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粪扫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粪扫衣

粪扫衣是指以各色碎布拼缀而成的衣服,是僧侣之服。

早期僧侣所穿衣服名为粪扫衣,又作衲衣,百衲衣。 是捡取俗人丢弃或散落在垃圾场及墓地等处的破衣碎衣,经过洗涤,缝制而成的僧衣。

《瑜伽师地论》云:“云何名为持粪扫衣?谓所有衣,他所弃掷,或街、或巷、或市、或廛、或道非道、或杂便秽、或为便秽血脓洟唾之所涂染。 取如是等,不净衣物,除去粗秽,坚执洗浣,缝染受持。 如是名为持粪扫衣。” 《大乘义章》云:“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 外国之人,此等之衣,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 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 《行事钞》下一曰:“粪扫衣,制着意,此乃世人所弃,无复任用,义同粪扫。” 凡受持粪扫衣之比丘,称为粪扫衣比丘。

引证释义 僧侣之服。 以各色碎布拼缀而成。 按佛教规定, 纳衣之制有五种: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大宝积经》卷二:“粪扫衣者,多闻知足上行比丘常服衣也。 此比丘高行制贪,不受施利,舍弃轻妙上好衣服,常拾取人间所弃粪扫中破帛,于河涧中浣濯令净,补纳成衣,名粪扫衣,今亦通名纳衣。” 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盛行之后,僧侣之服多已精致,只是袭用旧名而已。

注释

《四分律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说:“此乃世人所弃,无复任用,义同粪扫。 论曰: 一、体是贱物,离自贪著; 二、不为王贼所贪,常得资身长道。 又少欲省事,须济形苦,故上士著之。” 《十住毗婆沙论》说: “著粪扫衣十种利: 一、不以衣故,与在家者和合。 二、不以衣故,现乞衣相。 三、亦不方便说得衣相。 四、不以衣故,四方非法求索。 五、若不得衣,亦不忧。 六、得亦不喜。 七、贱物易得,无有过患。 八、顺初受四依法。 九、入粗衣数中。 十、不为人所贪夺。” ^ 《四分律》卷三十九 ^ 《十诵律》卷二十七     [1]

参考文献

  1. 粪扫衣,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7-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