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二次美英战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二次美英战争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名称: 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

发生时间: 1812至1815年

地点: 加拿大、美国

参战方: 美国、英国

第二次美英战争即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又称1812年战争,是美国英国之间发生于1812至1815年的战争。是美国独立后第一次对外战争。[1]

战争起因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英美之间的主权之争并未停止。作为英国殖民地加拿大,人口稀少,防御松懈。美国欲向北扩张,并且期待加拿大居民将美国军队视为解放者。

1812年,欧洲大陆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法国人占据了陆地,英国人控制了海洋,双方斗个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两个大国的斗争是不会允许美国人就这样置身事外的。法国虽然在特拉法尔加海战战败但在欧洲大陆上法国人仍然是主宰。英国的贸易受欧洲大陆抵制,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粮食供应被切断。英国因此颁布敕令要求美国所有船只都必须在英国卸下货物,禁止美国和欧洲大陆贸易。蛮横霸道的英国人还屡屡在公海上搜查美国商船强征美国海员入伍。作为回应,拿破仑米兰也颁布法令称美国船只胆敢服从英国的命令就会成为法国的合法追捕目标。1807年美国杰斐逊总统被迫颁布禁运法禁止任何美国船只载运货物到外国港口

禁运法给美国商业带来沉重打击,美国出口额从1807年的10800万美元下降到1808年的2200万美元。美国各个阶级都对禁运法恨得咬牙切齿,1809年美国政府顶不住压力被迫废除了声名狼藉的禁运法。与其同时,拿破仑率先向美国抛出了橄榄枝:针对美国的米兰法令从1810年11月1日废止。

美国由此全面倒向了法国。1811年美国快速帆船和英国海防舰交火。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美国希冀通过这场战争打破英国对海上贸易垄断并占领加拿大,将英国人彻底赶出北美大陆

1812年,美国时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说:"这一年将加拿大地区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进,向哈利法克斯进攻,最终将英国势力彻底逐出美洲大陆。""美国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但是英国也有战略优势。在圣劳伦斯河边界地区,北岸的加拿大一侧人口密度和基础设施水平比南岸的美国高出两倍。

美国声称大英帝国在以下三个方面侵犯其主权:

英国不遵守美国独立战争后双方1783年达成的巴黎条约:拒绝移交西部地区军事要塞,并且武装印地安人,威胁美国的西部边陲。

皇家海军拦截美国商船追捕逃兵,强征美国海员入伍--这些人虽然出生于英国,但已归化为美国公民。

英法之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的贸易禁运,使上百艘美国商船被皇家海军扣押,美国的中立国地位未被尊重。

前奏

1811年,美国众议院的鹰派议员鼓动战争。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向国会发表演讲后,国会投票宣战。有趣的是,英国为了避免对美战争而解除贸易禁运的消息在开战以后才姗姗来迟。

1812年6月23日前,美国陆军正规军人数不足一万人。6月23日,美国国会才开始扩军。美国决定将正规军扩充到35000人并招募30000志愿兵,另外国会还要求各州准备好8万民兵应对战争。但美国人对参军入伍的态度十分冷漠,各州州长又举棋不定对国会虚与委蛇。扩军十分艰难。

到1812年底美国正规军才增加到15000人;海军方面,除了一些战力堪忧的炮艇,美国海军能够动用的军舰仅有16艘,载炮总共大约500门。

美国虽然没有完成扩军预期的目标,但当时美军的力量在北美大陆也是非常可观。除了加拿大民兵,英国大部分陆军深陷欧洲战场在加拿大只布置了不到5000人。众所周知英国海军拥有600多艘舰艇是世界第一,但英国海军分散在五大洋的各个基地无法集中起来攻击美国。在百慕大海域巡逻的英国分舰队有1艘60门炮的战列舰,7艘36门炮的快速帆船以及其他各类小船。除此之外,英国还有3支分舰队分别驻扎在纽芬兰和西印度群岛。

结果

英国人在海上占尽了优势,美国在加拿大前线占据主动,谁也无法战胜谁。1814年对战争感到索然无味的美英双方签订《根特条约》。英国海军元帅甘比尔与美国驻俄罗斯大使约翰·昆西·亚当斯相互握手。

根特条约使边界恢复到战前状态,双方均未做领土让步,这是一场一无所得的战争,就连英国人在公海上抓捕美国船员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可以说双方士兵都白死了。此后整个十九世纪中,英美两国基本上能够和平共处,1818年条约略微调整了东部边界。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皇家海军就已经停止强征美国海员服役。

这场战争是第一次、当前为止也是仅有的一次,使美国首都曾经被外国军队占领。

这场战争证明了两点:

