现了他对美和美的价值的全新理解。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他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上最具反传统色彩的一代大师。

我对石鲁既短促又悠长的一生的理解,仍然认为他对艺术以至人生的意义,是持永不止息的探索态度的--王朝闻

对于石鲁和西安画家来说,黄土高原和陕北风情既寄寓着对那段革命历史的深情回忆,也表现了他们对美和美的价值的全新理解--朗绍君。

视频

诗意画境-从四川走出来的艺术大师石鲁2019年8月9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