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童年二三事(吴伟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童年二三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童年二三事》中国当代作家吴伟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童年二三事

时光匆匆挪移,如白驹过隙;岁月静静流淌,如东逝江水。弹指一挥间我已近知天命之年,我时常感叹:“为何花有重开日,人却从无再少年。”童年的确一去不复返了!

——题记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它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尝遍了家庭的美味佳肴,享尽了亲人的百般呵护,无须承受学习的烦恼,无须承担生活的压力。

童年的些许往事如粒粒珍珠熠熠生辉,像奇珍异宝光彩夺目,令我回味无穷,令我留恋不已,令我沉醉其中!

捕豆虫

爷爷那年种了大片的黄豆,豆株已经没腰高了,豆荚饱满,郁郁葱葱,却忽然生出了许多豆虫。

豆虫是豆天蛾的幼虫,虽然长着两颗大大的门牙,丑陋的嘴脸看起来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我却从不害怕。我时常玩弄豆虫于股掌之间,将豆虫捉来放在地上,起初,豆虫纹丝不动,用手指轻轻一戳,它便蓦然反转身体,我又一戳,它又把身体折回,动作之迅速简直可以用毫秒来计算,它有时会吐出绿色的口水,有时会拉出颗粒的粪便,却从不会咬人,憨态可掬的样子,特别可爱,令人发笑。

“买农药是没有钱的,那就全家人齐上阵去捉豆虫吧!”爷爷说,奶奶为我缝制了一个有着长长挎带的布袋,我将挎带斜背在肩上,腾出两只手来。

豆叶是绿色的,豆虫也是绿色的,豆虫有天然的保护色,混杂在相同颜色的豆叶之间,真的很难区分,但对于眼疾手快的我并不在话下,我能从纷繁芜杂的绿叶中敏锐的发现豆虫。

虽然它的一双双毛茸茸的小脚会紧紧的吸附着豆叶,但那却无济于事,我会用手牢牢的抓住它臃肿的身躯,将它从豆叶上剥离,然后恶狠狠的将它摔到布袋之中。

随身的布袋需要时常抖一抖,以防捉住的豆虫又逃之夭夭。瘦小敏捷的我灵活地在豆地的行垄之间穿梭,在保证不损毁豆苗的情况下,我用极高的效率捕捉着豆虫,一会儿便收获满满了。

据说南方人有吃豆虫的生活习惯,因为豆虫是一种高营养食材,它含有大量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又特别低,且别有一番风味。但在我们当地,捉到的豆虫是从来不吃的,找一处偏僻的角落,挖一个很深的土坑,将捕捉的豆虫置于其中,再盖上厚厚的土,用脚踩实,害虫的一生便就此了结了。

捉知了猴

终于盼到放暑假了,我欣喜不已,便去姥姥家住了一段日子。姥姥家的村子,离我村并不远,整村的地基特别高,姥姥家的小院里土地肥沃,种了好多的榆树。

知了猴是蝉的幼虫,据说在地下要住四五年的时间才能长大,钻出地面羽化为蝉。暑假的那段时光,正好是知了猴破土而出的时节,姥爷总是将小院打扫的干干净净,没有一棵杂草,这十分方便我捕捉知了猴。

天快要黑下来的时候,我便猫着腰在姥姥家的院子里来来回回地巡视地面。

知了猴洞口与蚂蚁洞口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蚂蚁洞是上下一般粗的,知了猴洞上面开口小,下面却十分宽阔。我伸出食指朝洞口轻轻一戳,戳不动且地面上只留下指甲痕迹的便是蚂蚁洞了;洞口陡然变大的便是知了猴洞了。

找了好久,忽然发现一个知了猴洞,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接下来就是将知了猴从洞中取出来了。

如果知了猴洞不深,把手指伸进洞中,当知了猴的前足恶狠狠的勾住我的手指的时候,我便忍着疼痛把手指从洞中缓缓拿出,知了猴便随着手指显露于地面了。

如果知了猴洞很深,那就麻烦一些,可以用一根细长的树枝直直的插入洞中,当知了猴的前足勾住树枝时,慢慢的将树枝提起来。如果用树枝提呀提,却总是无能为力,那就只能用铲子或铁锹来帮忙了。

捉住的知了猴,我会迅速的将它放到随身携带的玻璃罐头瓶里,罐头瓶里早存了一些清水,知了猴在水中竭力挣扎,一会儿便不动了。

当傍晚的夜色渐渐黑下来的时候,知了猴便自觉的破土而出,这时就要转移到树干上去寻找了。知了猴的身体是丰腴的,在光滑的树干上那显眼的凸起便是。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就要亮起手电筒。我非常灵活的操纵着手电筒的光束,给每一棵树来一个“光浴”,光束从下往上在树干上缓慢移动,忽而又跑到这棵树的另一侧也照一照。我看的又迅速又仔细,发现一个知了猴后惊喜不已,有时甚至是尖叫。偶尔知了猴会爬的很高,我敏捷的像只猴子,爬上高高的大树,手到擒来。

我不只在姥姥家的院子里寻找,左邻右舍,其他人家的院子,我统统都去。

瓶子里的知了猴渐渐变多了,姥姥将这些知了猴淘洗干净,放在盐水里泡一晚上,第二天,裹上鸡蛋或者面粉,放在油里炸一炸,即刻清香四溢,我急不可耐的抓一个扔进口中,纵使烫的舌头发痛,仍品尝着,回味着这世间少有的美味

童年的往事浩如烟海,至今思来仍历历在目,似在昨日,却只能在回忆中与之相聚,却只能在中与之重逢。

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啊,令我神往,令我迷恋,令我陶醉![1]

作者简介

吴伟中,男,中共党员,教师,文学爱好者,曾在“学习强国”和“学习强国”山东平台发表文章两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