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索马里共和国国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索马里共和国国旗

中文名称:索马里国旗

外文名称:

所属国家:索马里共和国

产生:

长宽之比:3∶2

正式形成时间:1954年10月12日

索马里共和国国旗,旗面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浅蓝色旗面,中央有一颗白色五角星。[1]

国旗含义

五角星象征非洲的自由和独立;它的五个角还分别代表原索马里的五个地区;意属索马里(现称南区)、英属索马里(现称北区)、法属索马里(现已获得独立的吉布提)、以及现在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一部分。 和越南的国旗一样,只是颜色换成了蓝色而已。

浅蓝色是联合国旗帜的颜色,因联合国是索马里托管和独立的创议者。根据利班所说,为纪念联合国协助索马里从意大利独立,此国旗的设计与联合国旗帜相似。[2]

国徽

索马里国徽是两只站立的非洲黑斑金豹,前肢扶着一枚盾徽,构成了索马里国徽。盾面采用国旗的色彩与设计。盾徽上部绘有一顶埃塞俄比亚古代王朝国王的王冠,它象征独立和主权非洲豹的形象是勇气与力量的化身。盾徽下端交叉的长矛体现了索马里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不惜动用武力的决心;长矛上的两片棕桐枝叶姿态婆娑,代表国家的农作物

索马里简介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东部的索马里半岛,拥有非洲最长的海岸线,总面积637660平方公里。

公元前17世纪以前,索马里建立了以产香料著称的"邦特"国。1941年,索马里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7月1日,索马里建立共和国。1991年,西亚德政权倒台后,索马里一直处于军阀武装割据的无政府状态。位于西北部的索马里兰与中部邦特兰以及索马里西南国均为实质独立。2002年4月,埃加勒病逝后,原"副总统"达希尔·里亚尔·卡辛于5月1日继任"代总统"。2014年10月12日,中国驻索马里使馆时隔23年后正式复馆。2016年1月7日,与伊朗断绝外交关系。

索马里是各国货轮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必经海路,由于内战连绵不断,社会、教育体系已崩溃多年,当地人自20世纪以来即以海盗为业。该国海盗每年勒索各国商船,金额难以估计,以致联合国对索国海盗基地展开调查打击。

2012年9月10日,哈桑·谢赫·马哈茂德当选索马里总统。[3]

2018年10月12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选举出索马里等18个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新成员。[4]

首都

摩加迪沙(Mogadishu),人口160万(2012年《经济季评》)。热季平均气温26-32℃,凉季平均气温23-28℃。[5]

习俗

社交习俗

索马里人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讲究礼貌,社会交往注重礼仪,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索马里人同外来客人交往时,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握手问候致意,寒暄时问长问短,显得亲切友善。相互熟悉的 朋友见面,多数要相互拥抱,进行一番内容广泛的问候,例如“见到你真是高兴”“近来身体好吗”“生活愉快吗”“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吗”“事业上一定有成果吧”等。问候的语言说起来一串连着一串,加上有时还要问候骆驼怎么样,仿佛没完没了,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当地人遇见身份和地位显赫的贵宾,总是行右腿跪地的大礼。男女见面,多是以微笑表示问候,相互间讲话不多,男女相互握手的现象更是少见。在许多乡村地区,男女老少遇见外来客人,总是在主动打招呼问候之后,围着客人唱歌跳舞,借此表达热烈欢迎的愉快心情。[6]

在社会交往场所,索马里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着装,非常讲究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或者外出访友,还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绝大多数是西装革履,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铮亮。许多索马里人也喜欢穿一身民族服装,男士总是一身宽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艳丽的连衣裙,而且还要佩戴一块花色的头巾。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少雨,有身份、有地位的索马里人喜爱穿后半部露出脚跟部的皮凉鞋,那些普通百姓爱穿塑料泡沫拖鞋,而且是在中国早已过时的那种用两个脚指头夹着鞋帮走路的拖鞋。正是由于当地流行讲究着装是文明礼貌的体现和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外来客人应当注意端庄、整洁、得体的着装。服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以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中国素以“礼仪之邦”饮誉世界,中国人到索马里开辟市场,发展事业,在商务交往活动中更应当注重自己的着装,以得体的着装反映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树立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在同索马里人进行商务交往时,首先需要考虑活动场所、活动内容的需要,在根据自己的身材、气质、年龄、身份等选择服装,并注意考虑与服装相搭配的发型、化妆以及饰物等。总之,自己身着的服装,在参加礼仪活动时,能够表现出和谐的美。

