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立克次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立克次体。原图链接

立克次体,属于绝对细胞内的革兰氏阴性立克次体科细菌,直径0.25 u,多是存在于细胞质内,斑点热的立克次体也有存在于细胞核中,通常借由蜱(tick),螨(mite),蚤(flea),虱(louse)传播, 除了借由虱子传播的立克次体病,人是主要宿主,其他的立克次体病,人类都只是偶然宿主。

概述

立克次体是非活动性,革兰氏阴性,非孢子形成的高度多形性细菌,可能以球菌(直径0.1μm),杆菌(长1-4μm)或线状(最大约10μm)的形式出现长)。 “立克次氏体”一词与病无关,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缺乏症。立克次体属以霍华德•泰勒•立基茨(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tick传播斑点热方面的开拓性工作。他在蒙大拿州的比特根谷地研究了落矶山斑疹热,在墨西哥城研究了该病后最终死于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正确地是单个属的名称,但是非正式术语“立克次氏体”,复数“立克次体”通常不大写,通常适用于立克次体中的任何成员。立克次氏体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虫,取决于活的真核宿主细胞(通常是内皮细胞)的进入,生长和细胞质内复制。因此,立克次体种不能通过人工营养培养。它们必须在组织或胚胎培养物中生长;通常,按照1930年代初Ernest William Goodpasture和他的范德比尔特大学同事开发的方法使用鸡胚。立克次体物种通过多种节肢动物传播,包括chi 、,、跳蚤和虱子,并与人类植物疾病相关。最值得注意的是,立克次氏菌是引起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痘,邦氏炎,非洲tick咬热,落基山斑疹热,弗林德斯岛斑疹热和昆士兰斑疹热(澳大利亚A斑疹)的病原体。大多数立克次氏菌对四环霉素类抗生素敏感。

病原体

立克次体病可归类为丛林斑疹伤寒、城巿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其他立克次体病(其中包括斑疹热)。各种立克次体病是由不同类型的“立克次体”所引起。丛林斑疹伤寒和斑疹热在香港较为常见。城巿斑疹伤寒偶有感染个案,而流行性斑疹伤寒在过去数十年均未有本地报告。

传播途径

立克次体病主要经病媒传播。不同的立克次体病的病媒各有不同,如螨、蚤、虱和蜱。

细胞结构

立克次体的细胞结构:

  • 立克次体的外膜结构近似于格兰氏阴性菌,共有三层。
  • 细胞质内有核糖体及中膜体(mesosome)。
  • 通常没有结构完整的细胞核。

致病机制

病征

立克次体病的一般病征类似重感冒,患者会发烧、发冷、头痛、肌肉疼痛,以及出疹。丛林斑疹伤寒和斑疹热的特点,是患者在受感染的节足类动物咬过的位置出现穿凿状皮肤溃疡,附近的淋巴腺亦会肿痛。立克次体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I

  • 立克次体繁殖于媒介节肢动物的肠道表皮细胞内; 主要经由粪便排出体外, 偶而有些立克次体可移行到唾液腺,经由叮咬传给宿主。
  • 在哺乳动物宿主中,经叮咬获得的立克次体主要寄生于血管内皮细胞,特别喜欢侵犯大脑,皮肤,心脏血管的内皮细胞。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II

  • 感染立克次体的内皮细胞会增生,形成血栓,造成阻塞及出血,发炎细胞也会在四周浸润。
  • 血管炎为立克次体感染临床表现的核心,例如出血性皮疹,昏迷,终极休克,死因为内皮细胞大量损伤,血浆渗漏,血压下降,休克。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 III

立克次体的致病机制中可能会有内毒素的存在,虽然其表现是完全不同于阴性菌之内毒素,其证据如下:

  1. 对实验动物静脉主设立克次体可造成迅速死亡
  2. 紫外线照射过的立克次体可降低传染力,无法降低毒性
  3. 抗立克次体药物无法防止实验动物因立克次体造成的猝死
  4. 立克次体细胞壁的抗血清可降低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
恙虫。原图链接

