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海棠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海棠属
秋海棠属原图链接

中文名:秋海棠属

拼 音:qiū hǎi táng shǔ

学 名:Begonia L. (1753)

界:植物界

亚 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 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 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木兰纲(被子植物纲)

亚 纲:蔷薇亚纲

超 目:蔷薇超目

目:葫芦目

科:秋海棠科

属:秋海棠属

分布区域: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秋海棠属(学名:Begonia Linn.),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侧膜胎座目。秋海棠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根状茎,单 叶,稀掌状复叶,互生或基生;叶片常偏斜,边缘常有不规则疏而浅之齿,叶柄较长,柔弱;花单性,多雌蕊同株,极稀异株,聚伞花序,花被片花冠状;花药顶生或侧生,蒴果有时浆果状,种子小,长圆形,浅褐色。 该属1000多种。广布热带和亚热带。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的环境,怕寒冷,不耐干燥,忌积水,生长适温为20-25℃,要求腐殖质含量 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1]

形态特征

多年生肉质草本,极稀亚灌木,具根状茎,根状茎球形、块状、圆柱状或伸长呈长圆柱状,直立或横生或匍匐。茎直立、匍匐、稀攀援状或常短缩而无地上茎。单叶,稀掌状复叶,互生或全部基生;叶片常偏斜,基部两侧不相等,稀几相等,边缘常有不规则疏而浅之齿,并常浅至深裂,偶有全缘,在基部叶脉通常掌状;叶柄较长,柔弱;托叶膜质,早落。

花单性,多雌蕊同株,极稀异株,(1-)2-4至数朵组成聚伞花序,有时呈圆锥状;具梗;有苞片;花被片花冠状;雄花;花被片2-4,2 对生或4交互对生,通常外轮大,内轮小,雄蕊多数,花丝离生或仅基部合生,稀合成单体,花药2室,顶生或侧生,纵裂;雌花:花被片2-5(-6-8);雌蕊由2-3-4(-5-7)心皮形成;子房下位,1室,具3个侧膜胎座,或2-3-4(-5-7)室,具中轴胎座,每胎座具1-2裂片,裂片偶尔有分枝,柱头膨大,扭曲呈螺旋状或U字形,稀头状和近肾形,常有带刺状乳头。

蒴果有时浆果状,常有明显不等大,稀近等大3翅,少数种类无翅,呈3-4棱或小角状突起;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浅褐色,光滑或有纹理。

生长习性

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的环境,怕寒冷,不耐干燥,忌积水,生长适温为20~25℃,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分布情况

约1000多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以中、南美洲最多;中国约130多种,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极少数种广布到华北地区和 甘肃、陕西南部,以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最集中。

下级分类

秋海棠组 Sect. Begonia
侧膜胎座组 Sect. Coelocentrum Irmsch
二室组 Sect. Platycentrum (Klotzsch) A. DC
多 室组 Sect. Pleiothece Ku
单座组 Sect. Reichenheimia (Klotzsch) A. DC
四室组 Sect. Sphenanthera A. DC

