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14日 (六) 18:56 由 威德自在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竹子.jpg|缩略图|居右|300px|[http://pic15.nipic.com/20110628/7829609_152746297125_2.jpg 链接] [http://www.nipic.com/show/1/63/4769058k5cf0d3a7.html…”)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中文學名 : 竹                                         目 :禾本目
拉丁學名  :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           科 :禾本科(Poaceae)
別   稱 :竹子                                         亞   科 :竹亞科(Bambusoideae)
界 : 植物界                                            屬 :竹屬
門 : 被子植物門                                       種 : 竹
亞   門 : 被子植物亞門                                 亞   種 : 3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分布區域 :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
亞   綱 : 禾本亞綱                                     原產地 : 中國


竹子,又名竹。學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或Bamboo)品種繁多,是禾本科的一個分支,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杆)和地下莖(竹鞭)。竹杆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杆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很多,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樹,生長迅速,是世界上長得最快的植物。

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也可以通過開花結籽繁衍,種子被稱為竹米。有些種類的竹筍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竹子原產地在中國,也稱之為中國的文物標誌。

形態特徵

類植物的形態特徵不同於其他樹種,而形態特徵是竹類植物分類的主要依據。竹類植物營養器官可分為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竹稈、枝、葉等,竹在幼苗階段稱為竹筍;而地下部分則有地下莖、竹根、鞭根及竹稈的地下部分等。

一、地下莖

竹類植物的地下莖是在地下橫向生長的主莖,既是養分貯存和輸導的主要器官,也具有分生繁殖的能力。地下莖俗稱竹鞭,亦由節和節間組成,圓而中空。節由鞭環和籜環組成,鞭環上着生芽和鞭根;籜環為鞭籜脫落後留下的痕跡。地下莖先端生長部位稱為鞭筍或頂芽。竹類植物的繁殖主要靠地下莖上的芽發筍成竹繁衍後代。同一屬的竹種具有相同的地下莖類型,因此地下莖是竹類植物分類的重要特徵之一。根據地下莖的形態特徵和進行分生繁殖的特點,可將竹類植物的地下莖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單軸散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莖(即竹鞭),鞭上有節,節上生根,每節着生一側芽,交互排列。側芽或出土成竹,或形成新的地下莖,或呈休眠狀態。頂芽不出土,在地下擴展,側芽出土成竹,地上莖(竹稈)在地上散生,故又稱為散生竹。如剛竹屬Phyllostachys、方竹屬Chimonobambusa、酸竹屬Acidosasa等。

  2.合軸叢生型。無真正的地下莖,由稈基的大型芽直接萌發出土成竹,不形成橫向生長的地下莖,稈柄在地下也不延伸,不形成假鞭,竹稈在地面叢生,故又稱為叢生竹。如刺竹屬Bambusa、牡竹屬Dendrocalamus等。

  3.合軸散生型。稈基的大型芽萌發時,稈柄在地下延伸一段距離,然後出土成竹,竹稈在地面散生。延伸的稈柄形成假地下莖(假鞭)。假鞭與真鞭(真正的地下莖)的區別是,假鞭有節,但節上無芽,也不生根。稈柄延伸的距離因竹種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或十數厘米,或可達幾米。如箭竹屬Sinarundinaria (Fargesia)等。

  4.復軸混生型。有真正的地下莖,間有散生和叢生兩種類型,既可從竹鞭抽筍長竹,又可從稈基萌發成筍長竹。竹林散生狀,而幾株竹株又可以相對成叢狀,故又稱為混生竹。如赤竹屬Sasa、筇竹屬Qiongzhuea、箬竹屬Indocalamus等。   復軸混生型不是一種十分穩定的地下莖類型,常因立地條件和生長狀況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單軸散生型的竹種如生長發育不好,或受立地條件的影響,則可能表現為復軸混生;而復軸混生型的竹種,當立地條件較好,生長旺盛,常常表現為單軸散生的性狀。