分类

立克次体的分类最初是根据血清学分为三类(斑疹热,斑疹伤寒和灌木斑疹伤寒)。此分组已被DNA测序证实。所有这三个组都包括人类病原体。灌木斑疹伤寒组已被重新分类为一个相关的新属,东方,但仍属于立克次体,因此仍与其余立陶宛氏病归为一类。立克次体比以前认为的更普遍,并且已知与节肢动物,水lee和原生生物有关。在斑点热病组中也已确定了分裂,该组可能应该分为两个进化枝。节肢动物栖息的立克次体通常与生殖操纵(例如孤雌生殖)有关,以在宿主谱系中持续存在。2010年3月,瑞典研究人员报导了一例由以前认为无害的立克次氏体立克次体引起的女性细菌性脑膜炎。

  • 1. 立克次体 (11个种) –绝对胞内细菌,不在液泡内,不在白血球内繁殖。
  • 2. 埃立克体 (2个种) –绝对胞内细菌,不在液泡内,但在白血球内繁殖。
  • 3. 柯克斯体 (1个种) –绝对胞内细菌,但偏好在液泡内繁殖,不在白血球内繁殖。
  • 4. 巴尔通体 (3个种) –偶然性胞内细菌,主要攻击红血球细胞,非属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病

依据16S rRNA序列立克次体亦可明显分为3群:

  • 1.斑疹伤寒群(typhus group;TG)
  • 2.斑点热群(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最复杂的一群,种类也最多
  • 3.恙虫病(又称丛林型斑疹伤寒)

恙(yàng)虫,也叫做恙螨、沙虱,可以传染恙虫病。恙虫病的命名是由晋朝著名的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发现并且予以记载的。在动物分类上,恙螨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全世界已知的恙螨有3000多种,有记载的有350馀种。恙螨传播的病原体为东方立克次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1]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也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2]

重要的立克次体疾病

A.Spotted fever group 斑疹热

  1. R. rickettsii 洛矶山出血热 (>90%)
  2. R. akari 立克次体痘 (100%)

B.Typhus group 斑疹伤寒

  1. R. prowazekii 流行性斑疹伤寒 (40-80%)
  2. R. typhi 鼠斑疹伤寒 (50%)

C. O. tsutsugamushi 丛林型斑疹伤寒 (<50%)

  • 立克次体疾病的分布取决节肢动物宿主的分布:

丛林型斑疹伤寒

人类经由受感染的螨叮咬而染病。螨主要吸食在丛林地区的野生动物(如老鼠)的体液。城巿斑疹伤寒(又称为地方性斑疹伤寒或鼠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

人类经由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沾染到受感染的虱的组织碎屑或粪便而染病。虱可寄生于人体上。如吸入变干了受感染的虱的粪便,也有机会受感染。

斑疹热

斑疹热主要经受感染的蜱叮咬而传播。蜱可寄生在狗和老鼠身上。破损的皮肤或黏膜如沾染到受感染的蜱的组织碎屑或粪便,也有机会受感染。

斑疹热群

  • 1. 立克次体立克次氏体(西半球):落矶山发现发烧
  • 2. Rickettsia akari(美国,前苏联):立克次体痘
  • 3. 立克次氏体(地中海国家,非洲,西南亚,印度):猪瘟
  • 4.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北方):西伯利亚壁虱斑疹伤寒或北亚壁虱斑疹伤寒
  • 5. 澳洲立克次体(Australia):澳大利亚tick斑疹伤寒
  • 6. 立克次体猫(北美和南美,南欧,澳大利亚):跳蚤斑疹热
  • 7. 日本立克次体 :东方斑点热
  • 8. 非洲立克次体(南非):非洲tick叮咬发烧
  • 9. 立克次氏菌(克罗地亚,西班牙美国乔治亚州

未知致病性

斑疹伤寒群

  • 立克次氏菌(全球)-流行性斑疹伤寒,复发性斑疹伤寒和零星斑疹伤寒
  • 立克次体伤寒(全球)-鼠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丛林型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以前被称为虫(R. tsutsugamushi),已被重新分类为东方体。

动植物发病机理

植物病害与这些立克次体样生物(RLO)相关:

  • 甜菜潜在玫瑰花环RLO
  • 柑橘绿化细菌可能是柑橘绿化病
  • 三叶草叶RLO
  • 葡萄传染性坏死
  • 葡萄皮尔斯的RLO
  • 葡萄黄RLO
  • 落叶松属上的女巫的扫帚病。
  • 桃假RLO
  • 木瓜矮胖病
  • 感染发生在非人类哺乳动物中。 例如,已经发现立克次体的物种折磨南美骆驼(Lama guanacoe)。