代表植物

秋海棠BegoniagrandisDry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近球形,直径8-20毫米,具密集而交织的细长纤维状之根。茎直立,有分枝,高40-60厘米,有纵棱,近无毛。基生 叶未见。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宽卵形至卵形,长10-18厘米,宽7-14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心形,偏斜 ,窄侧宽1.6-4厘米,宽侧向下延伸长达3-6.5厘米,宽4-8厘米,边缘具不等大的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并常呈波状或宽三角形的极 浅齿,在宽侧出现较多,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幼时散生硬毛,逐渐脱落,老时近无毛,下面色淡,带红晕或紫红色,沿脉散生硬毛或近无毛,掌状7(-9)条脉,带紫红色,窄侧常2(-3)条,宽侧3-4(-5)条,近中部分枝,呈羽状脉;叶柄长4-13.5厘米,有棱,近无毛;托叶膜质,长圆形至披针形,长约10毫米,宽约2-4毫米,先端渐尖,早落。花葶高7.1-9厘米,有纵棱,无毛;花粉红色,较多数,(2-)3-4回二歧聚伞状,花序梗长4.5-7厘米,基部常有1小叶,二次分枝长2-3.5厘米,三次分枝长1.2-2厘米,有纵棱,均无毛;苞片长圆形 ,长5-6毫米,宽2-3毫米,先端钝,早落;雄花:花梗长约8毫米,无毛,花被片4,外面2枚宽卵形或近圆形,长1.1-1.3厘米,宽7-10毫米,先端圆,内面2枚倒卵形至倒卵长圆形,长7-9毫米,宽3-5毫米,先端圆或钝,基部楔形,无毛;雄蕊多数,基部合生长达(1-)2-3 毫米,整个呈球形,花药倒卵球形,长约0.9毫米,先端微凹;雌花:花梗长约2.5厘米,无毛,花被片3,外面2枚近圆形或扁圆形,长约12毫米,宽和长几相等,先端圆,内面1枚,倒卵形,长约8毫米,宽约6毫米,先端圆,子房长圆形,长约10毫米,直径约5毫米,无毛,3室,中轴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具不等3翅或2短翅退化呈檐状,花柱3,1/2部分合生或微合生或离生,柱头常2裂或头状或肾状,外 向膨大呈螺旋状扭曲,或U字形并带刺状乳头。蒴果下垂,果梗长3.5厘米,细弱,无毛;轮廓长圆形,长10-12毫米,直径约7毫米,无毛,具不等3翅,大的斜长圆形或三角长圆形,长约1.8厘米,上方的边呈平的,下方的边从下向上斜,另2翅极窄,呈窄三角形,长3-5毫米,上方的边平,下方的边斜,或2窄翅呈窄檐状或完全消失,均无毛或几无毛;种子极多数,小,长圆形,淡褐色,光滑。花期7月开始,果期8月开始。

病虫防治

主要危害茎部,也可以危害叶片。感病后,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小斑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形,后发展为棕褐色软腐,病部组织下陷。当病斑环切茎部时,植株就会倒伏死亡。当病菌侵染叶片后,首先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斑,而侵染叶柄后则叶柄变褐并腐烂。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丝状物,病斑干枯后,其上出现棕褐色小颗粒,这些是病原菌的菌丝及菌核,该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防治;栽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每平米5~6克五氯硝基苯或多菌灵;发病后及时采取药物治疗,60%的敌克松600~800倍 ,高锰酸钾1200~1500倍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应保持环境的整洁,及时清除病株。

细菌性叶斑病,叶片是主要的侵染对象。发病初期叶面上有水渍状小点出现,后扩大为近圆形的黑褐色疱状斑,略隆起,病部周围的组织为淡黄色或红褐色,并有明显的晕圈,病情严重时病斑很快连为一大片,最后病组织会变为褐色并干枯。该病的病原菌为秋海棠黄单孢杆菌,此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滴喷溅传播。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浇水施肥,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植株间保持间距,另外尽量不从上方浇水,避免水滴传播;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侵染源并集中销毁,同时要及时用药,200毫克/公斤的农用链霉素,75%百菌清600~800倍,每7~10天喷洒一次。

发生危害:白粉菌主要侵染秋海棠植株叶片的背腹面、叶柄、地上直立茎或裸露根状茎和花序等部位。在叶片上发病时形成烟灰状,直径约1 cm小圆斑,几天后病部渐渐变成褐色,局部腐烂,最后整个叶片腐烂脱落;如果侵染其他部位如叶柄、茎、花序轴和花柄时,则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斑块,造成落叶,花序发育不良,花序轴或花柄从基部脱落。感病严重时还导致整株植物生长不良和部分植株死亡。发病的35种秋海棠品种中,绝大部分为野生种类,只有少数栽培品种,见表1。美丽秋海棠、点叶秋海棠和歪叶秋海棠等13种(品种)发病部位多,受害严重,如不及时防治,常造成大量叶片脱落,不能正常开花,甚至整个植株地上部分完全死亡:槭叫'秋海棠、二瓣秋海棠和心叶秋海棠等10种(品种)发病较重,植株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酸味秋海棠、尖被秋海棠和角果秋海棠等11种(品种)仅轻度感病,对其生长影响不大。秋海棠通常栽培在阴棚或温室内,湿度较大、气温偏高,十分适合白粉病流行,尤其在高温高湿季节和长时间阴雨天气更易发生,在昆明秋海棠白粉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