二、竹 稈

竹稈即地上莖,實際上是主莖(地下莖)的第一級分枝。竹稈的大小差別很大,大型竹如巨竹高達30m,直徑可達30cm,小型竹如菲白竹高僅幾十厘米,直徑尤如鐵絲。有的竹種稈直立,少數竹種稈攀緣而呈藤狀。稈通常中空,也有的竹種稈實心。稈一般為圓柱狀,也有的竹種稈近方柱狀,如方竹;有的稈則節或節間為其他形狀,如羅漢竹、佛肚竹等。稈的表面一般為綠色或黃綠色,有的竹種則為紫色、黃色、黃綠相間或具斑點,如紫竹稈為紫色,黃稈烏哺雞竹稈則為黃色間有綠條紋,斑竹稈綠色具有紫黑色斑點、斑塊。竹稈是竹子的主體,其構造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稈柄(俗稱螺絲釘) 竹稈的最下部分,與地下莖相連,細小而短縮,具有數節,但上無芽,也不生根。地下莖為合軸叢生型的竹種,其稈柄是與另一老竹稈基相連的部分;合軸散生型的竹種,其稈柄延伸形成假鞭。

  2.稈基 竹稈入土生根的部分,由數節至十數節組成,節間極為短縮,粗大。在叢生竹中,稈基上通常有互生的大型芽,稱芽眼,萌筍成竹;在散生竹中,稈基上通常無大型芽或僅具少數發育不完全的大型芽。稈基各節密生根,稱為竹根,形成竹株的獨立根系。 稈柄、稈基和竹根合稱竹蔸。

  3.稈莖 也稱竹稈,由稈環、籜環、節內、節隔和節間組成。稈環是居間分生組織停止分裂分化後留下的痕跡,位於籜環的上方。稈環隆起或平,其隆起的程度隨竹種的不同而不同。多數叢生竹的稈環平,如綠竹等;在散生竹中一些竹種分枝以下的稈環平而不明顯,如毛竹、金竹,而桂竹稈環隆起。籜環是稈籜脫落後在稈上留下的痕跡。稈環和籜環之間的距離稱節內。稈環、籜環和節內稱為節。兩節之間稱節間。節間通常中空,節與節之間有竹隔相隔。不同竹種的節數有顯著差異,如毛竹可達70節,鵝毛竹僅十餘節。

三、分 枝

竹類植物的分枝與一般木本植物的分枝不同。一般樹種由芽—枝條—芽—枝條。竹子的分枝由竹稈節上的側芽發育而成,根據起源不同,分枝類型可分為單芽起源和多芽起源兩種類型。我國所產竹子的芽在芽的原始體時就已經分化形成側芽(稱芽的早期分化),當芽萌動時,側芽也一起生長,因此我國所產竹種無論其每節分枝的數目是多少,都是由單芽起源的。根據每節分枝的數目,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單枝型。每節具有1分枝,分枝直立而直徑與稈相近。如赤竹屬Sasa、箬竹屬Indocalamus等。

  (2)二枝型。每節具2分枝。如剛竹屬Phyllostachys等。

  (3)三枝型。中部節每節具3分枝,稈上部節可多至5枚分枝。如酸竹屬Acidosasa、筇竹屬Qiongzhuea、少穗竹屬Oligostachyum等。

  (4)多枝型。每節具多枚分枝,分枝或近於等粗,或有1-2枝較粗,其他較細。如刺竹屬Bambusa等。

  竹子通常都有再次分枝,但也有少數竹種無再次分枝,如鵝毛竹。同一屬的竹種其每節分枝的數目通常是一致的,但有時竹稈上部的分枝數目通常較多,而下部節的分枝數目少於中部節間。一般所說的分枝數目是指中部節每節所具的分枝數。

四、竹 葉

從植物形態學的觀點看,竹子有兩種形態的葉,即莖生葉和營養葉。莖生葉着生於竹稈上,又稱稈籜、竹籜、筍殼等。這裡的竹葉僅指着生於枝條上的營養葉。

枝條各節着生葉,葉互生,排列成2行。葉分為葉鞘、葉柄和葉片三部分。葉鞘包裹小枝節間,葉鞘與葉片連結處的內側有一突起稱葉舌,兩側的耳狀突起稱葉耳,葉耳的邊緣常有肩毛,有些竹種既無葉耳也無肩毛,有些竹種則僅有肩毛而無葉耳。