病理生理学

cket病菌是专性的细胞内寄生虫,会侵入靶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对其造成损害并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引起水肿,低血压和低白蛋白血症。

基因组学

立克次体基因组的某些片段类似于线粒体。破译的R. prowazekii基因组长1,111,523 bp,包含834个基因。与自由细菌不同,它不包含厌氧糖酵解基因,也不包含氨基酸和核苷的生物合成和调控基因。在这方面,它类似于线粒体基因组。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使用核(宿主)资源。

立克次体中的ATP产生与线粒体中的ATP产生相同。实际上,在所有已知的微生物中,立克次体可能是最接近线粒体的亲戚(在系统发育意义上)。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普氏疟原虫的基因组包含一整套编码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复合体的基因。尽管如此,立克次体以及线粒体的基因组经常被认为是“几种还原性进化的小型,高度衍生的产物”。

最近发现的立克次氏体和病毒之间的另一个相似之处可能成为抵抗艾滋病毒感染的基础。人类对灌木斑疹伤寒病原体东方ient虫病的免疫反应似乎对HIV感染的进展提供了有益的作用,对病毒的复制过程产生了负面影响。这种积极研究的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立克次体和病毒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源性,即由于两种病原体中共有基因组片段而导致的共有表位。出人意料的是,据报导其他可能提供相同效果(病毒载量降低)的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登革热。

对基因组序列的比较分析还确定了重要蛋白质中的五个保守签名插入/缺失,这在立克次体属的成员中是唯一发现的。这些插入缺失由在转录修复偶联因子Mfd中的四个氨基酸插入,在核糖体蛋白L19中的10个氨基酸插入,在FtsZ中的一个氨基酸插入,在主要sigma中的一个氨基酸插入组成。 70号酶和核酸外切酶VII中的一个氨基酸缺失。这些插入缺失都是该属的特征,并且是立克次体的分子标记。

细菌小RNA在毒力和应激/适应性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尽管立克次体尚未发现其特定功能,但很少有研究表明新型sRNA在感染了立克次体的人微血管内皮细胞(HMEC)中的表达。

潜伏期

丛林斑疹伤寒、城巿斑疹伤寒和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10 - 12天,而斑疹热的潜伏期为6 - 10天。

治理方法

大部分的立克次体病治疗方法相似,患者应接受抗生素及支援性治疗。

预防方法

传播丛林斑疹伤寒和斑疹热的病媒主要生长在有茂密植物的地区。因此,到郊外地区时应采取预防措施,以免被病媒叮咬。
1.出发前:
穿著宽松、浅色的长袖上衣及长裤,并于外露的皮肤及衣服涂上含避蚊胺 (DEET)成分的昆虫驱避剂穿上可完全遮盖足部的鞋,避免穿拖鞋或凉鞋把裤脚塞进袜子或长靴里,以免皮肤与节足类动物接触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妆品或护肤品。
2.在途中:
使用行人径,避免穿过树丛或草丛。不要触碰行人径沿边的植物避免在草丛或树丛,或潮湿阴暗的地方歇息,不要把衣物挂在草丛或树丛上,不要喂饲野生或流浪动物,依照指示重复使用昆虫驱避剂
3.回程后:
查看身体和衣物,并清理依附的节足类动物,用枧液或肥皂淋浴和清洗衣物,检查和清洁随行宠物的身体,如发现有蜱依附在身体上:用镊子或尖钳子贴近皮肤并抓牢其头部,慢慢地施压把蜱拉出,然后消毒被叮咬的部位,并用肥皂及清水洗手,在移除蜱时要小心不要把蜱捏碎或扭断,防治立克次体病的病媒与其宿主,也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4.定期替宠物除虫,定期检视宠物的寝具及除虫,定期修剪植物,尤其是处所内的草,要预防老鼠的侵扰,最佳办法是断绝其粮食并使其失去匿藏之所。应妥善存放食物及处理垃圾。墙壁及天花板的孔洞亦应修补妥当。此外,虱可寄生于人体上,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可有效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蔓延。
孕妇及6个月或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虫驱避剂。

视频

立克次体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