2 防治措施 防治白粉:病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已发现病害的花圃应贯彻"治小、治少、治了"的方针,千万不能等到秋海棠受害严重时再治,否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会给引种造成重大损失。

加强管理 引进新材料时,无论是从外地还是在附近市场上购买的植株、种苗都要进行严格检查,尽量杜绝病株的引入;在野外采集野生 植物时应选取健康无病植株。搞好栽培环境的清洁卫生,经常及时清除植株上的病枝老叶和掉落的残花败叶,消除滋生病害的隐患。棚内通风,如遇连续阴雨,应多开门窗。适当增施有机肥、复合肥和钾肥等,不偏施氮肥,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药物防治 发现植株染病应首先清除病叶,然后用75%百菌清(chlorothalonil)和5%粉锈宁(triadimefon)可湿性粉剂分别对水稀释500倍液,轮换或混合喷施,连续一个月,5~6次。上述药物对白粉病有良好的疗效,但必须考虑喷药间隔时间,以每5d施药一次最佳。对于感病严重的植株在其叶片背面也要喷洒药物。在白粉病得到控制后,仍要用上述药物或50%多菌灵(cabendazim)500倍液每隔15d喷施一次。对 幼叶、嫩芽和花部不宜施药过多,防止烧伤植株和幼嫩器官。

白粉病是危害秋海棠属植物的最重要病害,发病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白粉病病原菌的存在和秋海棠的一些种类(品种)对病菌缺乏免疫力。通过观察,即使昆明十分干燥的春季,除了阴棚和温室栽培的一些秋海棠发生白粉病外,露天栽培的同样发病。防治白粉病最有效措施是喷施杀菌剂,而且应坚持以预防为主。用75%百菌清和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分别稀释500倍液每隔5d轮换或混合喷施,连续施药5~6次,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主要价值

该类群植物花朵鲜艳美丽,体态多姿,花期较长,易于栽培,长期以来作园艺和美化庭院的观赏植物。少数种类可供药用。 有一些引种栽培的秋海棠,各地习见栽培。如1.银星秋海棠B. argenteo-guttata Hort. ex L. H. Bailey系园艺杂交种。2.斑叶竹节秋 海棠B. maculata Raddi原产巴西。3.牛耳海棠B. sanguinea Raddi原产巴西。4.四季海棠B. semperf lorens Link et Otto原产巴西。 等。在本志中均未收入。

本属研究

秋海棠属植物世界种类较多,中国仅占1/10甚至还不足。作者通过整理鉴定标本的过程中,利用前人的系统和方法,在划分组(Section )时,遇到一些具体问题,即出现一些双重的性状,例如一点血B. wilsonii Gagnep.从果实无刺应放在Sect. Sphenanthera A. DC.中,但从中轴胎座3室,胎座裂片1,又应放在Sect. Reichenbeimia (Klotzsch)A. DC.;又如重齿秋海棠B. jesephi A. DC.,从中轴胎座3 室,胎座裂片2,应放在Sect. Begonia,但又为盾形叶,又应放入Sect. Diphoclinium(Wight)Irmsch.中,凡在原Sect. Diphoclinium 和Sect. Sphenanthera中,都会出现同样现象。

由于上述情况的存在,作者为了今后使用者的方便,在前人研究排列的基础上,又结合现存在问题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世界种类较多在命名法规方面可能有错误之处,待今后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修订。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