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槠〔学名:Castanopsis carlesii (Hemsl.)Hay.〕:壳斗科,锥属乔木,高可达20米,芽小,叶披针形,叶全缘,或兼有少数浅裂齿,嫩叶叶背有红褐色或棕黄色稍紧贴的细片状蜡鳞层,成长叶呈银灰色或多少带灰白色;雄圆锥花序近顶生,花序轴无毛或近无毛,果序无毛,壳斗近圆球形或阔卵形,坚果近圆球形或阔圆锥形,熟透时无毛,果脐位于坚果底部。3-6月开花,次年9-11月结果成熟。

产中国长江以南各地。生于山地或丘陵常绿或落叶阔叶混交林中。适应性强、分布广。既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又是培育食用菌的优良原料,培肥土壤、涵养水源能力都比较强。

形态特征

米槠(原变种)乔木,高达20米,胸径80厘米,芽小,两侧压扁状,新生枝及花序轴有稀少的红褐色片状蜡鳞,二及三年生枝黑褐色,皮孔甚多,细小。

叶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5-3厘米,或长4-6厘米,宽1-2厘米,或卵形,长6-9厘米,宽3-4.5厘米,顶部渐尖或渐狭长尖,基部有时一侧稍偏斜,叶全缘,或兼有少数浅裂齿,鲜叶的中脉在叶面平坦或微凸起,压干后常变凹陷,侧脉每边8-13条,稀较少,在叶面微凸,在叶缘附近上下连结,支脉纤细,嫩叶叶背有红褐色或棕黄色稍紧贴的细片状蜡鳞层,成长叶呈银灰色或多少带灰白色;叶柄长通常不到10毫米,基部增粗呈枕状。

雄圆锥花序近顶生,花序轴无毛或近无毛,雌花的花柱3或2枚,长约1/2毫米;果序轴横切面径2-3毫米,无毛,壳斗近圆球形或阔卵形,长10-15毫米,顶部短狭尖或圆,基部圆或近于平坦,或突然收窄而又稍微延长呈短柄状,外壁有疣状体,或甚短的钻尖状,或部分横向连生成脊肋状,有时位于顶部的为长1-2毫米的短刺,被棕黄或锈褐色毡毛状微柔毛及蜡鳞;坚果近圆球形或阔圆锥形,顶端短狭尖,顶部近花柱四周及近基部被疏伏毛,熟透时变无毛,果脐位于坚果底部。花期3-6月,果次年9-11月成熟。

该种的壳斗外壁从仅有疣状体到有短刺,其间的连续现象颇明显,大抵南部及东南部沿海各地所产的其壳壁具疣状体,或有时兼有甚短的刺。模式产地一福州鼓山及其邻近地区产的是典型的仅有疣状体的类型。产四川南川的其壳斗为椭圆形;产云南东南部及广西西南部的,其嫩叶背面有红棕色、较厚的蜡鳞层,沿中脉两侧有时有极少数短伏毛,壳斗外壁除有稀疏的微柔毛外,尚有红棕色蜡鳞,叶片质地较厚。[1]

主要价值

米槠常为主要树种,有时成小片纯林。米槠树形高大、美观,叶椭圆或长圆形。早期生长迅速,适应能力强,抗风力强,又耐烟尘、抗污染并能杀菌。在庭院观赏及营造防火林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2]

主要变种

短刺米槠(变种)西南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Hemsl.) Hay. var.spinulosaCheng et Chao

与米槠的区别是壳斗的刺长2-5毫米,刺基部常合生成刺束,位于壳斗顶部的刺较密集且较长。花、果期同前。树皮较平滑,位于枝节下的芽鳞痕甚明显,木材通常淡黄色或黄白色,群众称之为白锥、白橼或白栲,但老龄大树的木材呈黄棕色,故又称之为黄橼,木质部有细宽的两类木射线,宽木射线甚窄,年轮稍明显,不呈圆形,材质稍坚实,结构略粗,干后常开裂,材性远逊于红锥类,一般归入白锥类,是长江以南的常见主要树种。

产四川(峨眉、青城山)、贵州(梵净山、天台山等地)。生于较高海拔的山地杂木林中,有时成小片纯林。模式标本采自四川青城山。

近种区别

东至日本南部,有与该种很近缘的C. cuspidata(Thunb.)Schott.它的壳壁只有小而薄的鳞片状体,壳斗长椭圆形且远较大。产亚洲南部的C. acuminatissimaBl. 与该种也近缘,有认为二者同种,但叶和壳斗的形态仍有明显区别。 [3] 在中国分布至内陆,如湖北、四川、贵州等地,即壳斗的刺随着远离海岸越远则越长,以此特征。

生长环境

生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或丘陵常绿或落叶阔叶混交林中。普遍分布泥土、路旁。喜雨量充沛和温暖气候,能耐荫,喜深厚、温润之中性和酸性土,亦耐干旱和贫瘠。

