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科普特教会

         
 科普特教会

 

 

 

科普特教会(Coptic Church),是基督教东派教会之一,属一性论派。科普特一词是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占领埃及时对埃及居民的称呼,后专指信奉科普特教派的基督徒。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就是科普特教会的信徒。

目录

背景资料

福音在埃及传播可追溯到使徒时代。大约公元50年,《马可福音》的作者使徒马可来到埃及传扬福音。马可虽然不是第一个在埃及宣教的使徒(奋锐党西门在此之前到过埃及),但却是对埃及福音事工影响最大的使徒。马可在亚历山大等地宣教,并在亚历山大建立了埃及第一家教会——亚历山大教会。公元68年,马可在亚历山大殉道,但正如古代教父德尔图良所言“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殉道者的血所流经的地方是教会成长的地方。”马可殉道后,福音在埃及迅速传播,信徒大量增加,亚历山大教会一跃成为早期基督教五大教会之一。在教父时代,亚历山大教会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神学家,如亚历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奥利金(Origen)等。隐修也是亚历山大教会的传统,基督教第一个修道者和修道院就诞生于此。此外,他们重视对《圣经》的抄写,从而使不少古代抄本得以保存至今。

教派产生

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后,君士坦丁堡教区的修道士优提克斯提出基督只有神性,其人性已经融合于神性之中的一性论教义。此教义在埃及等地受到普遍拥护,一性论者认为,基督只有一个本性,就是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the nature of Humanity and Divinity,意思是说,基督具有一个本性,既不是单纯的神性,也不是单纯的人性,而是神性+人性这样一种特殊的本性),而迦克顿会议确定义基督具备两个本性,那就是基督既具备完全的神性,又具备完全的人性。教会于公元451年召开迦克墩会议,制定《迦克敦信经》,正式确定基督一位二性的教义,主张一性论的埃及教会被视为异端,因而被逐出正统教会。从此,埃及教会与正统教会分离,形成独立的一性论教派。

始终屹立

公元639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伊斯兰教开始在埃及传播。穆斯林称埃及人为科普特人(Copts;意即是埃及人),埃及教会也从此被称作科普特教会。穆斯林政府容许“异教徒”存在,但对他们收取税务。付不起税务的“异教徒”可以选择成为穆斯林。在多种因素下,埃及的基督徒日渐减少。但仍有不少人在大环境下坚守基督思想,科普特教会始终在埃及屹立。

独特礼仪

一千五百多年的沧桑演变,科普特教会形成了独特的科普特礼仪。在敬拜仪式中,大都采用古科普特文(有些地区也使用阿拉伯文)。所使用的历法亦与其它教会不同,他们以公元284年8月29日为纪元之始,目的在于纪念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教会所遭受的迫害及悼念无数坚守主道而牺牲的殉道士。科普特历法至今仍是埃及农民耕作节期的参考年历。此外,科普特教会相当重视禁食,一年365天中有210天以上必须禁食。斋戒时期,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不能进食,晚餐仅能食用蔬果。最长的斋戒期应属大斋戒期,大斋戒期长达四十三天,以纪念并效法耶稣基督传道前的旷野时期。科普特教会实行主教制,最高主教为宗主教,宗主教座堂设在亚历山大。宗主教之下有15位总主教、28位主教和上千名神父及修士。在埃及,科普特教会至今仍是基督教各派中最大的教会,共有成员842万,其中信徒456万,教堂1380间,占到埃及基督徒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该教会的修道院制度历史悠久,认为第一位基督教修道士即独身修道士的鼻祖圣安东尼以及团体式修道士圣帕克缪斯(St. Pachomius)为该派教徒。1960年代只有8座修道院,大多位于沙漠中,仅圣梅丘利奥斯(St. Mercurios)主教长所设立的修道院位于开罗。该教会的圣餐仪式有三套:圣格列高利圣餐式,在圣诞节、显现节和复活节使用;圣巴西尔圣餐式,为拜占庭圣巴西尔圣餐式的节本,全年都可以使用;圣西里尔祈祷书,在古科普特仪式中使用,1年只用1次,在圣棕树节前的星期五。19世纪末以前,礼仪使用科普特语,后该用阿拉伯语,圣经诵读则两者都可以使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