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米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米蒿

中文名:米蒿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合瓣花亚纲

目:桔梗目

科:菊科

种:米蒿

分布区域:中国内蒙古(西南部)、

甘肃(西部)及青海

米蒿是菊科、蒿属的一种植物。茎短缩,多分枝,主要分布于我国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等省区,具有牧用价值。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木质,粗,侧根多枚,明显;根状茎粗短,直径1-3厘米,有少数营养枝。茎多数,直立,常成丛,高10-20厘米,稀达35厘米,略成四方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少数贴向主轴的短分枝。米蒿因与适口性较好的禾草、灌丛,杂类草组成群落,具有较高的放牧利用价值,尤其利于山、绵羊的放牧。该草鲜时气味较重,适口性较差,但霜后气味大减,羊和骆驼更加喜食。[1]

米蒿形态特征

十字花科。越年生草本。茎密被淡灰色柔毛。叶狭卵形,互生,2-3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狭条形或条状长圆形。总状花序顶生。花淡黄色。长角果,长2-3厘米,宽1厘米。幼苗:防子叶椭圆形,具长柄,下胚轴很发达,上胚轴不发育。初生叶1枚,互生,单叶,羽状裂叶,叶两面及叶柄均密被分叉毛和星状毛。后生叶与初生叶相似 。

半灌木状草本。主根木质,粗,侧根多枚,明显;根状茎粗短,直径1-3厘米,有少数营养枝。茎多数,直立,常成丛,高10-20厘米,稀达35厘米,略成四方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不分枝或上部有少数贴向主轴的短分枝。叶多数,密集,近肉质,近无柄或无柄,两面微被短柔毛;茎下部与中部叶卵形或宽卵形,长0.8-1.2厘米,宽0.7-1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近掌状全裂,每侧有裂片2-3枚,小裂片狭线状棒形或狭线形,长2-4毫米,宽0.5毫米,先端圆钝或略膨大,基部1对裂片半抱茎并成假托叶状;上部叶与苞片叶5或3全裂。

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球形,直径3-3.5毫米,有短梗或近无梗,在茎或茎的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或为复穗状花序,而在茎上再组成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背面微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边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背面无毛;雌花1-3朵,花冠狭圆锥状或狭管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8-20朵,花冠管状,背面有腺点,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微尖,花柱与花冠等长或略短于花冠,先端2叉,叉端近截形,有睫毛。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7-9月。 米蒿(5张)

米蒿分布范围

分布于华北、西北、华东和四川。生于农田、渠边、路旁等处。对小麦、油菜危害严重 。

产于中国内蒙古(西南部)、甘肃(西部)及青海,西藏也有记载;生于海拔1 800-3 200米地区的砾质干山坡、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盐碱地、干河谷、洪积扇及河漫滩等地区,也见于河边沙地上。局部地区构成草原植被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模式标本采自青海柴达木盆地。

米蒿为高寒山地荒漠草原的特有利。多分布于河西走廊的中东部、祁连山、龙首山、大黄山、老虎山的山前平原地带,以永昌县西部的绣花庙花草滩分布最为集中。另外,在古浪、皋兰北部也有较多的分布。

米蒿生物学特性

种子繁殖,幼苗或种子越冬。种子发芽的最低温为3℃,最适8-15℃,最高20℃;适宜土层深度为1-3厘米,超过5厘米不能出苗。出苗早晚和多少,与播期及播后雨量有密切关系;出叶速度,与气温有密切关系。在华北地区,分别于10月和3月出苗;冬前苗3月返青抽薹,4月上旬见花,5-6月果实成熟。种子落地或借助外力传播扩散,约经3-4个月休眠后萌发 。 米蒿(12张)

米蒿主要价值

米蒿因与适口性较好的禾草、灌丛,杂类草组成群落,具有较高的放牧利用价值,尤其利于山、绵羊的放牧。该草鲜时气味较重,适口性较差,但霜后气味大减,羊和骆驼更加喜食。因草群盖度较大,故相对产草量较高,每公顷鲜草产量在1000—2000kg之间。

从上表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的分析可知,该草的营养成分比较全面,粗蛋白质含量较高,钙磷比为3.3:3.8:1;灰分含量中等偏高,据有关资料报道,在微量元素分析中,其钾,钠元素含量在同生境植物中最高,而铁,镍元素的含量也很高。该草的营养比为4.3:1,属氮—碳营养型植物。

米蒿生态特征

米蒿属强旱生植物,为高寒荒漠草原的伴生种、亚优势种,个别情况下是建群种。群落比较密集,总盖度可达30—60%,层次不明显,种类组成比较贫乏。

草群的主要植物有珍珠(Salsolapasserina)、枇杷柴(Reaumuriascongori–ca)、合头草(Sympegmaregelii)、早(ArtemisiaxeroPhytica)、尖叶盐爪爪(Kalidiumcus–pidatum)、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等;杂类草有银灰旋花( ConvOlvulusammannii )、阿尔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草霸王(Zygophyl–lummucronatum)、骆驼蓬(Peganumharmala)及一年生杂类草猪毛蒿(Arte–misiascoparia)、雾冰藜(Bassiada–syphylla)、猪毛菜(Salsolarutheni—ca)等。该草多生长在海拔1600——2500m的高寒和地下水埋藏较深的低山丘陵平原上,对土壤基质条件要求较严,一般多发育在具黄土母质的淡灰钙土,暗棕钙土和含有沙砾的贫瘠土壤上。抗寒、抗旱性较强,并具有一定的耐盐力。

参考来源

  1. 米蒿, 植物智,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