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秋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菊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秋菊是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Ramat.) Tzvel.]] )的别称。菊花别名鞠、黄花、菊华、秋菊,属菊科菊属,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菊花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世界上最早的观赏植物之一,亦是四大切花之首,至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 。

菊花除了极高的观赏价值外,还是著名的药食同源性植物。根据用途可将其分为观赏性菊花和实用性菊花,实用菊包括药用菊、茶用菊和食用菊三种 [1]

形态特征

菊花一般株高30-150cm,茎秆直立或半匍匐,茎色由绿至紫褐色,呈四棱或圆柱形;叶卵型至披针型,长4-12cm,宽2-10cm,边缘羽状,深裂或浅裂,叶裂基部呈锐角或圆形,裂片具粗锯齿,叶面绿色至深绿色;自然花期为5-12月,花型圆整,花径2-20cm,花色白色至深紫色 。

品种起源

菊花原产于中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丰富,花型花色千变万化,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深受人们喜爱。有关菊花的最早文字记载见《周礼》一书:“[[鸿雁来宾,爵()人大水变蛤,鞠()有黄华(即黄花)]]”,此处对菊花的命名予以解释。从魏晋开始,菊花已渐普遍,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礼记·月令篇》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古人最早是从野菊的药用及食用价值认识菊花的,菊花从原始的野生种经过栽培、自然杂交和人工培育,现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品种最丰富的栽培植物之一。日本北村认为现代栽培菊是中国华北地区野生2倍体菊和华南4倍体菊自然杂交或栽培杂交所得;我国陈俊愉和戴思兰教授对菊花起源做了详细研究,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分析等手段,得到了我国菊花资源亲缘关系树,提出现代栽培菊主要起源于6倍体的毛华菊和4倍体的野菊,各种野生菊也不同程度参与了起源过程 。[2]

菊花最初诞生在中国,品种形成与发展也在中国,至今,中国仍是菊花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中心。但是在1600年的栽培历史上,竟没有关于菊花起源及品种形成途径的记载。这就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千古谜团。菊花较其他栽培植物最大的不同在于,许多栽培植物都能在野生种中找到相似种,而菊花与同属野生种之间差异极大,许多进化的中间环节缺失,种间演替序列出现明显间断,这是迄今为止这一难题最大的谜团 。

近60年来,以陈先生为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野生种和种间杂种的比较形态学研究,结合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对菊花起源问题展开了多方面探讨。菊属植物广泛存在的种间杂交现象首先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1964年,陈俊愉和梁振强使用人工杂交方法成功地获得数株人工“合成菊”,验证了栽培菊花杂交起源的假说,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例。1983年,李懋学等发现菊花染色体数在54~71之间,绝大多数为6倍体、非整倍体。因此主张菊花是从6倍体野生种进化而来;1987年,吉庆萍根据杂交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原菊假说,弥合了菊花演替序列的间断。1994年,戴思兰根据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提出在菊花起源和品种演进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个原菊系列,其不同品系间呈现多样性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此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进化历程,发展成为今日丰富多彩的菊花世界。在实际研究中发现了菊属植物中性状镶嵌分布的现象,即在高度进化的栽培品种中也存在较为原始的性状,原始的野生种中也经常出现一些栽培类群中才会出现的进化的性状。从今日菊花品种中广泛存在着的原始性状和性状镶嵌分布的特点看,这种网状进化的思想更符合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随后的研究也支持这样的假说 。

菊科植物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为进化的分类群之一,而菊花又是菊属中一个独特的物种。随着物种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菊花自然进化过程的诸多问题对物种生物学家充满魅力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菊花栽培种约为30000个,而中国有3300个,且大部分为观赏性的秋菊。菊花虽然起源于中国,但由于消费习惯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菊花的切花生产在欧美日本等国兴起,并培育出了大批的切花菊品种,也造就了菊花品种多样的现代花卉育种奇迹,使菊花不仅受到我国人民的珍惜和喜爱,也受到世界欧美亚洲各国的关注和喜爱。早在公元4世纪菊花就从我国传人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曾成为日本国徽的图案,1688年,菊花经日本又传入荷兰,1798年菊花从我国直接传入法国,再由法国传到英国,不久又由英国传入美国。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穹曾先后在我国日本搜集菊花品种,进而选育,目前全世界各国都广泛栽培菊花,使其傲居百花之冠。菊花起源、栽培及选育的历史,是中国光辉的花卉园艺发展史上的一部分 。