应邀到索马里朋友家中做客,应当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届时主人会高兴热情地在院门外迎候。客人进门,总是给主人家带来欢乐喜庆的气氛。女主人会率全体子女一一向客人行礼表示问候和欢迎,然后一一退出客厅。男主人开始同客人进行热情友好的谈话。索马里人对招待客人用的饮料十分讲究,尽管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主要依靠牛羊肉和奶制品生活的索马里人,在日常生活中骆驼奶简直成了索马里人须臾不可离开的常备饮料,因而,骆驼奶也就成了索马里人传统的待客饮料。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间,茶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招待性饮料,在众多的游牧百姓中茶水招待几乎成了设宴款待的代名词。同绝大多数索马里人爱饮茶的习惯有所不同的是,迪基尔族人和拉汉文族人没有饮茶的习惯,但他们喜爱用酥油煮绿咖啡豆当饮料喝。每当客人临门,迪基尔族人和拉汉文族人便将煮好的酥油咖啡豆端上来,将咖啡豆盛在一只木盘子里,传给每一位客人品尝。客人吃过咖啡豆后,主人再将煮过咖啡豆的热汤递给客人,请每一个人涂擦在胳膊和头发上,然后客人学着主人的样子,将酥油吸进自己的鼻孔里,顿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愉快感。

索马里盛产乳香和没药,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香料之邦”。乳香是乳香树茎皮渗出的树脂凝固而成的一种胶状体,性温和,味苦辛,可用作活血、行气、止痛的药物,治疗胸腹疼痛、跌打损伤以及痈肿等症具有显著疗效,经济价值非常高。没药也是树的茎皮渗出的脂汁凝固而成的胶状体,可以制成消炎镇痛、活血通脉的药物。乳香和没药作为香料年代久远,素享盛名。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喜爱在清真寺里、婚礼庆典仪式上或者招待客人的厅室里燃点香料的习惯。由于天气炎热,人们聚集在一起,腋下分泌的气味,充斥厅室,有时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此,在索马里人的家庭里,经常燃烧少许的乳香,满屋飘香,经久不散。每逢宾客临门,主人招待客人喝过饮料之后,便取出一只精制、小巧、玲珑的铜炉,放入燃烧的木炭,撤上少许香料,室内顿时香气四溢,沁人肺腑,宾主就在这样一种芳香的气氛中进行热情友好的谈话。[7]

饮食习俗

索马里人招待客人的饭菜烹制独到,风味特别,丰富可口。待客的主食有大米饭、玉米饼、椰肉饼、奶制糕点等,副食有牛肉、羊肉、鸡、蛋、海产品、蔬菜等。香蕉是索马里的主要农产品,个头硕大,皮薄肉厚,味道香甜,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享有“世界最甜香蕉”的美称。索马里人招待客人时,餐桌上是少不了香蕉的,有供生吃的香蕉,也有香蕉饭、香蕉饼以及香蕉酒等。索马里人在商业交往活动中,喜爱请客人到饭店、宾馆进餐,用西餐招待,也有许多索马里人同客户的关系亲密后,便将客人请到家中用传统饭菜款待。[8]

钟情骆驼

骆驼能为索马里游牧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用驼奶制成的奶酪是当地的主要食品,驼皮制成的靴子可以防止灼热的沙漠烫伤牧民的双脚,驼毛可以换回所需要的日用品,饥荒年月里可以依靠驼肉、驼奶、驼血度日等。在索马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家里养几峰骆驼,就可以不愁吃不愁穿。”直到今天,在索马里许多地方仍然盛行用骆驼作为财富的象征和支付的手段,例如因民事纠纷造成命案便用骆驼进行抚恤或赔偿;男女筹办婚事,男方家先给女方家送去几峰骆驼作为订婚彩礼,某一个家庭举办婚姻庆典仪式,众人们纷纷赶着骆驼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庆贺等。夕阳西坠,牧民们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赶着骆驼回到宿营地方,敲起欢快的鼓;跳起优美的舞蹈,消除白日奔波的疲劳,轻轻松松地迎接新的一天到来。[9]

