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简牍」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File:简牍.jpg|350px|缩略图|右|<big>简牍</big>[https://img.yzcdn.cn/upload_files/2018/11/06/FuWXhF58uUDVyFS3t2ZY_nYYxHyd.jpg!730x0.jpg 原图链接][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36dz54l60thvk& 来自 茶香记 的图片]]]
 
[[File:简牍.jpg|350px|缩略图|右|<big>简牍</big>[https://img.yzcdn.cn/upload_files/2018/11/06/FuWXhF58uUDVyFS3t2ZY_nYYxHyd.jpg!730x0.jpg 原图链接][https://detail.youzan.com/show/goods?alias=36dz54l60thvk& 来自 茶香记 的图片]]]
  
简牍是古代书写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
''' 简牍''' 是古代书写有[[ 文字]] 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制的叫竹简或简称简,木制的叫木牍或简称牍,合称简牍(由于竹简的数量较多,有时也通称作“简”,其实是包含了木牍在内的意义。)
 简牍是在纸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战国、秦汉、三国,最晚至西晋。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
 
 +
 简牍是在[[ ]] 普及之前用来记载的载体。现在发现的简牍的年代主要是[[ 战国]] 、秦汉、[[ 三国]] ,最晚至[[ 西晋]] 。简牍可以用线绳或牛皮绳编连起来成书。
  
 
==历史起源==
 
==历史起源==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墟甲骨文中,“册”字被写成“册-oracle.svg”的形状,可见商代时已有竹简。《左传》和《国语》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战国时期,而且大多是楚国的竹简,例如郭店楚简<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23/c403992-29603374.html 探寻世界最早原装书:战国郭店楚简中的“历史密码”],中国作家网,2017-10-23</ref>、慈利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
+
 《[[ 尚书]] ·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殷墟甲骨]] 文中,“册”字被写成“册-oracle.svg”的形状,可见商代时已有竹简。《[[ 左传]] 》和《[[ 国语]] 》中春秋时人的言论经常提及“简策”。但现代考古所能发现的竹简最早只到[[ 战国时期]] ,而且大多是[[ 楚国]] 的竹简,例如[[ 郭店楚简]]<ref>[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23/c403992-29603374.html 探寻世界最早原装书:战国郭店楚简中的“历史密码”],中国作家网,2017-10-23</ref>、[[ 慈利楚简]] [[ 上博简]] [[ 清华简]] 等。
  
 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使用甚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
 简牍在春秋战国时期到[[ 秦汉时期]] 使用甚广。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
  
 
==形制==
 
==形制==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书册、史籍。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像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其加工过程简单说是将青竹筒蒸煮过,一说要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称之为“杀青”,防止以后变形,不易被虫蛀,且便于书写。因此也称竹简为“汗青”,引申为[[ 书册]] [[ 史籍]] 。杀青后可打孔后将线穿过竹简连缀成册,也可不打孔,直接绑竹简。杀青后还要刮削竹简,使竹简表面平整,这样有利于书写。
  
 加工后的竹片有篾黄和篾青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乙种《日书》。
+
 加工后的竹片有[[ 篾黄]] [[ 篾青]] 两面,一般于篾黄面(正面)书写,背面则为篾青面。有些简牍为两面书写的,如[[ 云梦睡虎地秦简]] 的乙种《[[ 日书]] 》。
  
 
===长度===
 
===长度===
 古代中国的简,前人据汉代记载,认为不同的书籍、文书种类有不同的长短规格,如经、子、或诏令等等,其简长度不同。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汉初时还未有系统的定制。
+
 
 +
 古代中国的简,前人据[[汉朝| 汉代]] 记载,认为不同的书籍、文书种类有不同的长短规格,如经、子、或[[ 诏令]] 等等,其简长度不同。但根据出土的文物,汉初时还未有系统的定制。
  
 
===分栏===
 
===分栏===
 +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于复杂。在编缀成篇后,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
 
 秦至汉初,简的形制体例趋于复杂。在编缀成篇后,可以分栏书写。以云梦睡虎地秦简为例,编年纪分为上下二栏,而吏道分为五栏。
  
行 25: 行 28:
  
 
===绘图===
 
===绘图===
 制作精好的简书,简面密接成片,能够和帛书一样写字作画。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绘有插图,《艮山图》<ref>[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8 對《日書》“艮山”圖的一個簡單解讀],简帛,2008-03-25</ref>、《人字图》。
+
 