竹葉通常在葉片與葉鞘之間有一關節,葉片枯老時從關節處脫落。葉片一般為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收縮。葉片的大小各竹種相差懸殊,最大的長度可達40-50厘米,如麻竹、龍竹,較小的長不過2-3厘米,如鳳尾竹。葉的更新是周期性的,通常為每年一次,毛竹則2年一次,從落葉小枝的節上的芽發育為新的具葉小枝替代落葉小枝。不少竹種可以通過竹葉更新時遺留的小枝痕數來判斷竹株的年齡。

五、稈 籜

稈籜也稱竹籜、筍殼,為主稈所生之葉,着生於籜環上,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僅起保護節間不受機械創傷的作用。當節間生長停止後,稈籜基部形成離層而脫落,有的竹種稈籜遲落或宿存。

稈籜是識別竹種的重要器官。

一枚完全的稈籜包括籜鞘、籜舌(籜鞘頂端的突起物)、籜耳(籜鞘鞘口兩側的突起物)、籜葉和遂毛(生於籜耳或鞘口)。

  (1)籜鞘:其基部着生於籜環上,整個包被竹稈的節間,外緣通常分離。不同的竹種,籜鞘的性狀各異。籜鞘的質地有厚革質、革質、厚紙質、紙質的不同;籜鞘背面的色澤、斑點及被毛等也因竹種而異;先端性狀可有平截狀、凸形、凹下以及寬窄等區別;邊緣有的可明顯被毛,有的則光滑。籜鞘在竹稈生長過程中有的早落,有的竹種則遲落或宿存。

  (2)籜舌:絕大多數籜鞘均具籜舌,有的竹種可無籜舌,或在稈基部位的籜鞘上籜舌缺失或退化。籜舌的顏色、高度、寬度、先端形狀、是否被毛及被粉等性狀隨竹種不同而發生變化。

  (3)籜耳:籜耳通常着生在鞘頂的兩側。有的竹種籜耳為籜葉基部延伸而成,與籜葉連成一體,如篌竹,有些竹種可無籜耳。具有籜耳的竹種,籜耳的發達程度、形狀、色澤、邊緣毛的有無及發育程度等性狀均有相當穩定的表現。

  (4)籜葉:着生在籜鞘的頂端,通常無柄,宿存或斷落。籜葉的形狀有三角形、錐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帶形帶。籜葉在籜鞘上是直立還是反轉,其本身是平直還是皺褶、顏色以及其基部寬度與籜鞘頂部寬度之比等都是可以用於分類的性狀   六、花和果

竹子的花與一般禾本科植物的花基本相同,每花有外稃和內稃各一枚,外稃多脈,內稃背有兩脊,等長或略短於外稃。花由鱗被、雄蕊、雌蕊三部分組成,鱗背三片,位於花之基部,雄蕊通常3 -6枚,花絲細長,花葯二室,雄蕊l枚,花柱1-3枚,柱頭2-3裂。果為穎果。[1]

地理分布

原產中國,類型眾多,適應性強,分布極廣。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像四川,湖南等,他們有熊貓之家和竹林深處的典故。中國是世界上產竹最多的國家之一,共有22個屬、200多種,分布全國各地,以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最多,秦嶺以北雨量少、氣溫低,僅有少數矮小竹類生長。

全世界竹類植物約有70多屬1,2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少數竹類分布在溫帶和寒帶。竹子是常綠(少數竹種在旱季落葉)淺根性植物,對水熱條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熱分布支配着竹子的地理分布。東南亞位於熱帶和南亞熱帶,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風匯集的影響,雨量充沛,熱量穩定,是竹子生長理想的生態環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為3大竹區,即亞太竹區、美洲竹區和非洲竹區,有些學者還單列「歐洲、北美引種區」。

(一)亞太竹區

亞太竹區是世界最大的竹區。南至南緯42°的新西蘭,北至北緯51°的庫頁島中部,東至太平洋諸島,西至印度洋西南部。

本區竹子約50多屬,900多種。既有叢生竹,又有散生竹,前者約占3/5,後者約占2/5,其中有經濟價值的約有100多種。

主要產竹國家有中國、印度、緬甸、泰國、孟加拉、柬埔寨、越南、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斯里蘭卡等。