1.美国是不可能将加拿大并入他们国家的

2.英国也不能恢复对美国的统治

主要过程

大西洋上的战斗

英国拥有当时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1812年,英国皇家海军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军舰。其中有11艘战列舰和34艘护卫舰。相形见绌,成立后不到二十年的美国海军仅有22艘军舰,大部分为护卫舰,而且比皇家海军的同类军舰笨重。英国人的策略是保护来往于加拿大的商船,同时封锁美国港口,限制其贸易活动。鉴于总体数量处于劣势,美国海军的策略是打完就撤,缴获战利品,只有在数量占相对优势的前提下才与皇家海军交战。英国报纸讥讽美国海军只是街头流氓组成的乌合之众

然而美国人在单舰对抗上稍胜英国人一筹,他们精于捕猎英国商船。

1812年6月21日,即宣战后的第三天,罗杰斯准将就奉命率领总统号,美国号,国会号,百眼巨人号从纽约出航寻找战机。两天后,美国人发现了一艘36门炮的英舰贝尔德维拉号。于是开始了战争中的第一场追击战。罗杰斯花费了10多个小时才追到射程之内,罗杰斯亲自监视武器射击,不料施放过程中一门大炮炸膛当场炸断了罗杰斯一条腿。即便美方部分船只有航速优势,可他们由于缺乏舰队活动的经验无法有效包围英舰。贝尔德维拉号最终幸运逃脱了美国人的追击。

美国海军上校波特指挥的埃塞克斯号大胆地在百慕大海域袭击了一支装载1400名士兵驶往魁北克的英国运兵船队,200名英军和1艘价值14000美元的英国运输船永远留在百慕大海底。

7月16日第一批英国军舰出现于纽约港外,正好此时美国最好的军舰宪法号也在纽约附近。英国人迅速和美国人调整了被追捕者和追捕者的位置。追击时双方都处在逆风的情况下,宪法号艰难地抛着小船锚拖动船只一点点缓慢向前移动,英国人则放下划艇拖动他们的军舰。这一奇特的情景像极了一只大腹便便的海龟在追一条蛞蝓,甚是滑稽可笑。这场追逐游戏到了第三天黎明终于结束了,宪法号盼来了顺风溜走了。

波特在百慕大到纽芬兰的海域缴获了价值30万美元的战利品后又在8月13日的一次只有8分钟的战斗中俘虏了第一艘英国皇家海军军舰警戒号。第二次美国海军战胜英国海军的是宪法号俘虏了英舰斗争号。

10月15日,美国黄蜂号击败了英国船狂歌号。

10月25日,美国号俘虏了梅斯多尼安号并首次把皇家海军的舰只拖进了美国港口。12月29日,宪法号又把英舰爪哇号在不到两个小时内打成了废船。美国海军这些单舰对抗的胜利虽然没有扭转后来英国1813年封锁美国从密西西比到新英格兰海岸的局面,但他们的胜利是极具象征意义。这是美国人首次在海上打破了英国皇家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事实证明只要战术得当谁都能击败英国人,由此极大提升了美国国内的爱国热情。

美国海军的战果令皇家海军对其刮目相看。于是英国派遣大量舰艇,对美国港口进行更为严厉的封锁,使英国可以从容地将大量陆军部队运送到美国海岸,一个重要战果是英国陆军于1814年8月24日攻占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并且焚烧了总统官邸,史称"华盛顿大火"。

美国海岸

战争初期,英国海军很难封锁整个美国海岸,况且他们还忙于追捕美国的私掠船。英国政府同时也需要从美国为在西班牙的驻军采购食品,因此保持了与新英格兰地区的贸易。

1812年12月26日,英国宣布对德拉瓦河及奇萨比克湾进行封锁。

1813年11月,封锁范围扩大到罗得岛以南海岸。

1814年5月31日,封锁全部美国海岸。同时,英国军官与美国商人之间保持不少非法交易。美国政府开始向非法交易者发放许可证,这样有益于国家的商业活动。英国海军的压倒优势使他们能够占领奇萨比克湾,摧毁美国的港口设施。

一些没被英国封锁在港内的美国军舰驶进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不断骚扰英国航线。英国许多商船和军舰被美舰击沉俘获。比如著名的美国军舰百眼巨人号就在英国内海一个月内俘获了19艘英国船,18门炮的大黄蜂号在英吉利海峡周遭的三周内就俘虏了七个战利品。英国的《海军新闻》写道:"美国人封锁了我们的港口,切断了我们在北美沿海的贸易,航运保险费飙升到比我们与整个欧洲大陆作战时的3倍!"