物种学史

国内菊花历史文化

菊花或称秋菊是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种花卉植物。

这不仅仅是由于它的丰富各异的色彩,或白之素洁,或黄而雅淡,或红或紫,沉稳而浑厚。也是由于它的头状花序的奇特姿态,或飘若浮云,或矫若惊龙。所以,我国的历代诗人们,常以菊花为题咏。如唐代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巴色,罗舍宅里香”;宋朝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借菊触景,倚菊抒情,不一而足 。

历代的诗人们爱菊、咏菊,可能也偶然成为菊花的栽培者。如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是,真正的菊花栽培者是我国的广大劳动群众。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不但对菊花的栽培、管理技术方面累积了一套完好的实际经验,而且在培育新品种方面有了一套全面的遗传学知识。我国的菊艺是很发达的。清朝《广群芳谱》所记载的菊花品种就有300-400种。作为菊花故乡的我国,由于过去历史上的国际文化交流,也把这一名贵花卉相继传到了国外。相传,唐宋时代,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十七世纪传到欧洲,然后再传到美洲。今天,我国的菊花已成为世界的名卉了 。[3]

菊花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花卉离不开文学家们对她的精神建构。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一元元气”论。在古人看来,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也有灵性。在这种精神的浸润下,我国古人多以花木为知己,于是形成了以比德、移情为基础的中国花文化。菊花的种种“花格”也是诗人由它自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联想到人的种种际遇而得。从屈原咏颂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开始,菊花就作为和兰花相提并论的花中君子被文人们推崇。此后,梅兰竹菊更是被描绘成尽人皆知的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花文化的核心内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绝唱使菊花成为花中的隐逸之宗,象征着回归自然、物我无间的超然情怀。“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则强调菊花临霜绽放,高远独立的德操。这两种精神确立了菊花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基调——淡远洒脱的性情,傲世独立的风骨。这正是中国文人君子理想的品格。从此,菊花借一瓣纯黄纤弱的心香,保留了诗人的气质和人格的独立。菊花也由此与东篱、霜下杰成为等同的意象。由于菊花大部分品种有枯而不落的特征,还是晚节的象征。“宁可抱香枝头枯,何曾吹落北风中”;“落叶何心定流水,黄花无主更西风”。象征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坚守民族气节的高尚情操。陈先生一生钟爱梅与菊,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梅菊斋”,也足见菊花在中国花卉研究者心中的地位 。

重阳节与菊花之缘源远流长,重阳节又叫“菊节”“菊花节”。唐宋以后,重阳登高饮菊酒、食菊花的风俗更加普及。至清代,朝廷仍有重阳节宴赐百官的习俗。而吃菊花糕的含义也由辟邪、求寿高而引申为“百事俱高”。宋代以后,民间形成了重九赏菊的习俗。北宋赏菊的情况在《东京梦华录》记载道:“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连酒家都无一例外以菊花装饰门面来招揽顾客,可见当时赏菊之风之盛。而南宋则出现了最早有关菊花会的记载。《致富全集广集五记》云:“临安园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胜,谓之开菊会。”除了上述北宋京都河南开封南宋临安今杭州)外,北京地区以及广东小榄,也是我国著名的艺菊之乡。如今,菊花的芳姿更是遍及祖国大地。据中国菊花研究会统计,全国以菊花为市花的城市约30余个。菊花展览是很多城市秋季的重要花事。全国性菊展每3年1次在不同的城市举办,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巧夺天工的艺菊造型、生动有趣的菊艺景观、精致小巧的微型菊花盆景、格调高雅的菊花书画等,无不散发出丰富的菊文化魅力 。

菊花在中国园林中不仅作为一种装饰点缀园林,很多时候作为园林中的主体得到充分展示。菊花在园林中具有4种美学价值:寄情山水的自然美,典雅别致的个体美,山花烂漫的群体美和独具特色的精神美。这种独具特色的品种类型是中国花卉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

中国菊花与世界园艺

菊花从最初的一朵不起眼的小黄花演变为今日花中“四君子”之一,

中国传统花文化与农耕技术结合的产物。这样的文化也深深影响着菊花日后在世界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世界各地的菊花都源出我国。唐代中国菊花经由朝鲜传到日本,1688年传到欧洲,再传到美洲。从史料看,菊花传到日本是其大和时代,即我国唐代,到日本江户时代(1661-1673年)才逐渐有少数庶民开始栽培观赏菊,正德、享保年间(1711—1736年日本开始有菊花展览会。1869年,日本太政官宣布菊花为皇室纹章。明清时期,日本盛行菊花品种改良,中国菊花品种在日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嵯峨’菊、‘江户’菊等都是日本名菊。‘一文字’菊则是依照皇家纹章图样育出的独本菊,菊花人形是日本特有的扎菊。17世纪中叶,荷兰商人从中国将菊花带回欧洲栽培。1689年,荷兰作家白里尼发表《伟大的东方名花——菊花》一书,首次在欧洲歌颂中国的菊花。19世纪,英国植物学家福琼先后在我国浙江舟山以及日本引入菊花种带回英国进行杂交育种,形成了今天的英国菊花品系。此后,英国园艺家曾育出不少大轮名菊,相继传入美洲各国 。