 +
 制作精好的简书,简面密接成片,能够和[[ 帛书]] 一样写字作画。如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绘有插图,《艮山图》<ref>[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8 對《日書》“艮山”圖的一個簡單解讀],简帛,2008-03-25</ref>、《人字图》。
  
 
===书写===
 
===书写===
行 34: 行 38:
  
 
===标题===
 
===标题===
 +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于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
 
 有些简书原有标题,包括书题、篇题、章题等。书题每每写在第一支简,或最末支简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写于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简卷收时最外的一支上。篇题大多写在篇文之末。章题有时写在章首的简头上。
  
 
==出土简牍==
 
==出土简牍==
  
20世纪以来,考古界人士发掘出许多简牍,如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与传世文献相比,出土的简牍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20世纪以来,考古界人士发掘出许多简牍,如睡虎地秦简、[[ 里耶秦简]] 。与传世[[ 文献]] 相比,出土的简牍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视频==
 
==视频==

於 2020年2月18日 (二) 05:41 的修訂

簡牘是古代書寫有文字的竹片或木片。其中竹製的叫竹簡或簡稱簡,木製的叫木牘或簡稱牘,合稱簡牘(由於竹簡的數量較多,有時也通稱作「簡」,其實是包含了木牘在內的意義。)

簡牘是在普及之前用來記載的載體。現在發現的簡牘的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三國,最晚至西晉。簡牘可以用線繩或牛皮繩編連起來成書。

歷史起源

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墟甲骨文中,「冊」字被寫成「冊-oracle.svg」的形狀,可見商代時已有竹簡。《左傳》和《國語》中春秋時人的言論經常提及「簡策」。但現代考古所能發現的竹簡最早只到戰國時期,而且大多是楚國的竹簡,例如郭店楚簡[1]慈利楚簡上博簡清華簡等。

簡牘在春秋戰國時期到秦漢時期使用甚廣。公元4世紀左右,由於紙已廣泛使用,簡牘才為紙抄本所代替。

形制

竹簡,一種將文字、圖像或其他各種特定的符號寫繪於事先加工過的竹片上的書籍形式。其加工過程簡單說是將青竹筒蒸煮過,一說要用火烤,讓其「發汗」脫水,稱之為「殺青」,防止以後變形,不易被蟲蛀,且便於書寫。因此也稱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殺青後可打孔後將線穿過竹簡連綴成冊,也可不打孔,直接綁竹簡。殺青後還要刮削竹簡,使竹簡表面平整,這樣有利於書寫。

加工後的竹片有篾黃篾青兩面,一般於篾黃面(正面)書寫,背面則為篾青面。有些簡牘為兩面書寫的,如雲夢睡虎地秦簡的乙種《日書》。

長度

古代中國的簡,前人據漢代記載,認為不同的書籍、文書種類有不同的長短規格,如經、子、或詔令等等,其簡長度不同。但根據出土的文物,漢初時還未有系統的定製。

分欄

秦至漢初,簡的形制體例趨於複雜。在編綴成篇後,可以分欄書寫。以雲夢睡虎地秦簡為例,編年紀分為上下二欄,而吏道分為五欄。

有些分欄書寫的竹簡是用朱紅色的欄線,有些雖無欄線,卻有鋒刃劃出的橫線,可書寫得十分整齊。

繪圖

製作精好的簡書,簡面密接成片,能夠和帛書一樣寫字作畫。如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繪有插圖,《艮山圖》[2]、《人字圖》。

書寫

所有的出土古簡上的文字,皆是用毛筆書寫。所蘸的是黑色的墨,完全沒有用漆書寫,亦無用刀刻。

書寫的筆大多較硬,因而能寫出很細小的字,在相當窄的一支簡上,有可以雙行書寫。

標題

有些簡書原有標題,包括書題、篇題、章題等。書題每每寫在第一支簡,或最末支簡的篾青一面(即背面),寫於哪支要看卷的方式,通常是竹簡卷收時最外的一支上。篇題大多寫在篇文之末。章題有時寫在章首的簡頭上。

出土簡牘

20世紀以來,考古界人士發掘出許多簡牘,如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與傳世文獻相比,出土的簡牘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視頻

簡牘 相關視頻

湖南教育台:湖南地區出土簡牘展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簡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