(二)美洲竹區

至南緯47°的阿根廷南部,北至北緯40°的美國東部,共有18個屬,270多種。

美洲竹類植物中,青籬竹屬為散生型,其餘17屬均為叢生型。

在北美,除大青籬竹及其兩個亞種外,沒有鄉土竹種。

在拉丁美洲,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墨西哥、危地馬拉、哥斯達尼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巴西的亞馬遜流是竹子分布的中心,竹種十分豐富,由此而南直至阿根廷則逐漸減少。

在南北美洲,竹子分布主要集中在東部。

竹子的垂直分布,由海拔幾米至海拔3000m(智利)。

(三)非洲竹區

該區竹子分布範圍較小,南起南緯22°莫桑比克南部,北至北緯16°蘇丹東部。

在這範圍內,由非洲西海岸的塞內加爾南部,幾內亞、利比利亞,象牙海岸南部、加納南部、尼日尼亞、喀麥隆、盧旺達、布隆迪、加蓬、剛果、扎伊爾、烏干達、肯尼亞、坦桑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直到東海岸的馬達加斯加島,形成從西北到東南橫跨非洲熱帶雨林和常綠落葉混交林的斜長地帶,這是非洲竹子分布的中心。

在非洲北部蘇丹境內的尼羅河上遊河谷地帶和埃塞俄比亞的溫帶山地森林地區都有成片的竹林分布。

東非的馬達加斯加島,降水量高,氣候溫暖,竹種比非洲大陸豐富。

(四)歐洲和北美洲引種區

世界竹子分布,主要在亞、非、拉的一些國家。歐洲沒有天然分布的竹種,北美原產的竹子也只有幾種。近百年來,英、法、德、意、比、荷等歐洲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從亞、非、拉的一些產竹國家引種了大量的竹種。例如,美國從中國引種的剛竹屬竹種就有35種。

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竹林仍處於荒蕪狀態,濫砍濫伐嚴重,經營管理水平低,產量不高。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熱帶、亞熱帶國家都重視發展竹業生產。其中,經營歷史較久、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要算中國和日本。[2]

生長環境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3]

品種介紹

竹子是高大喬木狀禾草類植物,記載有70餘屬,1千多種,但其中許多是同物異名。常見種類有箭竹、慈竹、單竹、毛竹、斑竹等。

箭竹別稱滑竹、箭竹仔等,廣泛分布於從秦嶺南坡的佛坪經四川盆地北界的南枰、平武、北川、寶興最後到川南的雷波呈一弧形分布於四川盆地西緣山地,海拔2000~2800米處的針葉林緣,為大熊貓的主要食物來源,其中又有相當多的種類其竿為中型,是尚待開發利用的寶貴自然資源。

慈竹別稱茨竹、甜慈、酒米慈、釣魚慈、叢竹、吊竹、子母竹等,主幹高5~10米,頂端細長,弧形,彎曲下垂如釣絲狀,粗3~6厘米,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可用於治癆傷吐血以及製作竹編工藝品,也被用於製作竹編工藝品。

單竹稈高3~7米,徑約5厘米,頂端下垂甚長,稈表面幼時密被白粉,節間長30~60厘米,每節分枝多數且近相等。籜鞘堅硬,鮮時綠黃色,被白粉,背面遍生淡色細短毛,籜落後籜環上有一圈較寬的木栓質環,籜耳長而狹窄,籜葉反轉,卵狀披針形,近基部有刺毛。每小枝有葉4~8枚,葉片線狀披針形,長20厘米,寬2厘米,質地較薄,背面無毛或疏生微毛。

四季竹稈高5米,徑1~2厘米,節間長約30厘米,幼稈無毛,無白粉,為枝之節間半圓筒形或扁平。籜鞘綠色,邊緣染有紫色,疏生有白色至淡黃色脫落性刺毛,邊緣具纖毛。籜耳紫色,卵狀或偶見鐮刀狀,具粗直之遂毛。籜舌紫色近截狀,青紫色短纖毛。籜葉綠色,闊披針形,基部收縮,先端漸尖,邊緣具纖毛。每節分枝3枚,粗細近相等,扁平,每枝具葉3~4枚,葉耳紫色,遂毛四射,葉舌紫色截狀,葉片披針形,長10~15厘米,寬1.5~2.2厘米。筍期5~10月。

