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午節的民間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12月5日 (一) 14:39 由 旺姆晓红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端午节民间传说 </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端午節民間傳說

來自網絡的圖片

端午節的民間傳說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為農曆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粽子節、五黃節、躲午節、解粽節、五月節、端禮節等等,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端午節是我國古老的民俗大節,其由來傳說甚多,分別有紀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女詩人秋瑾等,還有惡月惡日、 蓄蘭沐浴、走黃巢等說法。 [1]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民俗繁多複雜,在全國各地有着不同稱呼,生動反映各地端午習俗有同也有異。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文化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惡日禁忌說

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月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漢代北方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東漢王充《論衡》對「五月五日生子不舉」的解釋:「夫正月歲始,五月盛陽,子以(此月)生,精熾熱烈,厭勝父母,父母不堪,將受其患。」一般認為這一習俗從戰國就開始流行。此俗在東漢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後漢書》中多有記載。

認為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於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主要理由: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認為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也有認為,端午節源於古曆法「夏至歲首」。其實,干支歷是以立春為歲首的,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節氣,『斗柄回寅』為立春,指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二十四節氣,屬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斗柄從正東偏北(艮位)開始,經南、西、北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

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繫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如《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干支紀元是以立春為歲首。「夏至歲首」與八卦及月建起始不符。

蓄蘭沐浴說

據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是源於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於是日操練水軍。《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惡日禁忌說[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