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砚山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砚山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境内,全镇地域面积89.9平方公里,辖5个村,49个村民组,其中:砚山村12个村民组;大桥村9个村民组;毛田村8个村民组;回龙村6个村民组;石朝村14个村民组。全镇共有耕地资源面积25962.3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4715亩,水田7320亩,临时性耕地面积11247亩。

历史变革

砚山镇唐宋时属古都濡县地,宋嘉佑二十四年(1063年)县废,属黔州彭水县都濡镇。元初划入思州务川县。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属在城图第三甲。清乾隆年间,砚山坡辟为乡场。民国5年(1916年)地属北区。民国15年地属第四区。民国20年4月成立砚山镇,属第六区。民国27年改为砚山联保。民国31年改为砚山乡。解放后,设砚山区和砚山乡人民政府,驻砚山坡。1953年划为砚山小乡,1958年改为砚山管理区,属镇南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砚山人民公社,属砚山区。1984年改为砚山乡,1992年“撤并建”扩大为镇。

历史文化

砚山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毛田天主教堂是贵州省天主教发源地,这里自然资源独特,板石资源丰富,有风景如画的马颈河风光和月亮坝万亩林场,烤烟、大蒜、香菇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我镇加工的板材质地优良,生产的大蒜产品享誉国内,香菇产品畅销周边市场。

砚山镇唐宋时属古都濡县地,宋嘉佑二十四年(1063年)县废,属黔州彭水县都濡镇。元初划入思州务川县。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属在城图第三甲。清乾隆年间,砚山坡辟为乡场。民国5年(1916年)地属北区。民国15年地属第四区。民国20年4月成立砚山镇,属第六区。民国27年改为砚山联保。民国31年改为砚山乡。解放后,设砚山区和砚山乡人民政府,驻砚山坡。1953年划为砚山小乡,1958年改为砚山管理区,属镇南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砚山人民公社,属砚山区。1984年改为砚山乡,1992年“撤并建”扩大为镇。

砚山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毛田天主教堂是贵州省天主教发源地,大桥村烟墩古烽火台犹存。这里自然资源独特,板石资源丰富,有风景如画的马颈河风光和月亮坝万亩林场,烤烟、大蒜、香菇产业发展资源禀赋优势明显。我镇加工的板材质地优良,生产的大蒜产品享誉国内,香菇产品畅销周边市场。

砚山镇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二类重点乡镇,全镇以玉米、水稻、豆类等传统农作物生产为主,农民收入主要为粮食、烤烟、畜牧和外出务工收入。砚山镇矿产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低,环境艰苦。[1]

经济概况

总人口17090人,其中农业人口15903人,现有外出务工人员5000人。耕地面积22845亩,其中水田7320亩,旱地7395亩。全年粮食总产量5998.3吨,人均381公斤。全镇辖5个行政村49个村民组。

“十一五”期间,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0万元,比“十五”时期翻一番。截止2010年底,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000万元,财税收入完成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7元,分别比“十五”期末净增2200万元、82.4万元、1197元,年均增长9.5%、11.2%、12.6%。

“十二五”期间,砚山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围绕“优环境、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减贫摘帽”和实现全面翻番为目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完善基础设施,普及惠民工程,促进城镇建设上水平,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财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分别达到1.2亿元、400万元、5330元,力争达到1.5亿元、420万元、600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每年完成3000万元,力争达到35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贫困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

2012年末全镇共有耕地资源面积1731.16公顷,其中:常用耕地981公顷,临时性耕地面积750.16公顷。常住人口总户数4272户,总人口17016人,乡村从业人员11015人,外出务工人员6435人(其中出省务工529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63元。财政总收入63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0.2万元,一般预算支出17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4015万元。

产业发展

以粮食、烤烟、畜牧为主导产业,有大蒜特色产业。全镇栽植金银花12700多亩,有白术、柴胡中药材基地近100亩,有红叶树、桂花树等苗木基地100亩左右。有农民自主创业开办的小型石材加工厂5个。全年粮食总产量6360吨,肉类总产量759.2吨,烟叶总产量556吨。

交通状况

镇南—砚山、砚山—分水油路和回龙至砚山水泥路硬化全面完工,已实现村村通油路。2012年修建烟区公路2条共24公里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硬化4条入组公路8公里。2012年11月18日砚山镇至栗园公路开工修建。现尚有芭蕉坨、谭家、和平、打铁岩等村民组不通公路。

民生事业

镇内有中学1所,中学生438人,中学教师32人;小学6所,小学生783人,小学教师65人;有卫生院一所,职业(助理)医生6人,床位数19张。敬老院1所,收容13名五保老人。地面卫星接收站2387个。使用沼气池1166口。农村用电4235户,全年用电量147万千瓦时。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15072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7018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778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5人。

社会事业

砚山镇大桥村位于砚山镇南面,据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2.379平方公里,现有土地资源面积253.4公顷,现有居民住户758户3009人。

大桥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一类重点村,村域内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日常生产条件艰苦,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砚山镇大桥村是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大桥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全面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工作。从修路、解决人饮、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入手,逐渐延伸到村级阵地建设、群众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通组公路达到100%,安全饮水率达到90%,新建了村级活动阵地,建设了篮球场、农家书屋,新建(改建)了黔北民居10间,环境卫生得到全面政治,村容村貌发生较大变化。产业发展更是让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积极扶持壮大石材加工业5家,发展辣椒等蔬菜、红高粱、花生等作物2000余亩,全面推广良种良法,新建核桃产业基地2500亩。通过产业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期末的1350元增加到十一五期末的2600元。贫困人口由十五期末的1700人减少的十一五期末的850人。扶贫成效明显。

特色产业

砚山镇的支柱产业,每年产量均在100万斤左右,砚山属于高山半高山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等条件最适合烤烟生产,其生产的烤烟品质较高。

食用菌产业

砚山食用菌产业发展始于2009初,由外出返乡青年谢永刚在福建引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带动当地能人和大户种植。生产的品种主要有香菇、大脚菇、滑菇、鸡腿菇、茶树菇等品种,产品畅销遵义、重庆等周边市场,供不应求。

大蒜产业

砚山镇素有种植红皮大蒜的传统,其生产的砚山红皮大蒜,以其个大、均匀、味香、辛辣而畅销市场。砚山红皮大蒜知名度较高,市场需求旺盛。

砚山镇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砚山红皮大蒜的生产。砚山镇地处东经107°53′—107°54′,北纬28°47′—28°48′之间,海拔970米,年平均气温为17℃,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土质疏松,是最适宜红皮大蒜的生长环境。每年均有1500亩左右的种植面积(其中基地面积500亩)。

砚山镇生产的红皮大蒜在贵阳、重庆等周边市场的知名度高,全县已有大蒜加工企业3家,产品容易进入市场,价格竞争优势明显。

相关视频

航拍砚山火山遗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