斑竹別稱湘妃竹,為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植物桂竹的變型,產於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竹竿布滿褐色的雲紋紫斑。稈高7~13米,莖3~10厘米。稈具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與原變種之區別在於稈有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為著名觀賞竹,稈用作制工藝品及材用。

毛竹別稱楠竹、茅竹、南竹、江南竹、貓竹、貓頭竹、唐竹、孟宗竹等,禾本科剛竹屬單軸散生型常綠喬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20多米,粗可達20多厘米,老竿無毛,並由綠色漸變為綠黃色。壁厚約1厘米。竿環不明顯,末級小枝2~4葉。葉耳不明顯,葉舌隆起。葉片較小較薄,披針形,下表面在沿中脈基部柔毛,花枝穗狀,無葉耳,小穗僅有1朵小花。花絲長4厘米,柱頭羽毛狀。穎果長橢圓形,頂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筍期,5~8月開花。

水竹別稱實心竹、木竹、黎子竹等,竿可高6米許,粗達3厘米,幼竿具白粉並疏生短柔毛。節間長達30厘米,壁厚3~5毫米。竿環在較粗的竿中較平坦,與籜環同高,在較細的竿中則明顯隆起而高於籜環。所以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水竹竹材韌性好,栽培的水竹竹竿粗直,節較平,宜編制各種生活及生產用具。著名的湖南益陽水竹蓆就是用本種為材料編制而成的。筍供食用。

刺楠竹別稱車筒竹、車角竹、刺楠竹、刺竹,稈和枝丫上均有堅硬的「刺」而得名。叢生型,肉厚、空小,筍籜無毛,葉子少,竹竿粗大而通直,農村常用以建茅屋或用以作水車的盛水筒。竿尾梢略彎,節間光滑,節處稍突起,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一、二節上即開始,籜片直立或外展,葉鞘近無毛,花絲分離,花柱細長,被短硬毛。多見於中國華南、西南等地。可作綠籬、防護林等。

棕竹別稱觀音竹、筋頭竹、棕櫚竹、矮棕竹等,為棕櫚科棕竹屬常綠觀葉植物。有葉節,包以有褐色網狀纖維的葉鞘。叢生灌木,高2~3米,莖幹直立圓柱形,有節,直徑1.5~3厘米,莖纖細如手指,不分枝,有葉節,上部被葉鞘,但分解成稍鬆散的馬尾狀淡黑色粗糙而硬的網狀纖維。

翠竹的竿高20~40厘米,直徑1~2毫米,竿籜及節間無毛,節處密被毛。葉密生、二行列排列。葉鞘有細毛。葉耳不發達,鞘口繸毛白色、平滑。葉片線狀披針形,長4~7厘米,寬7~10毫米,紙狀皮質,葉基近圓形,先端略突漸尖或為漸尖,上表面疏生短毛,下表面常在一側具細毛。

金竹別稱黃竹、黃皮竹、黃竿,灰金竹、白夾竹(四川)、粉金竹等,平均高7米,最高的可以長到12米,新長出的竹子呈深綠色,隨時間推移逐漸變白,竹子每一節下都有一個白圈。竹子側枝短,葉片小。隨着竹子的生長,莖稈上葉鞘的顏色會由紫紅色或褐色變成更淺的棕褐色或黃白色。

紫竹別稱黑竹、墨竹、竹茄、烏竹等,原產中國,南北各地多有栽培,在湖南南部與廣西交界處尚可見有野生的紫竹林,印度、日本及歐美許多國家均引種栽培,多栽培供觀賞。竹材較堅韌,供製作小型家具、手杖、傘柄、樂器及工藝品。

苦竹別稱傘柄竹,為禾本科大明竹屬植物,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竿高3~5米,粗3~4厘米不等,直立,竿壁厚約6毫米,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後漸轉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叢生,圓筒形。該植物的嫩葉、嫩苗、根莖等均可供藥用,夏、秋季採摘,鮮用或曬乾。中藥名分別為苦竹葉、苦竹筍、苦竹茹、苦竹瀝、苦竹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清痰等功效。

桂竹別稱斑竹、五月竹、麥黃竹、小麥竹等,因在麥共同時成竹,故有此名。《宣統湖北通志》:桂竹作圭竹,謂之貴竹。《竹譜》作桂竹,謂高四五丈,大二尺圍,狀如甘竹而皮赤。《諸官故事》云:梁元帝竹林堂亭前有竹,名桂竹,來風防露,上下合流,每日出羅紈翠,望若花開。因杆籜上有褐色斑點,故又名斑竹。