禁忌

索马里也是一个禁忌比较多的国家,外来客人需要注意熟悉、了解并给予尊重。在当地,未经允许不得擅自进入清真寺,男性不得伸手同女士们握手,不得当面询问女士的年龄,不得打听他人的工资收入,不得好奇地追问他人是否有情人,不得讲一些有损于索马里国家或者民族的话语,在穆斯林地区不得吃猪肉、马肉、驴肉、骡肉等,不得饮酒等。骆驼在索马里人的生活中或者心目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拥有骆驼的多少作为衡量贫富的标准,人们喜爱骆驼,爱惜骆驼,相互见面除问候人之外还要问候骆驼,交谈中不得口出亵渎骆驼的话语,未经许可不得给骆驼拍照等。索马里人敬重骆驼的习惯是有来历的。[10]

旅游

柏培拉,一译“伯贝拉”。索马里北部港市。临亚丁湾。扼红海南口的天然深水港,地位重要。人口6.5万(1984)。北部广大牧区的商业中心,每年凉季,大批牧民驱赶牲畜来此,贸易颇盛。全国出口活畜大多经此,还输出皮革、阿拉伯树胶。渔港。有水泥厂等企业。公路通哈尔格萨等内地城市。有国际航空站。1985年完成港口扩建工程,新修码头330米。[11]

索马里兰,位于非洲之角索马里的西北部,曾受英国统治。1991年5月,索马里北部属迪尔族的诸部落宣布独立,成立索马里兰共和国,占有原索马里十八个省中的五个。该国大致位于埃塞俄比亚, 吉布提和亚丁湾之间,面积137600平方公里,首都哈尔格萨。 索马里兰拥有被认为是非洲之角最具吸引力的景点--Laas Gaal的石洞壁画。 据信有少量游客前往该国观赏此景点。这个景点位于哈尔格萨附近,于2002年被一支法国考古队发现。当地政府为了保护此遗迹因而限制游客进出数量。其他值得一去的景点包括位于哈尔格萨的自由拱门和城市中心的战争纪念馆。该国自然景观到处可见,位于哈尔格萨郊外的双子山Naasa Hablood被索马里兰人认为是其伟大的自然地标。[12]

同中国关系

中、索马里于1960年12月14日建交。1990年底,索马里内战爆发,中国驻索马里使馆、医疗队和工程技术人员于1991年1月被迫撤离。于2014年10月12日复交。

中国一贯支持并积极推动索马里和平进程,曾于2003-2007年担任联合国安理会索马里问题协调员。在索马里过渡联邦政府成立后,中国政府即予承认,并于2005年12月28日接受过渡联邦政府委派的驻华大使。自1992年起,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每年均向索马里灾民捐赠一定数额的药品和一般物资。2011年8月,为帮助索马里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向索马里提供1600万美元的粮援现汇。

索马里两届过渡政府和新近成立的正式政府均高度重视对华关系,多次重申一个中国立场,愿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发展与中国的合作。

2014年6月3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宣布,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和索马里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中国政府决定恢复驻索马里使馆,并于7月1日向索马里派出复馆小组。

2014年10月12日,中国驻索马里使馆时隔23年后正式复馆。

参考资料

  1. 索马里 The Somali Republic,2345实用查询
  2. 索马里国旗,
  3. 索马里国家概况,外交部,2019年07月
  4. 联合国大会选出18个人权理事会成员,人民网,2018年10月13日
  5. 索马里国家概况,外交部,2019年7月
  6. 索马里的风土人情,中广网 2008-12-25
  7. 索马里的风土人情,中广网 2008-12-25
  8. 索马里的风土人情,中广网 2008-12-25
  9. 索马里的风土人情,中广网 2008-12-25
  10. 索马里的风土人情,中广网 2008-12-25
  11. 柏培拉旅游,新浪旅游
  12. 索马里兰旅游,新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