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科隆选侯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科隆选侯国(德语: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存在于10世纪到19世纪初的采邑主教领国,由科隆总主教统治。在13世纪科隆总主教被封为选帝侯前被称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是最早的七个选侯国之一,她包含有天主教科隆教区以及其他教会领地。1288年时因为和试图使科隆成为自由城市市民团体冲突,因此科隆总主教将首都从科隆搬到波恩。1794年被法国军队入侵,最后在1803年世俗化。直到1824年才重新成立天主教科隆总教区。

作为全球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之一[1],基督教(主要分为天主教、基督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流派)在全球上百个国家获得国教或准国教地位[2],信徒多达21亿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是基督教国家,由此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简介

科隆在罗马帝国时期称作“克劳蒂亚·阿格里皮娜的殖民地”(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名称源自于小阿格里皮娜。自罗马时代就成立了教区,953年成为总教区,首任科隆总主教布鲁诺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奥图一世的弟弟;同时科隆总主教也获得了世俗领土的治理权,成为一方采邑总主教,此为科隆采邑总主教区之伊始。其涵盖了总主教区的世俗领土,包含位于莱茵河西岸的一整个狭长地区,其西滨临于利西公国;在莱茵河的另一侧则有西发里亚公国、伯格和马克等领地。

13世纪,选帝侯制度诞生,并因1356年的金印敕书而确立,共有四个世俗国家王公,和三个天主教教区的王公主教担任此职,其中包含了科隆总主教,此外科隆总主教也获得“意大利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的头衔。尔后科隆总主教区就被称为科隆选侯国(Erzstift und Kurfürstentum Köln)。

1288年瓦林根之战科隆后独立为自由城市,因此科隆总主教被迫迁出科隆,改以波恩为选侯国的首府。 自此科隆总主教只有科隆总教区的教会地位,而不再是科隆的政治领袖。不过选侯国依然保有科隆以外的领地。

在16世纪时,有两任的科隆总主教改信了新教,一个是赫尔曼·冯·威德,他选择辞退总主教职位;另一个则是格布哈特·特鲁赫泽斯·冯·瓦尔德堡,然而格布哈特于1582改信克尔文派新教后,并不打算放弃科隆的领土,反而试图将科隆选侯国改为世俗国家,如果依照教随君定原则,科隆将会成为新教领土。为了夺回科隆,教廷雇用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佣兵,还有巴伐利亚也派出军队,以对抗支持新教的荷兰,导致了科隆战争。

1583年12月11月,天主教方面获胜,科隆战争结束,格布哈特退位并隐移居到斯特拉斯堡。这是一次成功的反宗教改革。最后由出自巴伐利亚家族的恩斯特·冯·拜恩继任了科隆总主教之位。从此之后到18世纪中叶,科隆总主教一席经常由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系成员担任。由于这段期间的科隆总主教也通常身兼明斯特和列日的王公主教,因此科隆总主教成为了德意志西北的重要领袖之一。

1795年,科隆选侯国在莱茵河左岸的领土被拿破仑占领,并于1801年被正式割予法国。随着1803年的《帝国代表重要决议》而世俗化,采邑总主教区解散,西发里亚公国被分给黑森-达姆施塔特伯国。1824年,科隆再度成立总教区,只是总主教不再是王公主教,没有政治权力,而是单纯的宗教领袖。现今主教座堂为知名的科隆大教堂。

视频

科隆选侯国 相关视频

旧约圣经所描述的外星科技,人类史上超级神器——约柜(上)
旧约概论03(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