美国海岸战场上被遗忘的战斗是攻占缅因州,这是英国人取得的重要战果。在缅因取得的胜利意味着英国人在新不伦瑞克省取得巨大的领土利益。这场战争没有解决缅因与新不伦瑞克的边界争端,缅因在1820年加入美国联邦后,新的争端再次被挑起。直到1842年,双方才彻底解决领土分歧。

1814年英军占领缅因东部。英国国王向被占领土派遣了大量地方官员。根特条约后,英国归还了这部分领土。英国人在1815年4月才完全撤出,但是英国官员搜括了大量税金。这笔钱用来在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建立达尔豪西大学。

奇萨比克战役

英国人在此次战争中最出名的行动是纵火焚烧华盛顿特区(包括白宫)。这一军事行动发生于1814年8月19至29日,英军指挥官为罗伯特·罗斯少将(Robert Ross)。8月24日,缺乏战斗经验的7000名美国民兵在首都保卫战中被英军彻底击败,美国海军准将巴尼统率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绝望的战斗然后被消灭,使通向首都的门户洞开。詹姆斯·麦迪逊总统被迫逃亡到弗吉尼亚,美国人士气大挫。美国总统府和国会大厦以及停泊在港口美国军舰和造船厂都被英国人付之一炬,英国人为此仅仅付出了不到300人的伤亡。英国人认为自己的纵火行动是对美国人焚烧约克(今多伦多)的报复。英国本想通过烧毁了华盛顿市制造恐怖恐吓美国人民,可却使美国人凝聚在对英国的仇恨的大旗之下。

摧毁了华盛顿的公共建筑后,英军继续进攻,下一个目标是夺取巴尔的摩。9月13日,英军向巴尔的摩港口的麦克亨利要塞进攻,受到了坚决的抵抗,被击退。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对此次战役有感而发,写下了后来成为美国国歌的著名诗篇星条旗歌。

影响

对美国的影响

这场逼和大英帝国的战争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望,使美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因此亦称为第二次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导致了反战的联邦党从美国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战后在温斯菲尔德·斯科特将军的倡导下,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开始大力为美国军队培养职业军官。

此次战争对美国的制造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战时英国对美国港口的封锁导致了纺织品短缺,却因此催生了美国纺织工业

西南地区的战斗令美国与当地原住民部落冲突加剧,美国随后于1819年兼并了佛罗里达。

对加拿大的影响

这是一场关系到加拿大生死存亡的战争,促使加拿大的英语法语两地居民联合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抵抗入侵之敌加强了殖民地的内在凝聚,和对大英帝国的忠诚。

战争的最重要结果是使英属北美地于1867年联合为加拿大联邦。

在战争中,加拿大民兵表现杰出,而英军指挥官却很一般。这个出乎意料的事实被加拿大军事历史学家杰克·格拉纳斯坦称为"民兵之谜",对未来加拿大军队的建军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重视民兵建设,而非依赖职业军人。美军得到的是恰恰相反的经验,松散的民兵组织难以对付纪律严明的英国陆军。战争后期美国陆军取得的大部分胜利要归功于学习了英国和欧洲军队有纪律的战斗队形。

战争期间,英军指挥官一直担心美国人封锁圣劳伦斯河。这条河流经美加边境,河面狭窄。一旦航运受阻,部署在加拿大西部的英军就无法获得正常补给,而那里又恰恰是陆战的主要战场,那么英国人很可能在开战后短短的几个月内被迫将加拿大西部领土拱手相让。战后,英国人惊奇地发现,美国人没动过这个封锁圣劳伦斯河河面的念头。但是,英国人不指望对手会再次犯下如此简单低级的错误,于是着手开拓丽都运河。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将安大略湖畔的金斯顿与渥太华河连接起来,作为绕开圣劳伦斯河边境的备用水道,并且使渥太华这个腹地小城变成加拿大的第四大城市暨首都。丽都运河于1832年竣工,但没有机会发挥预期的作用。

对英国的影响

与加拿大不同的是,当代的英国已经无人纪念这场战争。主要是同期的拿破仑战争更加重要且富有戏剧性,另外在结束战争的条约里,英国没有得失。

皇家海军注意到,美国海军赢得了大多数一对一战斗,比分差距之大令他们感受到了羞辱。美国海军俘虏了大量英国商船,使当时的海运保险居高不下。但是皇家海军凭借总体优势,成功地封锁了美国的海上贸易通道。皇家海军战后对造舰和火炮技术进行了改进。

英国陆军将这场战争视为小规模冲突,对自身的失败没有深入研讨。这些失败被惠灵顿公爵滑铁卢战役战胜拿破仑的空前成就所掩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