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秀(拼音:xiù)是汉语常用字 ,此字最早见于春秋《石鼓文》 。"秀"的本义一般认为是谷类作物抽穗开花,由此引申指事物的精华。由"精华"又引申为"灵秀"等。后多用为引申义,指美丽、茂盛的事物。如秀美、秀伟等等。也通假为"莠"等。

汉光武帝名"刘秀",许慎为了避讳,只在《说文解字》"秀"的字条下注明"上讳",未对此字作详解。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秀

汉语拼音; xiù

注音字母; ㄒㄧㄡˋ

平水韵部; 去声二十六宥

部首; 禾

总笔画; 5+2

统一码; 基本区-79C0

五笔; TEB(86);TBR(98)

仓颉码; HDNHS

郑码; MFYM

字级; 一级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文字溯源

"秀"的构型曾是个谜题。现发现最早的"秀"字在春秋的"石鼓文"上(图1)。上半部分是"禾",但下半部分是什么,学者莫衷一是。许慎所处的时代为东汉,他在著《说文解字》时为了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对"秀"没作解释,只是说:"秀,上讳。"因此造成以后的文字学家对"秀"的本义其说不一。清代学者段玉裁认为"秃"与"秀"古为一字,并同音。他在"秃"字的注中说:"其实秀与秃,古无二字,殆小篆始分之,今人秃顶亦曰秀顶是古遗语。"不过,"秃顶"写作"秀顶"只是因为"秃""秀"二字同音所致。有学者猜测:东汉时为避刘秀的讳,"秀才"被改为"茂才",为避讳而改的通常都是近义字,故而"秀"应与"茂"意思相近,是指植物的生长状态。

现代一些学者认为禾下部的构件是乃,"乃"就是"奶",禾稻抽穗扬花时,谷粒中开始含浆,像奶汁。也有人认为上面是成熟了的禾,禾穗下垂;下面是一个面朝左,手臂前伸的人。两相会意,表示人的手举着成熟的、颗粒饱满的庄稼,在欣赏自己的丰收成果。也有人认为下部既不是人也不是乃,而是描摹谷穗下垂摇曳的样子。还有人认为下部是"弓"字。

有学者根据战国《睡虎地秦简》的"秀"字分析,下面的部分应该是"引"字(图3)。引即伸,所以这个字最初是指某物从禾苗上伸出,即开花之意。这也与它后来的字义发展相符:开花可延展为繁茂,再进一步便可引申出表示出色、不凡的"优秀"等词。

春秋、战国时期的"秀"字,下部一般写作"弓"。《说文解字》小篆(图4)下部似"人"形,汉代隶书有一部分沿袭战国文字,下部写作"弓"(图5、6);还有一部分写作"乃"(图7),后者为现代楷书所承袭。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禾部】息救切(xiù)

上讳。

【注释】徐锴曰:"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①上:对帝王的尊称,此处指汉光武帝刘秀。②讳:封建社会称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说文解字注

上讳。

段注:上讳二字许书原文。秀篆许本无,后人沾之,云上讳,则不书其字宜矣。不书故义形声皆不言.说详一箱示部。伏侯《古今注》曰:"讳秀之字曰茂",盖许空其篆,而释之日:"上讳"。下文"木之秀实为稼",则本作"茂实"也。许既不言,当补之曰:"不荣而实曰秀。从禾人。"不荣而实曰秀者《释草》《毛诗》文。按,《释草》云:"木谓之荣,草谓之华",荣、华散文则一耳。荣而实谓之实,桃李是也:不荣而实谓之秀,禾黍是也;荣而不实谓之英,牡丹、勺药是也。凡禾黍之实皆有华,华瓣收即为稃而成实,不比华落而成实者,故谓之荣可,如黍稷方华是也,谓之不荣亦可,"实发实秀"是也。《论语》曰:"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秀则已实矣,又云实者,此实即《生民》之坚好也。秀与采义相成,采下日:"禾成秀也",采自其垂言之,秀自其挺言之,而非实不谓之秀,非秀不谓采。《夏小正》"秀然后为萑苇",《周礼》注:"荼,茅秀也",皆谓其采而实。引申之为俊秀、秀杰。从禾人者,人者,米也,出于稃谓之来,结于稃内谓之人。凡果实中有人,《本草》本皆作"人",明刻,皆改作"仁",殊谬。禾稃内有人是曰秀,《玉篇》《集韵》《类篇》皆有"秂"字,"欲结米也,而邻切",本秀字也。隶书秀从乃,而别读矣。息救切,三部。

广韵

息救切,去宥心 ‖秀声幽1部

秀,出也。荣也。息救切。五。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秀·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2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息救切,音绣。荣也,茂也,美也,禾吐华也。《诗·大雅》:实发实秀。○按《尔雅》:云:禾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汉儒据此释《诗》,遂以秀为不荣而实。李巡曰:分别异名以晓人,故以英、秀对文,其实黍、稷皆先荣后实。《诗·出车篇》云:黍稷方华。《生民篇》云:实发实秀,是黍、稷有华亦称秀也。此说甚是。《论语》明言不秀不实,秀实自不容混。朱子释《论语》秀曰吐华,释《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汉儒之误。

又凡草皆得言秀。《诗·豳风》:四月秀葽。《礼·月令》:孟夏苦菜秀。

又三秀,芝草。《楚辞·九歌》:采三秀于山闲。

又秀气。《礼·礼运》:人者,五行之秀气。周子《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又秀士,秀才。《礼·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史记·贾谊传》: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韵会》:秀才之名始此,后光武名秀,改为茂才。

又州名。汉属会稽郡,五代晋钱元瓘奏置秀州,宋庆元改嘉兴府。

又姓。

又与绣通。《石鼓文》:秀弓寺射。注:绣弓,戎弓也。

又叶思久切,音又。《诗·大雅》: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好叶讦口切。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一(横)③丨(竖)④ノ(撇)⑤㇏(捺)⑥㇡(横折折折钩)⑦丿(撇)

【规范提示】"乃"2画,一笔写成。

【写法】❶"禾"宽"乃"窄。❷"禾",居上居中;竖短,在竖中线;撇收笔横中线下侧,捺收笔横中线。❸"乃",居下居中;㇡(横折折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下侧,第一个左折点近竖中线;撇与㇡(横折折折钩)底部持平。[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