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穷画师将工钱全数布施于福会,获得鞍马华服」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穷画师将工钱全数布施于福会,竟意外获得鞍马华服 作者:柳州老 丨 2019-08-23 09:00:39丨 来源:未知 助印经书 弗羯罗…”)
 
 
行 1: 行 1:
穷画师将工钱全数布施于福会,竟意外获得鞍马华服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作者:柳州老  丨  2019-08-23 09:00:39丨    来源:
+
|<center>''' 穷画师将工钱全数布施于福会,竟意外获得鞍马华服 '''<br><img src="https://image.16pic.com/00/21/25/16pic_2125974_s.jpg?imageView2/0/format/png "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16pic.com/sucai/tupian_%E8%A7%82%E9%9F%B3%E4%BD%9B%E5%83%8F_0-0-0-0-0-0-0-0-0_132.html 圖片來自六图网]</small>
  助印经书
+
|}
 +
'''穷画师将工钱全数布施于福会,竟意外获得鞍马华服''',今天我虽然供养僧人,但布施之物僧人尚 食用,就好象想种田但种子还没播下一样。即使这样,福报的芽茎已经破土。三宝的福田是极其殊胜的,果报尚在其后。僧侣这样清静的福田,谁不想在里面播下种子呢?如众人所见,刚有播种的想法,就已经发芽了
 +
 
 +
== 原文 ==
 +
 
 
 弗羯罗卫国有一位画师叫羯那,因为工作的缘故到石室国去。到石室国后到各个塔寺朝拜,并为一精舍作画获得了三十两银子的酬谢。回国的时候正赶上本国人做五年一次的大法会。这个画师生起很大的敬信心,于是问管事的比丘第二天的饮食有谁作供养。比丘回答说,尚无施主作供养。画师又问比丘这些僧人每日的饮食需要多少钱呢?管事比丘回答说需要三十两银子。画师随即取出三十两银子交给知事比丘,然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的妻子问:这次外出得到了多少报酬?画师答:赚了三十两银子,我用来供养增福大会了。妻子听后非常愤怒,对身边的亲友一一诉说丈夫所为实在是过分让人无法忍受,竟将所赚的钱财都布施给福会了,没留一点儿作为家用。众亲友听后便将画师带到断事处状告他。断事官听完事情的前因后果,便问画师众人所言是否属实。画师回答说都是实情。此时断事官对此事心生难得之感,不禁赞叹道:“善哉,真乃大丈夫也!”便脱下自己的衣服,连同璎珞以及鞍马,都赏赐给画师。并说一偈,其意为:
 
 弗羯罗卫国有一位画师叫羯那,因为工作的缘故到石室国去。到石室国后到各个塔寺朝拜,并为一精舍作画获得了三十两银子的酬谢。回国的时候正赶上本国人做五年一次的大法会。这个画师生起很大的敬信心,于是问管事的比丘第二天的饮食有谁作供养。比丘回答说,尚无施主作供养。画师又问比丘这些僧人每日的饮食需要多少钱呢?管事比丘回答说需要三十两银子。画师随即取出三十两银子交给知事比丘,然后就回家了。到家后他的妻子问:这次外出得到了多少报酬?画师答:赚了三十两银子,我用来供养增福大会了。妻子听后非常愤怒,对身边的亲友一一诉说丈夫所为实在是过分让人无法忍受,竟将所赚的钱财都布施给福会了,没留一点儿作为家用。众亲友听后便将画师带到断事处状告他。断事官听完事情的前因后果,便问画师众人所言是否属实。画师回答说都是实情。此时断事官对此事心生难得之感,不禁赞叹道:“善哉,真乃大丈夫也!”便脱下自己的衣服,连同璎珞以及鞍马,都赏赐给画师。并说一偈,其意为:
  
行 22: 行 26:
  
  
   画师的妻子听丈夫所言,内心对三宝生起净信心 ,即说一偈,其意为:
+
   画师的妻子听丈夫所言,内心对三宝生起净信心
 +
 
  
 +
  正如佛说的那样,对僧人的布施会得到大的果报。现如今所做的布施,因为遇到了布施真正的所依处僧宝之故,以诚敬之心哪怕只是布施少许的水,得到的果报却超过大海。所有众生之中,佛陀的僧团最是第一殊胜的,对其哪能怕是刚刚生起布施的念头,果报就已呈现在眼前了。<ref>[https://www.zhongfox.com/fo/detail_20175.html  穷画师将工钱全数布施于福会,竟意外获得鞍马华服]</ref>
 +
 +
== 佛教信仰 ==
 +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
 +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
 +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
 +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
 +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
 +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
 +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
 +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
 +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
 +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正如 说的那样,对僧人的布施会 到大的果报。现如今所做的布施, 为遇到了布 真正的所依处僧宝之故 以诚敬之心哪怕只是布施少许 得到 果报却超过大海。所有 众生 之中,佛陀的僧团 是第一殊胜 ,对其哪能怕是刚刚生起布施 念头,果报就已呈现在眼前了。
+
 佛 最懂 得因 能把握不同 时机 对不同资质 的众生 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 好处]</ref>
  
