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紫堇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紫堇科(Fumariaceae)又名荷包牡丹科,16属,约4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于非洲,我国7属,约220种,各地均产。其中紫堇属(Corydalis)种类最多,约有320种,主产亚洲,我国约200种,西南部山区最多,云南约70种,滇西北迪庆州现知46种。大多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高山流沙滩、砾质草甸地带,种类分化明显,是研究科、属内植物系统演化的好材料。

  • 中文学名 紫堇科
  • 别 称 荷包牡丹科
  • 二名法 Fumariaceae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木兰亚纲
  • 目 罂粟目
  • 科 紫堇科
  • 属 紫堇属
  • 分布区域 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非洲

紫堇科简介

紫堇科(学名:Fumariaceae)也叫荷包牡丹科,共有16属约450种,

紫堇科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非洲,中国有7属约218种,分布在全国各地。

又称荷包牡丹科。双子叶植物。有的分类系统将本科归入罂粟科(Papaver-aceae),称为荷包牡丹亚科(Fumarioideae A.Br.)。草本,有时攀援状。有液汁。叶常分裂,基生、互生,稀近对生。总状花序;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萼小,2枚,鳞片状;花瓣4枚,2轮,外轮1或2枚,有距,内轮较小,有时顶部黏合;雄蕊6枚,2轮;花粉2沟,或极常为3沟至散孔;子房1室,侧膜胎座。蒴果不开裂或2瓣裂。染色体常为x=8,稀为6,7。本科16属,450种,主产北温带,少数分布非洲。中国7属,218种,分布全国各地。有些种供药用,如延胡索、紫堇,供观赏的有荷包牡丹〔Dicentra spectabilis(L.)Lem.〕。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和罂粟科一起单独划分一个罂粟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这个目合并到毛茛目中,认为本科可以选择性地和罂粟科合并。

紫堇科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匍匐,有根茎或块茎;茎单生或丛生。叶深裂成1-2回3出复叶或2回3出分裂。花白、蓝、黄或紫色,成总状花序;萼片2,细小,鳞片状;花瓣4,外面2片大小不等,前面1片平展,后面1片基部微膨大或有距,里面2片有瓜,顶部分离或连合;雄蕊6,2体,与外面2花瓣对生,靠后面1片的花丝有蜜腺插入距内;子房1室,花柱线状,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圆形或线形,分裂成2果瓣;种子细小,假种皮有或无。[1]

紫堇科药用价值

紫堇中许多种类是重要的藏药。囊距紫堇(C.benecinta)和三叶紫堇(C.hemidicentra)藏药名叫“莪德瓦”,全草可治发烧、流感。[2]

紫堇科代表植物

囊距紫堇

特征:

多年生灰绿色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肥厚,约长3—6厘米,

紫堇科粗5毫米,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具须根,顶端具少数鳞片和柄残基。茎大部分裸露,具2—4枚披针形或卵圆形鳞片,近基渐狭,潜生土下,上部具叶,不分枝或上部。叶三出,具长柄;小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约长1.5—3厘米,宽1—2.5厘米,具弧形叶脉;叶柄多少宽展,基部鞘状。花序近伞房状,具3—10花。苞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2—3(—4.5)厘米,宽3—7毫米,密集,多少类总苞状排列。花梗扁,长2—4厘米。萼片干膜质,卵圆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边缘锯齿。花淡紫色或紫红色,长1.8—2.5厘米。上花瓣多少弧形弯曲,瓣片宽展,具浅鸡冠状突起;距粗大, 囊状,宽4—7毫米,约与瓣片等长;蜜腺体短,长约3毫米。柱头近圆形,顶端2浅裂,具8乳突。蒴果椭圆形,约长7毫米,宽3毫米,俯垂。花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中甸、德钦;生于海拔4 000—4 5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滩。分布于四川西部(乡城)。

紫堇科生态环境

生于丘陵林缘、低山山坡、沟边或多石处等潮湿的地方。

紫堇科采收

春夏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紫堇科性能

味苦、涩,性凉。有毒。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紫堇科应用

主治疮疡肿毒,咽喉疼痛,顽癣,秃疮,毒蛇咬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