龍竹在分類學上這屬於禾本科竹亞科牡竹屬,約30種以上,均為喬木狀竹類,一般高24~30米,幼時常被白色蠟粉,地下走莖(竹鞭)粗短,杆叢生,竹梢常下垂,巨大的竹杆可作建築用材和引水管。本屬大部分種類產於亞洲東南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等地,也常見栽培。中國約有10多種,分布於西南部和南部。1999年5月1日在昆明舉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展出了世界最高的巨龍竹,它高達40米,竹竿粗30多厘米。

方竹為禾本科竹類植物,竿直立,高3~8米,竹稈呈青綠色,小型竹杆呈圓形,成材時竹杆呈四方型,竹節頭帶有小刺枝,綠色婆娑成塔形。方竹葉薄而繁茂,蒸騰量大,容易失水,故多自然分布於蔭濕涼爽、空氣濕度大的環境中。方竹竹杆方形,別具一格,除了觀竿外,也是適宜觀筍觀姿的竹種。此外,其稈可製作手杖。筍味鮮美,可供食用。

箬竹為禾本科箬竹屬植物,竿高可達2米,最大直徑7.5毫米。一般為綠色,竿下部者較窄,竿上部者稍寬,小枝2~4葉。葉鞘緊密抱竿,無葉耳。葉截形。葉片在成長植株上稍下彎,寬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表面灰綠色,密被貼伏的短柔毛或無毛,葉緣生有細鋸齒。未成熟者圓錐花序,小穗綠色帶紫,花葯黃色。子房和鱗被未見。4~5月筍期,6~7月開花。

麻竹別稱甜竹、大頭典竹、大頭竹、青甜竹、大葉烏竹、馬竹等,竿高20~25米,直徑15~30厘米,梢端長下垂或弧形彎曲。節間長45~60厘米,幼時被白粉,但無毛,僅在節內具一圈棕色絨毛環。壁厚1~3厘米。竿分枝習性高,每節分多枝,主枝常單一。我國南方栽培最廣的竹種,筍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筍乾和罐頭上市,甚至遠銷日本和歐美等國。竿亦供建築和篾用,庭園栽植,觀賞價值也高。

羅漢竹別稱佛竹、佛肚竹、密節竹、大肚竹、葫蘆竹等,為禾本科叢生型竹類植物。幼稈深綠色,稍被白粉,老時轉欖黃色。稈二型:正常圓筒形,高7~10米,節間30~35厘米。畸形稈通常25~50厘米,節間較正常短。籜葉卵狀披針形。籜鞘無毛。籜耳發達,圓形或卵形至鐮刀形。籜舌極短。

鳳尾竹別稱米竹、筋頭竹、蓬萊竹、觀音竹等,為孝順竹的一種變異。株型矮小,綠葉細密婆娑,風韻瀟灑,好似鳳尾。支幹纖細,竹竿上端由於枝繁葉茂,干細。枝稈稠密,纖細而下彎。葉細小,長約3厘米,常20片排生於枝的兩側,似羽狀。竹稈及枝為實心或近實心者稱為「觀音竹」,空心的則稱為「鳳尾竹」。

慈孝竹別稱鳳凰竹、蓬萊竹、慈孝竹等,為禾本科灌木型叢生竹,地下莖合軸叢生。竹稈密集生長,稈高2~7米,徑1~3厘米。幼稈微被白粉,節間圓柱形,上部有白色或棕色剛毛。稈綠色,老時變黃色,稍稍彎曲。枝條多數簇生於一節,每小枝着葉5~10片,葉片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葉表面深綠色,葉背粉白色,葉質薄。原產中國,主產於廣東、廣西、福建、西南等省區。

龜甲竹別稱龍鱗竹、佛面竹、龜文竹、馬漢竹、黍節竹等,為禾本科剛竹屬下的一個種。稈直立,粗大,高可達20公尺,表面灰綠,節粗或稍膨大,從基部開始,下部竹竿的節間歪斜,節紋交錯,斜面突出,交互連接成不規則相連的龜甲狀,愈基部的節愈明顯。葉披針形,一束2~3枚。地徑8~12分,高2.5~4.5米。