 +
== 参考来源 ==
 +
{{reflist}}
 +
[[Category:229 佛教传记]] 
  
  

於 2022年9月28日 (三) 17:10 的最新修訂

窮畫師將工錢全數布施於福會,竟意外獲得鞍馬華服
圖片來自六圖網

窮畫師將工錢全數布施於福會,竟意外獲得鞍馬華服,今天我雖然供養僧人,但布施之物僧人尚未食用,就好象想種田但種子還沒播下一樣。即使這樣,福報的芽莖已經破土。三寶的福田是極其殊勝的,果報尚在其後。僧侶這樣清靜的福田,誰不想在裡面播下種子呢?如眾人所見,剛有播種的想法,就已經發芽了

原文

弗羯羅衛國有一位畫師叫羯那,因為工作的緣故到石室國去。到石室國後到各個塔寺朝拜,並為一精舍作畫獲得了三十兩銀子的酬謝。回國的時候正趕上本國人做五年一次的大法會。這個畫師生起很大的敬信心,於是問管事的比丘第二天的飲食有誰作供養。比丘回答說,尚無施主作供養。畫師又問比丘這些僧人每日的飲食需要多少錢呢?管事比丘回答說需要三十兩銀子。畫師隨即取出三十兩銀子交給知事比丘,然後就回家了。到家後他的妻子問:這次外出得到了多少報酬?畫師答:賺了三十兩銀子,我用來供養增福大會了。妻子聽後非常憤怒,對身邊的親友一一訴說丈夫所為實在是過分讓人無法忍受,竟將所賺的錢財都布施給福會了,沒留一點兒作為家用。眾親友聽後便將畫師帶到斷事處狀告他。斷事官聽完事情的前因後果,便問畫師眾人所言是否屬實。畫師回答說都是實情。此時斷事官對此事心生難得之感,不禁讚嘆道:「善哉,真乃大丈夫也!」便脫下自己的衣服,連同瓔珞以及鞍馬,都賞賜給畫師。並說一偈,其意為:


  自己長久處於貧困的生活之中,靠勞作換取一些錢財卻不用於自己的生活而全部用於布施,真是難能可貴呀。因為即使是坐擁數億家財,若沒有善於觀察的慧眼,也不能起速疾布施之心。只有目光長遠能夠觀察後世之身並了知布施果報的人,才能以勇猛之心舍世間之財,使內心遠離慳吝之塵垢。正是有這樣踐行佛法的人,才使布施之行不致淹沒。


  畫師聽到此偈內心不禁歡喜雀躍,便穿着斷事官賞賜的衣服騎着馬高高興興地回家了。家人乍見之下,以為貴客臨門,心懷畏懼,關上門藏在屋中不敢出來。


  畫師在門外叫道,「是我呀,你的丈夫回來了。」他的妻子說道,「你一個窮人,怎麼會有鞍馬華服呢?」畫師聞言便以一偈作答,其意為:


  賢妻你且聽我一一道來。今天我雖然供養僧人,但布施之物僧人尚未食用,就好象想種田但種子還沒播下一樣。即使這樣,福報的芽莖已經破土。三寶的福田是極其殊勝的,果報尚在其後。僧侶這樣清靜的福田,誰不想在裡面播下種子呢?如眾人所見,剛有播種的想法,就已經發芽了。


  畫師的妻子聽丈夫所言,內心對三寶生起淨信心。


  正如佛說的那樣,對僧人的布施會得到大的果報。現如今所做的布施,因為遇到了布施真正的所依處僧寶之故,以誠敬之心哪怕只是布施少許的水,得到的果報卻超過大海。所有眾生之中,佛陀的僧團最是第一殊勝的,對其哪能怕是剛剛生起布施的念頭,果報就已呈現在眼前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

 


啟示:

  若無貪著之心,則能將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作布施,不僅贏得大名稱,而且現世即能獲得果報,所以應勤作布施而不應慳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