生长环境

菊花喜温暖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但不耐旱。菊花为短日照植物,在短日照下能提早开花。菊花春季发芽,夏季营养生长,秋季开花,冬季地下越冬。生长适宜温度18 ℃~21 ℃,最高32℃,最低10℃ 。[4]

栽培方法

繁殖

在菊花栽培中主要通过扦插进行繁殖,具体来说就是选择一枝健康粗壮的枝条,将枝条下部的叶片去掉,再应用植物激素对枝条下部进行处理,处理完毕之后将枝条插入苗床,大概在一个月后移出苗床。但是菊花的病毒种类较多,采用扦插的方式繁殖菊苗很容易导致病毒扩散或者是病毒蔓延,从而影响菊花的栽培,为了防止病毒扩散、蔓延,应该对茎尖进行脱毒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将菊花顶芽或者是菊花腋芽进行切取,切取的长度为3-5cm,将切取的顶芽或者是腋芽中展开的叶片去掉,即将护芽的微叶保留下来,采用清水以及无菌水对微叶进行冲洗,之后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灭菌接种,在接种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茎尖向上[5]

移植

在园艺花卉中菊花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高,菊花能够在旱地生长,也能够在稻田中种植。但是在菊花栽培中还是要保证土壤的排水状况良好,同时土壤比较疏松,具备良好的透气性,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土壤含有足够的养分,能够为菊花的生长发育提供保障。菊花栽培土壤应该选择偏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不适宜栽培菊花,土壤的pH值不能超过7.5。通常情况下,菊花的移植栽培在5月或6月进行,在移植栽培时要考虑环境因素与天气因素,通常在傍晚或者是阴天进行,以防止日晒导致菊花在移植的过程中死亡。扦插苗在移植时应每穴一株,覆土压实,浇定根水 。

养护

1.定期除草,适当培土。在菊花生长过程之中要定期对菊花进行除草,除草的方式主要有2种,其中一种是人工除草,另外一种方式是喷洒药物进行除草,在除草时应该根据菊花生长的实际情况以及杂草情况选择合适的除草方式。除此之外,为了避免菊花出现倒伏情况还要对菊花进行适当培土,以此保证菊花的健康生长 。

2.定期进行摘心处理。通常情况下,当菊花苗长到25cm左右时,对菊花进行第一次摘心处理,在摘心时注意天气,应该在晴天进行摘心。在第一次摘心后15d再次对菊花进行摘心处理。另外,菊花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发出许多小侧枝,会消耗养分,应该及时将腋芽去掉,以保证菊花的健康生长 。

3.加强施肥、浇水管理。在菊花的生长过程中要进行追肥,为菊花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在菊花的栽培中要对菊花进行造型修剪,菊花在造型修剪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损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菊花的正常生长,所以在菊花造型修剪之后要对菊花进行合理的施肥、浇水。在进行施肥时,要对施肥的数量以及施肥的次数进行合理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施肥间隔为15d左右。要合理控制浇水量,如果浇水过多,会导致土壤过湿,可能会导致根部腐烂,影响菊花正常生长;如果浇水过少,则不能为菊花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所以要保证浇水量合理,从而保证菊花的生长 。


主要价值

菊花在中国已有16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最初让菊花进入人们眼帘的,是她独特的花期。东周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九月荣鞠。鞠,草也。鞠荣而树麦,时之急也。”此时,菊花是作为物候的标志指导农业生产的。我国上古时代人们爱菊种菊是因为其可食。菊花入馔历史悠久,屈原在《离骚》中既写道:“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此后菊花逐渐成为食材,“凉拌菊”“炸菊花”“菊花火锅”“菊花粥”等,成为菊花特色名菜。菊花还有令人称道的药用价值,此外还能制成药衣、药带、香佩等。“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末,罔不有功”,这些描述是李时珍对菊花用途的集中褒扬。汉魏以来,人们还将菊花视为长寿食品,菊花酒也是久负盛名 。

菊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公园美化、园林绿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菊花以其开花后色泽鲜艳、株型整齐、花型大、花期长、管理养护粗放等优势深受观赏园艺爱好者的喜爱,应用非常广泛 。[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