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硝烟背后的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硝烟背后的战争》是由万盛华执导的抗战剧唐国强朱宏嘉等参加演出。

该剧以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延安工农学校为背景,讲述了冯天昊、萧桐、张振西等八路军干部战士,面对顽固不化、气焰嚣张的日本战俘,坚定地执行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了解对象,尊重对象,用自己的心去温暖战俘,唤起他们的人性的曲折故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硝烟背后的战争

出品时间: 2011年

制片地区: 中国大陆

集 数: 26

类 型: 战争

上映时间: 2011年12月2日

剧情简介

剧中,我们的战士曾抉择生死,曾灵肉相搏,曾爱恨交织,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可欺凌的尊严与豪气,显示出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深刻和伟大。导演万盛华说,改造日本战俘的故事,是硝烟背后的一场战争,是心战。[1]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角色 备注
唐国强 毛泽东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朱宏嘉 冯天昊 晋察冀军分区敌工部干事,颜子云哥哥,敌工小组总负责人
张延 萧桐 八路军战地医疗队医生,任敌工小组医疗救护
奇道 西村正贤 战俘,日军
范雨林 张振西 八路军副营长,八路军战俘安全保卫队队长,敌工小组保卫工作
丁宁 大岛浩南 战俘,日军军医,西村惠子未婚夫
封柏 中川 战俘,日军
李悦溪 曹顺花 八路军战地医疗队医生,任敌工小组地方联络员
陈进 小陈 八路军宣传队文艺兵
王楚 松尾 战俘,日军老兵
刘铁桶 高八娃 八路军排长,现任敌工小组联络员
王义钦 刘汉兴 八路军战俘安全保卫队队员,敌工小组成员
王光辉 徐干事(友情出演) 八路军敌工部干事,牺牲
朱锐 颜子云 八路军宣传队队员,冯天昊妹妹
李育生 权团长 八路军团长
王伍福 朱德 八路军总司令
王建 任弼时 中共中央秘书长
曲国强 王稼祥(友情出演) 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
平田康之 多田骏(友情出演) 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王刚 方政委 八路军团政委
张京生 扳野 日军联队长
袁中方 西村惠子 西村太郎、正贤妹妹,大岛未婚妻
马岩 西村太郎 西村郑正贤、惠子的哥哥,日军宪兵队副队长,少佐
孙维民 周恩来 中共中央军委会副主席
张治中 王初文 延安敌工部部长
舒耀瑄 西村哲夫(友情出演) 西村正贤、惠子、太郎之父
韩朔 健次郎 战俘
林栋甫 萧佑衡 萧铜之父,伪满铁路职工
朱衡 冈村进 战俘
王宁 荒木 战俘,日军班长
郝文学 杨宏泰(老汉) 陕西民歌手
山鹰(乌克兰) 挨莫逊(友情出演)
三浦研一 冈村宁次 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大将军衔
白雷森 阿里约西
郑晓宁 田尻 日军显摆队队长,少佐
朱琳 西村夫人 太郎、正贤、惠子妈妈
- 野坂参三(林哲) 日本共产党领袖

职员表

导演 万盛华
编剧 刘嘉军、李红兵

相关资料

'电视剧《硝烟背后的战争》创作过程

刘嘉军

创作这部电视剧想法来源于一个学校的名称。这就是1941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极端困难的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创立的日本工农学校。这个学校的学员全部是战场上被俘虏的日本士兵的身份转换而来。为俘虏的敌国士兵办一所学校,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化敌为友,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这样的博大情怀,令人感慨不已。我觉得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一个开掘点,是延安精神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我决定写一部电视剧。电视剧《硝烟背后的战争》由此开始构思。

在浩繁复杂,正史与轶事稗史交织杂陈的史料中,编剧必须抽丝剥茧般地对历史进行全面的梳理,用理性的思考,定位自己所表现的人物和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线索,编织情节。这就要求编剧要站在时代前沿的制高点上,具有俯视的眼光。否则,就跳不出已有的窠臼,作品必然平淡无奇,或者陷于一般的表面化的表现之中,作品必然缺乏厚度,力度。

电视剧《硝烟背后的战争》的创作,首先是占有资料,全面了解抗战的全过程。了解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浴血抗战,了解蒋介石在国内统一战线中,左右摇摆,患得患失,不断出台的限共、防共政策;了解汪伪政权的建立过程;同时要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背景,大东亚共荣圈到底是怎么回事,日本国内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的状况,了解侵华日军的军队建制,武器装备,进而了解日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日作战的方针政策和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全过程,特别是在华北开展游击战,运动战,广泛发动民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因为,我们表现的是改造日本俘虏的主题,所以,一些细致入微的材料也要掌握:我方敌工人员的情况要了解,敌工工作的性质,敌工人员的组成要了解。另外就是要查阅当年转变过来的日本俘虏回忆资料,以及当年从事敌工工作人员的回忆录。审视日本战俘思想艰难的变化过程。在掌握和占有了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和第三卷有十几遍,每看一遍都有所感悟,收获很大。我首先抓住了写这部电视剧的纲,那就是毛泽东认为,要取得抗战的胜利,必须建立三条统一战线。首先是国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其次是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第三就是日本人民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改造日本俘虏,化敌为友,就是日本人民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好解读。

