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米格-17战斗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格-17战斗机(北约代号“壁画”)是一款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和生产的战斗机。它是一架单引擎战斗机,其基本型号只有一名飞行员,中单翼。此外它还有可伸缩的起落架和加压座舱。它是基于米格-15战斗机[1]的经验研制的。此款战机除了苏联以外还授权大量共产主义国家进行量产因此有众多不同的衍生型。它后来被米格-19战斗机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仿制的米格-17称为歼-5

研制

与大多数其它苏联战斗机不同的是米格-17不是经由于苏联空军或者防空部队招标而产生的,而是米格设计局自行进行的改良方案;米高扬决定改善米格-15的缺点,尤其在高速飞行下米格-15飞行性能极差的缺失。由于空气动力学的缺陷,米格-15在穿过音障时会发生机翼脱落和其它效应,这大大影响了它的使用能力。米格-15的另一个不足在于它容易在运动中进入尾旋。而且通过实验证实即使使用更强大的引擎,米格-15依然不能达到超音速,原因是机翼的后掠角的不足。因此1949年1月决定开始研究克服米格-15的空气动力学不足。由此产生了代号为SI的战术战斗机的项目。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代号为SP-2的全天候战斗机的项目。这两个项目使用相同机翼,其目的也基本上一致。

米高扬与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院合作研制了一个机鼻进气,比过去细长了许多和加强了的机翼。为了加强机翼的强度它的边缘被加宽。机翼前缘内侧后掠角49°,外侧改为45°30’,两种不同的后掠角度设计一是为了配平的需要,二是需要配合来自米格-15的机身结合构造。为了使得飞机不“过分稳定”,其两个机翼之间呈-3°的上反角。每边的三个翼刀限制沿翼展方向的气流,改善了副翼的性能。

与米格-15相比最内侧的翼刀更加靠近机身。在最外边又加上了第三个翼刀。副翼加大和加强,机翼后缘使用傅勒式襟翼。

新机型的基础是米格-15bis,前半部到第13号框架没有变,从这里装上机翼。SI-1的引擎装设由一台无后燃器的克里莫夫VK-1。机身后半部延长了90公分,所以整个机身的长度为8,805毫米。减速板位于机身的左右下方,在原型机上总面积为0.522平方米。最大后掠角达50°。相对于米格-15bis其升阻比从13.9:1降低到13.6:1[2]

1949年初最初的三架原型机的开始制造。SI-1于1949年7月竣工。由于许多事后的加工直到1949年12月才用卡车运输到格罗莫夫试飞院。

最初装入的引擎被证明无法使用必须更换,因此首飞被拖延。1950年1月14日原型机进行处女航。一开始试飞很成功,证明米格-17在穿音速时的飞行性能比米格-15好。2月1日它在2.2千米的高处达到了每小时1114千米的速度,这相当于马赫1.03。此后他们使用原型机测试它的运动性能。但是3月20日却发生了一次灾难。试飞员已经结束了他的试飞任务,从11千米的高空开始下降。在约五千米的高度飞机突然进入俯冲,试飞员完全丧失了对飞机的控制之后撞击到地面上,飞机全毁,试飞员当场丧生。俯冲的原因一开始不明,因为试飞员没有时间使用无线电报告状况。

1950年3月开始使用SI-2继续试飞。试飞实验一直到1950年末。

1951年8月25日苏联政府决定批量生产。1951年9月1日六座工厂开始生产工作。

视频

米格-17战斗机 相关视频

米格17战机空中机动展示,发动机加力,尾焰喷射

参考文献

  1. 成名之作 米格-15战斗机,360个人图书馆,2015-09-20
  2. 米格-17战斗机,新浪网,201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