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荚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竹荚鱼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文名:竹荚鱼

拉丁学名 Trachurus japonicus

别 名 巴浪、刺鲅、

山鲐鱼、黄占、大目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硬骨鱼纲

亚 纲 辐鳍亚纲

目 鲈形目

亚 目 鲈亚目

鲹科

竹荚鱼属

种 竹荚鱼

命名者及年代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保护级别 (IUCN 2017年 ver 3.1)

——无危(LC)

日文名 あ じ (アジ)

英文名 Japanese Jack Mackerel

竹荚鱼(学名:Trachurus japonicus)是鲹科竹荚鱼属鱼类。体呈亚圆筒形而稍侧扁。吻尖。脂性眼睑发达,前部达眼之前线,后部达瞳孔后缘附近,留下一个半圆的缝隙。上下颌各有一列细齿,锄骨、腭骨及舌面皆具齿。胸部完全具鳞。侧线由起点至第二背鳍起点下方几乎呈直线,而后斜下至第二背鳍第7-9鳍条下方起至尾柄又成一直线;侧线上全被棱鳞,棱鳞高而强,是本属重要之特征。背部另有一副侧线,沿着背鳍的基底一直延伸至第二背鳍基部起点之下方。无离鳍。体背蓝绿色或黄绿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缘上方具一黑斑。背鳍暗色,胸鳍淡色,其余各鳍黄色。 竹荚鱼为暖水性集群润游鱼类,常栖息于中层,有时也接近底层。在长区常与蓝圆鲹混粞。仔稚鱼期以桡足类、枝角类磷虾糠虾类的幼体等小型浮游物为主要饵料,幼鱼至成鱼期,除磷虾、糠虾类、甲壳类幼体、沙丁鱼幼体等浮游生物外,还有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仅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及朝鲜半岛等西北太平洋区。 [1]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Ⅰ,Ⅷ,Ⅰ-30~33;臀鳍Ⅱ,Ⅰ-26~30;胸鳍20~21;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68~71。体纺锤形,侧扁;体长为体高3.6~4.3倍,为头长3.8~4.2倍。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1~3.8倍,为眼径3.4~4.0倍。

吻锥形。脂眼睑发达,前部达眼前缘,后部达瞳孔后缘稍前。口大,口裂倾斜。前颌骨能伸缩。上颌后端呈截形,达瞳孔前缘的下方。上下颌有一列细牙,犁骨牙群呈箭头形,腭骨及舌面中央均有细长形牙带。鳃孔大。鳃盖条7。鳃耙13~16+36~40。有假睱鳃。体被圆鳞,易脱落,头部除吻和眼间隔前部以外均被鳞,身体和胸部都有鳞片。侧线自起点至第二背鳍始部下方,几呈直线状,以后斜度甚大,斜向下方,但至第二背鳍7~9鳍条下方起至尾基成为直线状。侧线上全被稜鳞,68~71个。稜鳞高而强,在直线部连接呈一明显的隆起嵴。第一背鳍有一向前平卧棘与8鳍棘,棘间有膜相连。第二背鳍有l鳍棘,30~33鳍条。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有1鳍棘,26~30鳍条,其前方有2短棘。胸鳍镰刀形,腹鳍短,胸位。尾鳍叉形。幽门盲囊长条状,约十几个。脊椎骨10+14。

背部青黄带绿色,腹部银色,鳃盖后上缘有一明显的黑色斑,各鳍草绿色。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2.5毫米。体长3.20毫米仔鱼卵黄尚末元全消失,肛门形成,头后至肛门上方背缘有6~7个星状黑色素,尾部中央背缘有4~5个同样色素,消化道[缘有数个星状色素,肛后至尾端下缘有列25~30个星状色素,肌节5+19对。体长4.35毫米仔鱼前鳃盖骨有6棘,头较高大,头后出现枕骨嵴,尾鳍膜土有放射丝,肌节11+13对。体长5.25毫米仔鱼两颌生有细牙,第一背鳍基出现,背、臀和尾鳍相连尾鳍下叶出现少数鳍条,背缘色素集中在背鳍基下,臀鳍基及后缘、尾下骨有许多星状色素。体长5.40毫米的稚鱼胸鳍出现鳍条,胸部和腹缘星状色素6~7个,肌节8+16对。

栖息环境

竹荚鱼为暖水性集群润游鱼类,常栖息于中层,有时也接近底层。在长区常与蓝圆鲹混粞。白天梄息水层较深,夜晚有趋光习性。在风平浪静、潮水缓慢、东南风和南风吹来时,极易在黎明或黄昏时起群,起群最适温为19~21℃。体长100毫米左右幼鱼,多与霞水母、海月水母和海蜇等共栖。

生活习性

洄游 中国东海竹荚鱼分为3个种群九州北部群、东海中部群和东海南部群。东海中部群1~3月出现在东海中部,其产卵期为1~5月,盛期为2~3月,部分鱼群可能向九州西部海域洄游,也有一部分向黄海方向洄游,产卵后亲鱼和幼鱼在产卵场附近索饵育肥,秋末返回东海中部越冬场。

食性 仔稚鱼期以桡足类、枝角类磷虾糠虾类的幼体等小型浮游物为主要饵料,幼鱼至成鱼期,除磷虾、糠虾类、甲壳类幼体、沙丁鱼幼体等浮游生物外,还有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等。摄食种类与海区饵料生物的优势种有关。摄食强度以春、秋最高,夏季中等,冬季最低。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西北太平洋区。

繁殖方式

性成熟最小年龄为1、2+~4+全部成熟。最小成熟叉长雄鱼为140~150毫米,雌鱼为150~160毫米,大量成熟叉长雌、雄鱼均为170~180毫米。中国东海外海区产卵期水温为19~21.5℃。体长200~300毫米个体,怀卵量为30~68万粒。卵浮性,卵径为0.81~0.93毫米,卵黄有龟裂,油球1个、球径0.19~0.24毫米,在水温20~26℃时,约40小时孵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竹荚鱼是江苏沿海常见经济鱼类,产量较大,肉质尚佳,鲜销、腌制咸鱼或制成咸干品。

主要毒素

体内组胺酸含量高,如鱼体不够新鲜,或放置时间过久,鱼肉组胺酸分解为组织胺,食后常引起公共食堂集体过敏性食物中毒,少者数十人,多者百余人。症状为面和上身潮红,有时出现荨麻疹和剧烈头痛,个别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或出现口、舌、 四肢发麻现象。因此,不要进食不新鲜的竹荚鱼。

参考来源

  1. 竹荚鱼, 海洋生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