现在许多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没有国民党的大。这是对历史的歪曲和无知的表现。首先从军事实力上分析,八路军、新四军当时加起来也就四万人左右,武器装备落后,没有重武器,如果像国民党部队那样展开大兵团作战那样是不现实的。纵观抗战八年,八路军在华北深入敌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拖住了五十万日军,有力地支援全国各个战场的抗战,使日本军队无法从华北分出一部分部队增援太平洋战场。其次是日军在华北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军事战法,将我根据地分割开来,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八路军在敌后国军撤退的国土上,像扒地龙草一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洪水冲过,野火烧过,毅然坚强地站起来,使华北抗战烽火越烧越旺,日军军队陷入我军的反包围中。日本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曾经哀叹,不以国民党军队为对手,对国民党军队采取诱降政策。认为八路军若扎入体内的芒刺,难以消除。正是因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严明的组织纪律,八路军就像插在日寇心脏上的钢刀,越战越勇,越打越强。在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寇的同时,他们的艰难还来自于时刻要防止国民党部队的袭扰。前门打狼,背后防狗。1939年后,国民党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存亡,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策。皖南事变的解决显示了共产党人为了国内统一战线的团结而作出的巨大的让步,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委曲求全,其胸怀可谓宽广。在整个抗战中,八路军对付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日军,百分之九十五的伪军。其抗战中中流砥柱的作用,不言而喻。这是我们这部戏的一条线索。

其次,就是我们具体改造日本战俘,面对面的较量,展开心战的线索。中共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在抗战期间先后几次发布优待日本战俘的命令,面对杀我人民,践踏国土,烧杀抢掠的凶残的日本军队和士兵,中国人民肯定对这些战俘充满仇恨,必欲杀之而后快。现在,不但不杀,还要优待。我军供应紧张,粮食缺乏,而这些日本战俘吃的比八路军战士好,还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民族习惯。这是其一,关键是这些从小受到武士道精神熏陶,忠君思想教育,包括什么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共同对付英美殖民主义理论毒害的战俘并不领情,顽固抵抗,叫嚣要以死殉国。优待本身已经让这些具有民族血性的中国人忍受不了,还有的敌工人员本身亲人就死在日本侵略者手里。他们要强压自己的仇恨,克制自己,耐心细致,严格执行纪律,需要多大的克制力,需要多么坚强的心理素质啊!在写这一条线索,编织情节的过程中,我自己绞尽脑汁,想象这些人采取什么办法来克制仇恨,理解政策,善待战俘。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编剧,我得第一个说服我自己啊!2009年7月酷热的夏天,我把自己关起来,常常彻夜难眠,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无奈,焦急,郁闷中,我给卫生间的浴盆里接满了水,拿起一块抹布,胳膊来回地挥动,水花飞溅,我在疯狂地发泄着,一直到浑身冒汗,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动不了为止。第二天,我爱人来看我,发现多年积垢的浴盆变得明亮光滑,十分惊讶,以为我请的钟点工打扫的,怎么都不相信一个几乎从来不做家务的懒人能变得如此勤快。创作是一个苦活,这背后的身心俱疲,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冷静下来认真地思考,心战,硝烟背后的战争其实比双方面对面地血肉横飞,刀光剑影的厮杀,更激烈,更令人心灵受到震撼!优待这些俘虏,本身就对日寇的反面宣传即八路军对日本士兵挖心,杀头的谣言不攻自破,减弱了战场上日本士兵的拼死抵抗心理。这也是一个攻心战。其次,我们对日本军队,对日本国情了解的还不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需要了解对手。第三,这些日本士兵许多是工农子弟,他们并不是生来就是杀人机器。是日本军阀、财阀欺骗和驱使他们来到中国战场。经过我敌工人员耐心细致的教育,经过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系统的学习,这些昔日的战俘,成为了反战的斗士。他们帮助八路军翻译日军的情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日军炮楼前喊话,唱歌,瓦解日军军心;他们有的壮烈地牺牲在反法西斯战场上。许多年后,这些已经成为老人的日本工农学校学员,重返延安,还为自己当年能在这里接受教育,成为反战同盟的一员感到骄傲。他们在日本建立“八四学会”,许多人成为推进中日友谊,反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骨干。试想如果没有当年的优待政策,这些人变成了刀下之鬼,我们要消灭日本法西斯就要付出更多的牺牲。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思想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在优待日本战俘中尤能体现出来。消灭法西斯,追求世界永久的和平,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

