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紫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紫河镇原名两河乡。因北自广利,西北自协和有两条小河流至今场镇北一公里处交汇,故名"两河口",清朝康熙时建场,初名镇子场,后改名为广兴场。清至民国初年,为三台县南路觜火乡驻地。解放后设两河乡,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谐音更名为紫河。

紫河镇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位于三台县最南端,有三台"南大门"之称。2019年底,该镇辖34个行政村,主要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副业,畜禽养殖蓬勃发展,特产沙田柚深受消费者欢迎。

2019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绵阳市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19〕27号):撤销广利乡和协和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紫河镇管辖,紫河镇人民政府驻广兴街260号。[1]

基本概况

紫河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原名两河乡。清朝康熙时建场,名镇子场,后改名广兴场。清至民国初,为觜火乡驻地。紫河镇位于三台县最南端,地处大英、射洪二县结合部。距县城66公里。西与建中乡接壤,北与协和乡、广利乡相连,东部与射洪县的陈古、太乙、涪西镇交界,南部与大英县象山镇相接。镇政府位于北纬30°42′,东经105°12′。

镇境地属丘陵,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紫河镇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878.9毫米左右。紫河镇以农为主,水利设施比较配套。紫河镇还有小水库4座,山平塘99口,石河堰40处,总水面积1367.5亩,总蓄水量148万立方米,自流灌溉达80%。紫河镇水源充足、镇政府连投入资金,兴修水利,配套设施基本完善。集市贸易繁华,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达1.2平方公里。上学就医十分方便。[2]

建制沿革

紫河镇驻地"两河口",因北自广利,西北自协和有两条小河流至今场镇北一公里处交汇,故名。清康熙时建场,初名镇子场,后改名广兴场。

清至民国初年,三台县设4路28乡,紫河属南路觜火乡(驻两河口)管辖。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分上、下乡,设团练办事处。觜火上乡驻两河口,觜火下乡驻石板滩(今大英县象山镇)。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分别设两河口、石板滩为团甲公所。

1935年,以团设立两河口联保。

1940年,民国政府奉行"新县制",改设为两河口乡。

1951年,土改完成,进行民主建政,仍设两河乡。并从两河乡、景福乡(今景福镇)各划出部分村建立协和乡(驻雷家井),从两河乡划出8个村,景福、陈古(今射洪县陈古镇)各划出1个村建立广利乡(驻广利井)。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分别成立两河公社、协和公社、广利公社。

1961年,由两河公社分出4个生产大队建立云龙公社,1968年改为黎明公社(驻张家坝)。

1981年,地名普查,因重名,因两河口解放前曾名觜[zī]火,觜火/紫河谐音,故而取名为紫河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紫河乡、黎明乡、协和乡、广利乡,属向阳区(今景福镇)。

1992年9月,撤区并乡建镇,协和乡、广利乡、两河乡、黎明乡4乡合并建立紫河镇。

2000年1月,协和乡、广利乡划出单设为独立乡。

2019年12月,广利乡、协和乡、紫河镇合并建立紫河镇,镇驻地两河口。

行政区划

2019年底,紫河镇辖镇子桥、龙台寺、杜家沟、天井沟、五福桥、秀才沟、青龙嘴、深垭井、半边街、河坝子、纪家沟、建设村、石庄沟、石桥沟、何家沟、雷家井、红灯桥、莲花嘴、纸匠沟、大胜寨、西岩沟、苏家沟、观顶、来龙山、红花园、仙家井村、龙归寺村、龙角湾村、肖家沟村、冷家沟村、进居寺村、回龙咀村、黄林湾村、三元寨村34个行政村,广兴街、广利、协和3个场镇居委会。[3]

地理位置

紫河镇位于北纬30°43′35″~30°47′13″,东经105°12′18″~105°16′09″,地处三台县最南端,东与射洪县的太乙、涪西镇交界,南与大英县象山镇相接,西与建中镇相连,北与景福镇相连,距三台县城66公里。行政区域面积81平方公里。

全镇15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12306人(2017年),5221户。全镇总面积33.46平方千米,场镇面积0.9平方公里。有土地面积854公顷,其中耕地790公顷,人均占有土地0.62亩。全镇水利设施配套齐全,有全长10公里河流和向黎支干渠贯穿全镇,全镇自流灌溉面积达到85.6%。2000年、2001年,全镇新植树4万株,森林覆盖面积增长0.8%。镇境地属丘陵,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6.9℃,年均降水量878.9毫米左右。镇以农为主,水利设施比较配套。鲁班水库鲁联、向黎、东明、向广等4条支渠41公里、斗渠74公里投谁全镇。还有小水库4座,山平塘99口,石河堰 40处,总水面积1367.5亩,总蓄水量148万立方米,自流灌溉达80%。