地理分布

常为主要树种,有时成小片纯林。产长江以南各地。模式标本采自福建福州鼓山。 主产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是南方常绿阔叶林组成树种之一。

繁殖方式

米槠一般都采用种子繁殖,造林时多采用裸根苗造林。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栽植地,苗木生长期长、成活率低下,从而影响到造林成果。而容器育苗与裸根苗相比,具有育苗周期短、不需占用肥力较高土地、适用多种立地类型和不同季节栽培、节约用地用种、根系形成好、造林成活率高、便于育苗工厂化和造林机械化的特点。

容器育种

选择晴天播种,种子均匀撒于营养袋里,适当覆盖用细筛筛好的黄心土,覆土不能太厚,能把种子压住即可。播种后要用茅草覆盖,盖草后不宜马上盖膜,待下雨将所播种子淋透后再适当灌水湿润营养袋,以促进种子吸水发芽。

小苗管理

播种到出苗期间要注意观察营养袋的情况,主要是:做好保温保湿及防人畜破坏工作。一般种子播下后要100天左右才出苗,出苗期要注意观察出苗情况,苗木出土后要及时揭去农膜和茅草,并做好拔草、防猝倒病、防倒春寒、防灼伤、防干旱等工作,拔草和防病虫危害很重要,要做到见草就拔,坚决不能让杂草滋生,否则不仅容易产生病虫害,拔草时也会因草根太深,拔除时会将小苗一并带出;病害主要是猝倒病发生,主要是土表面部位感染病害而造成幼苗大量猝倒死亡,在防治病虫害时可用多菌灵喷施,每2天1次,连续施用几次才能见效,如果效果不理想,最好配制波尔多液浇灌,也要连续施用2-3次效果才明显:虫害主要是注意防治地老虎,可用呋喃丹等杀虫剂毒杀。另外,幼苗在出土至移栽期间,要注意观察苗木生长情况,若幼苗泛黄,生长明显缺肥,可在下雨的时候施用少量尿素,以促进幼苗生长。幼苗期施肥千万不能多,要量少次多,否则容易烧苗。

栽培技术

整地

移植用苗圃要选择水源充足和排水透气性好的农田,最好是新挖的生荒地,二耕土以上不宜使用。整地要求和常规育苗相同,底肥可用磷肥为主。

移栽

苗木移栽时间看苗木生长情况而定,一般苗木生长到开2片新叶时移栽为宜,移栽时剪去过长的主根,栽植后及时浇定根水可提高成活率,在短时间内恢复生长。移植天气以阴天或雨天天气为宜。

床面宽100-120厘米的苗床,一般每行栽12-l6株,行距8-10厘米,35株/m2左右。

苗圃管理

除草:除草要及时,做到保持圃地无杂草。除草时间以雨后土壤松弛时最容易拔除。只要管理到位,一般苗木栽下后2个月即可全部郁闭,除草工作量随之降低。

施肥:追肥以速效肥为好,如西洋复合肥就是比较好的肥种。追肥时间宜早,栽下后1个月即可追肥,一般6月中旬-7月中旬最佳。这个期间若追施尿素至少要施3次左右,以量少次多为宜,追施西洋复合肥可结合松土除草进行,施用1-2次即可。早期追肥可促进苗木叶片快速生长,提早郁闭,可极大地减少除草的工作量。另外一个好处是苗木前期生长快,在7-8月份旱季到来时,苗木已具备较为发达的根系和较好的抗旱能力。

水分:如果不是大旱之年,只要苗木早期生长正常,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水分管理。但是,充足的水分却是米槠苗木生长的重要保障,如果要取得优良的苗木质量,加强水分管理很重要,有条件的,连续1个星期不下雨就要适当灌溉。在米槠生长旺盛期,如果遇到严重干旱,可导致苗木叶片萎缩、枯黄,甚至落叶,因此要注意观察,如果连续干旱,发现生长异常就必须及时灌溉。

病虫防治:最容易发生的是虫害,尤其是刚栽下的苗木极易被小地老虎啃吃,因此要注意杀虫,可用呋喃丹毒杀。

适度择伐

择伐能够加快天然阔叶米槠林林分生长,择伐林木生长均大于非伐林木地,但不同择伐强度样带之间差异不明显。天然阔叶米槠林是具有明显垂直划分层次的异龄混交林,其生态、社会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 。Amin等人研究认为择伐适用于复层异龄林,可以在保持林分结构完整性的基础上促进林分的生长。Scott等人研究结果表明择伐后减少了林木问的竞争,保留木获得更多生长空间和光照从而加快生长。天然阔叶米槠林林分断面积和蓄积生长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森林采伐方式的发展,择伐经营由于可以将生态因子危害性降到最低,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择伐对林木、林分生长影响主要集中在不同择伐强度对树高、胸径、断面积、蓄积和空间结构等林分因子:择伐由于释放了生长空间,能够提高单木直径和蓄积的生长但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单位面积株数会随之减少。因此择伐应适度,以促进天然阔叶米槠林收获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