早園竹別稱早竹、雷竹、燕竹等,為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竹種,是一種優質高產筍用竹種。早園竹稈高6~8米,徑2.5~5厘米,中部節間長10~20厘米,不勻稱,常一側腫脹,新稈深綠色,節紫褐色。在年平均溫度15~17℃,最低溫度~13℃,年降水1200毫米以上的地方均適宜生長,具有出筍早、產量高。周期短、見效快。成本低、效益好的特點。

金鑲玉竹為竹中珍品,其珍奇處在那嫩黃色的竹竿上,於每節生枝葉處都天生成一道碧綠色的淺溝,位置節節交錯。一眼望去,如根根金條上鑲嵌着塊塊碧玉,清雅可愛,故古海州志中稱其為「金鑲碧嵌竹」。杆高4~10米,徑2~5厘米,新竹新竿為嫩黃色,後漸為金黃色,各節間有綠色縱紋,有的竹鞭也有綠色條紋,葉綠,少數葉有黃白色彩條。[4]

繁殖方式

竹子多採用分株、埋枝、移鞭、播種法繁殖。

竹鞭萌芽力與叢生性都很強,早春發芽前剪斷竹鞭,連同竹竿分別栽種,當年夏季就可長出新竹。竹子開花後的種子也可以播種。

栽種竹子宜選背風向陽、潮濕的環境。竹子生長快,生長量大,對水肥要求高,要求有充足的水濕,但亦要排水良好。要求土質深厚肥沃,富含有機質和礦物元素的偏酸性土壤。常見的庭院栽種有毛竹、鳳尾竹、淡竹、旱園竹、剛竹等。

1、埋鞭育苗 適用於散生竹種和混生竹種。方法是:挖取壯鞭,保留鞭根、鞭芽,多留宿根土,將竹鞭截成50-60厘米的鞭段,平理於苗床上,覆土厚5-8厘米,保持苗床濕潤。埋鞭時間宜選擇在早春竹筍出土前一個月。埋鞭後注意旱天淋水,多雨排水。出苗後適時施氮肥,如尿素、硫酸銨和腐熟人糞尿等,還要及時除草。只要管理得當,一年後每條鞭可長出2-3條竹苗,供翌春造林用。

2、埋竿育苗 適用於叢生竹種。方法是:選2年生健壯竹竿,連蔸挖起或不帶蔸砍斷,竹竿每一節上的枝條保留一個枝節,,剪斷並去掉竹竿梢頭,每隔1~2節,在節中間砍或鋸一缺口,將竹竿浸入淨水中,竹腔內浸滿水後用粘土封住切口。苗床開水平溝,將竹竿平放(切口向上),然後覆土5~10厘米,保持苗床濕潤。約1個月左右,竹竿節的芽陸續萌發出苗。經半年至一年,即可挖竹竿截成單株竹苗,用於造林。埋竿育苗最佳時期是竹子發芽前1個月左右。

3、埋節育苗 此法亦適用於叢生竹種,尤其是側枝基部具有潛伏芽的叢生竹,如撐篙竹、青皮竹、大頭典竹、吊絲竹等。方法是:將竹竿逐節或每兩節鋸成一段,再將其移埋於苗床中並覆土、保濕, 其管理要求與埋竿育苗相同。

4、側枝育苗 此法亦應用於叢生竹種。方法是:從2年生以上的竹竿節上取下側枝(次生枝),剪掉過多的枝梢與竹葉,保留5~8個節,保護好基部的芽。將側枝插入苗床中並露出上半部枝葉,苗床架設蔭棚,並經常噴水保濕。1~2周後次生枝基部長根,枝節上長新芽,逐漸發育成獨立竹株。一般在竹子生長最旺盛時期進行側枝扦插效果最佳。側枝苗經一年培育,分櫱成竹叢,即可進行造林。 竹子通過任何一種無性繁殖方法都是一種突變,從而導致開花。[5]

栽培技術

[6]

病蟲害防治

[7]

主要價值

[8]

植物文化

故事
[9]

詩詞

[10]

視頻

[11]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優酷

[12]

EmbedVideo is missing a required parameter.

優酷


[13] 騰訊


[14] 騰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