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算盘(萧月月)

算盘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算盘》中国当代作家萧月月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算盘

其实算盘在好长一段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巨大地作用,它的出现被国人们称之谓我国的第五大发明

记得八十年代初甚至到九十年代,上小学时,写毛笔字和打算盘也曾是孩子们的必修课。你在学生们放学的路上随时可以见到小学生们像背书包一样把算盘用一根细绳系住两边斜跨在肩上。算盘是我们的国粹确实应该发扬光大,就如同京剧和各种地方剧种一样,让它们扎根于我们的心中是一种政治说教,应该具体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算盘,又作算盘,它起源于北宋时代。中国是算盘的故乡,在计算机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盘不仅没有被废弃,反而因它的灵便、准确等优点,在许多国家方兴未艾。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柜就画有一架算盘。由于珠算盘运算方便、快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即使现代最先进的电子计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盘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通过,珠算正式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

据公开资料显示,“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所撰的《数术记遗》,其中有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北周甄鸾为此作注,大意是:把木板刻为3部分,上、下两部分是停游珠用的,中间一部分是作定位用的。每位各有5颗珠,上面一颗珠与下面四颗珠用颜色来区别,后称之为“档”。上面一珠当五,下面四珠每珠当一。而今天的解释是:算盘为长方形,木框中嵌有细杆,杆上串有算盘珠,算盘珠可沿细杆上下拨动,通过用手拨动算盘珠来完成算术运算。  

古时候,人们用小木棍进行计算,这些小木棍叫"算筹",用算筹作为工具进行的计算叫"筹算"。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用小木棍进行计算受到了限制,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盘。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鲁班木经》中有制造算盘的规格。由于算盘普及,论述算盘的著作也随之产生,流行最久的珠算书是1593年明代程大位所辑的《算法统宗》。《算法统宗》是一部以珠算应用为主的算书。

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在明代,珠算已相当普及,并且出版了不少有关珠算的书籍,其中流传至今,影响最大的是程大位(1533~1606)的《直指算法统宗》(1592)。

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又形成了算盘起源于唐朝、流行于宋朝之说。其依据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一家药铺,其正面柜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盘,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将画面摄影放大,确认画中之物是与现代使用算盘形制类似的串档算盘。1921年在河北巨鹿县曾挖掘到一颗出于宋人故宅的木制算盘珠,已被水土淹没八百年,但仍可见其为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毫无两样。

刘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盘》诗,与其说是描写元代的事物,还不如说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为确切。同样,陶宗仪的“三珠戏语”所见元人谚语中已有算盘珠之说,也反映出“是法盛行于宋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算法统宗”条)。元初的蒙学课本《新编相对四言》中,有一幅九档的算盘图,既然在元初已为训蒙内容,可见已是寻常之物,它的出现,至少可上推到宋代。此外,宋代的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因此,较多的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

小算盘中的大道理,不可不思。古话说“人有千算,天只一算”,世人都会算计,或为自己算计,或为家人算计,自然也有人算计他人。不过,不论你如何算计,却始终绕不出天地的大算计。所谓“人有千算,天只一算”,“为善降祥,为恶降殃”这便是上天的一算。所以说,天下万事,不由人算,顺天则昌,逆天则亡。

算盘是咱们中国古代的计算器,从宋代已经就发现了,有句俗话说:“算盘一响,黄金万两”,也就是日进斗金宝器,所以商人把他们的算盘为了要精打细算,就雕刻在画面之上,除了招财进宝的吉祥,还警示后人过日子要勤俭节约。这种以物寓意的雕刻,经常出现在牌楼、照壁上。算盘共十三挡,中间为空挡,两旁各列六个数,左边9、7、36、72,右边1、2、3、5、6、5,左边的36与72是两倍数,共10个数,这数隐藏着奥妙无限。庙上高悬大算盘也是天算的象征。

城隍庙挂算盘,是跟城隍庙供奉城隍有关。城隍(城隍爷或城隍神),其前身是水庸神,兼管阴阳的神只,也是中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城隍专司人间善恶之记录、通报、死者亡灵审判和移送之职。现被人供奉于庙宇称为城隍庙。民间有冤屈,有冤屈一般到县衙去告,告不准的就到城隍庙向城隍爷告状。“不由人算”,指人算不如天算,“早算晚算,人世间所有的账早晚都会算清楚的。”不管有多难算的账目、多大的冤屈只要让这算盘算一算就“清楚”了。所以,算盘向来是城隍庙的象征,各地的城隍庙多数都以算盘为象征物。

算盘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记忆。但它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却会被人们永远铭记于心。它的丰功伟绩会被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1]

作者简介

萧月月,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