那么,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日本人民对这场争的认识过程呢?我本身学过日语,看过许多战后日本反战作家的小说。在构思人物的过程中,我想把日本国内与中国战场勾连起来,这样对于主题的开掘,人物的拓展会更加深刻,能引起深层次的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我设计了一条线索。即日本士兵西村正贤,他出身于一个武士家庭,被俘后特别顽固。我想以这个家在战争中的兴衰来启发人们的思考。西村正贤的父亲西村哲夫得知儿子征召入伍,十分兴奋,把天皇赏赐的军刀夸耀于村里人面前。然而,当他得知西村正贤阵亡的消息,表面上平静,回到院落却摔倒在地。继而,日本特务机关得知西村正贤并没有死,反而成为了反战同盟成员,西村正贤的牌位从村里的神社被撤走,家人遭人白眼。政府对他家实行非国民待遇,这种羞辱令西村哲夫在郁闷中死去。西村正贤的妹妹,战争初期,鼓励未婚夫参军打仗,随着日本国内经济的萧条,供应的紧张,以及家道的败落,她随慰问团来到中国,却被当成利用的工具,最后惨遭敌酋强奸,送到慰安所。战争末期,日本本土不断被轰炸,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挑起战争的极端军国主义分子给日本造成的灾难。其实面对灾难,日本民族需要反思,反思他们对亚洲,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我们中国人也需要理性地反思,那就是为什么一个弹丸小国竟敢欺凌一个泱泱大国。比较当时两国的综合实力和国情,我国军事实力与日本相差悬殊,国内军阀割据,四分五裂,致使日本趁虚而入。我想,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要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强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的国家经济不断腾飞,国防实力日益强大,这样谁也不敢轻视我们。这也是我创作这部电视剧的根本目的。

2009年12月获得省委宣传部面向全国征集优秀影视作品奖,并被列入我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剧本先后经过两次修改后,去年五月,中央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审看后认为,作为革命历史题材,题材比较新颖,题材重大,改造日本战俘的故事性写得比较流畅。剧本内容很新鲜、很生动、很好看。这部戏人物性格的成长、人物性格之间的碰撞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些人物性格碰撞的戏是全剧最高潮的戏、这里面主要人物冯天昊、张振西、西村正贤这些人物性格很鲜明、有血有肉。为了精益求精,使这部电视剧能够在思想艺术上进一步得到提升,我和导演万盛华,新加盟的编剧李红兵继续磨合,六易其稿,完成整个创作。在这里,我要感谢省委宣传部的鼎力扶持,感谢省广电局的始终如一的支持,感谢我们陕西电视台领导的培养关心,感谢曲江影视的慧眼识珠。相信我们这部戏会为会让观众满意,会向建党九十周年献上我们陕西人民一份独特的礼物。

《硝烟背后的战争》以独特的角度,展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领导虚怀若谷的胸襟,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八年抗战的丰功伟绩。情节上有冰冷残酷的炮火,也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片段,用生动真实的故事说明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繁荣的国家为己任。曾在《远山的红叶》《大路朝天》等央视电视剧中有精彩表演的青年演员李悦溪在剧中首次饰演反面角色曹顺花,之所以称之为反面角色是因为李悦溪感觉这个角色和自己生活中的反差很大,而这样一个性格倔强、有个性、很泼辣的人物也正是自己一直想演的角色。

《硝烟背后的战争》是国内首部提出友善对待日本俘虏的献礼剧,然而以李悦溪饰演的女干部曹顺花为首的一些农民却对日本人深恶痛绝,无法做到友善,因此剧中因如何对待俘虏上姐姐张延和妹妹曹顺花产生了分歧,姐姐说教,妹妹固执,于是一场“家庭内战”就此产生。李悦溪表示,自己饰演的曹顺花是一个非常非常固执的人,因此根本不听姐姐的劝告,因为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改变是很难的,所以因这种心理的转变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国内抗战大剧《硝烟背后的战争》于山西热拍,导演严谨的执导功力与镜头把控感让该剧充满了看点。而曾 经在《潜伏》、《三国》、《独家披露》等剧中有着出色表演的实力派演员范雨林也加盟到了该剧中,在剧中扮演历史上的著名战斗英雄“张振西”,再一次用精彩的演技漳显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范雨林扮演的“张振西”在历史上被称为“战神”,每一次战斗都能给敌人以最沉重的打击,创造了中国战斗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剧中“张振西”与三个女人有着非常不同的故事,有情有义,非常丰满鲜活可爱。最后身刺数刀与鬼子奋战,挺立而死,战场上鬼子为他脱帽鞠躬,因为这个对手是英雄。而范雨林说到这个角色也非常有感慨,毕竟自己扮演这样一个英雄还是非常有压力,怎么样从内到外体现出人物的精神。虽然之前扮演过不少硬汉角色,但这一次还是非常不一样。毕竟是在抗日的战场上挥洒自己的热血。其本人也非常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自己的表演,诠释一个英雄人物。

据了解,范雨林在拍摄该剧的同时,也在查阅大量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资料,力求呈现给观众最好的镜头效果,相信“马队长”这一次带来的抗战作品会同样精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