2017年,常住人口12306人。

农畜牧业发展

紫河镇内主要以农业为主,紫河镇水稻、油菜优质率达到80%在和平村建有农业示范园区,着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8年来先后涌现出一批果品专业户、花卉专业户、大棚蔬菜专业户、苗圃专业户等。现和平村已发展枇杷和水晶梨面积达600多亩,紫河镇水果面积达1000多亩,蔬菜面积达600多亩。畜禽养殖蓬勃发展,以养猪为主的专业户达280户,养鸡专业户达59户,养鸭专业户28户,养鹅专业户10户,养蜂专业户7户,奶牛专业户2户。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商家到镇内投资农业开发;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近期引进了两个大型奶牛场,流转承包面积230亩。紫河镇耕地面积19007亩,人均0.96亩,镇域总人口19771人,其中农业人口17207人,非农业人口2564人,总户数5505户,其中集镇住户1267户,常住人口6432人。主产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以油菜、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养殖业以养成猪、养成鸡、鸭、兔为主。2004年,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值达10%,粮食总产量13134吨,农业增加值达5.9%万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4522万元,入库税金694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3761元。

房屋建设

紫河镇在吃透农村住房重建有关政策的基础上,紫河镇发动曾担任过村干部的村民逐户上门帮农户算账,提供6种重建方式让群众选择。紫河镇农村住房重建将大量开工。为了及时、低价供应建材,除成都的企业承诺水泥、钢材不涨价外,镇里的3家页岩厂也承诺售价不超过0.33元/匹,且加班加点生产,3个厂月产量总和从震前的700万匹增加到1000万匹,完全能够保障重建需求。紫河镇还在筹建一个砂石场,以成本价供应群众。紫河镇创新了补助金与重建进度挂钩的机制--补助金分3次发放,分别与开工、主体完工、竣工通过验收挂钩,满足条件的才发放。"这样可确保农户把钱用在重建上。"为保证灾后重建房屋质量,紫河镇领导分别联系11个村,对房屋重建进行指导。紫河镇重建办人员和驻村干部,则一家一户监督工程质量,要求新建房屋必须有地圈梁、构造柱、二四墙等。

经济建设

紫河镇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行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粮油生产优质率达80%以上,食用菌面积达1000多亩,水果面积达2500亩,花卉苗木达210亩,生猪年出栏达12万头,家禽年出栏90万只;集镇建设步伐较快,是四川省小城镇试点镇,完成了集镇建设规划修编,集镇常住人口达6432人,街道全部达到了绿化、硬化、亮化,场镇卫生、清洁、摊点规范,个体工商户达410家;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紫河镇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达60多家,成为紫河镇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外出务工人员达3200人;村村通水泥路,建成了和平中心村,水利设施配套,主干渠基本浆砌完备。

2006年紫河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7513万元,同比增长28.3%;实现工业营业收入26508万元,同比增长32.6%;实现工业增加值8678万元,完成任务数的120.5%,同比增长52.7%;入库三台县税金1059万元,完成县下达任务数的120.3%,同比增长85.07%。紫河镇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个,2006年招商企业7个,实际到位资金1730万元,投资近4000万元的川贵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已建成试机运行,实现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紫河镇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主要是得力于围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魅力、活力紫河"的主题,坚持"工业强镇"战略,观念更新快,发展工业经济的信心充足,着力建设软环境,强力招商引资;有一套适合发展工业经济的机制,招商灵活,切合本镇实际,"好中求快,又好又快";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为企业服好务,竭力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加大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目标考核力度和奖惩的幅度,调动干部群众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

枇杷园

紫河镇枇杷园:枇杷园位于紫河镇平村新绵公路旁,占地20余亩,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园内有棋牌室、会议室、餐厅、游泳池,因园内外绿化以枇杷为主而得名。每到枇杷成熟季节,城里人三五成群到此游玩,吃农家菜,尝枇杷,临走时还可摘些鲜枇杷带回家,是城里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沙田柚

紫河镇沙甜柚:位于紫河镇以北的东河,从西至东从中安村、东河村、妙杲村串过,两岸杂草丛生,为了保护河堤,经党委政府引导,动员三个村在东河两岸种植沙甜柚,经过几年精心管理,东河两岸的沙甜柚长得绿绿葱葱,每到三月,柚子开花的季节,走在东河的河堤上,柚子花香味让人陶醉,东河的沙甜柚酸中带甜,深受消费者欢迎,不仅保护了东河河堤,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蔬菜基地

紫河村蔬菜基地:紫河村方河坝,地处大南河岸边,土地较沙,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方河坝的青菜很出名,又甜又粑。2008年来,紫河村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种植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全村种植蔬菜面积达200余亩,成为远近文明的蔬菜基地,蔬菜远销成都市郊县,现村上已建成了1家蔬菜深加工企业。

奶牛合作社

裕民奶牛专业合作社:在市委、市政府发展奶牛产业的好政策鼓励下,紫河镇光明村刘氏三兄弟,利用在外乡开理发连锁店积累的资金优势,积极投资奶牛产业发展,联合成立海山林公司,自主投资400余万元,建成存栏500头规模奶牛场。他们和光明村两委干部创新奶牛产业发展机制,发动周边群众入股成立了三台县第一家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裕民奶牛合作社。合作社采用公司带动、农户参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联营的市场化方式运转。如今入股会员有88个,入股股金62.5万元,2008年存栏奶牛162头,其中泌牛5头,日产鲜奶1.3吨,月收益3万元,力争年底实现存栏奶牛300头以上。[4]

参考文献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