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红哺鸡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红哺鸡竹(学名:PhyllostachysiridescensC.Y.Yao)是禾本科刚竹属笋用竹植物,竿高可达12米,幼竿被白粉,一、二年生的竿逐渐出现黄绿色纵条纹,老竿则无条纹;箨鞘紫红色或淡红褐色,箨片外翻,带状,绿色,边缘红黄色。鞘口䍁毛脱落性,紫色;叶舌紫红色,中等发达;叶片质较薄。花枝呈穗状,佛焰苞片,背部具柔毛,鞘口缝毛短,鳞被卵状披针形,花药柱头羽毛状。笋期4月中、下旬,4-5月开花。

红哺鸡竹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浙江农村普遍栽培。宜生长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

笋味鲜美可口,为优良的笋用竹种;竹材较脆,不宜蔑用,可作晒衣竿及农具柄。

  • 中文名: 红哺鸡竹
  • 学 名:Phyllostachys iridescens C. Y. Yao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倭竹族
  • 亚 族:刚竹亚族
  • 属:刚竹属
  • 组:刚竹组
  • 命名者及年代: C.Y.Yao,1988

产地生境

红哺鸡竹宜生长在背风向阳处,喜空气湿润较大的环境。

红哺鸡竹分布与中国江苏、浙江;浙江农村普遍栽培。

形态特征

竿高6-12米,径粗4-7厘米,幼竿被白粉,一、二年生的竿逐渐出现黄绿色纵条纹,老竿则无条纹;中部节间长17-24厘米,壁厚6-7毫米;竿环与箨环中等发达。箨鞘紫红色或淡红褐色,边缘紫褐色,背部密生紫褐色斑点,微被白粉,无毛;无算耳及鞘口䍁毛;箨舌宽,拱形或较隆起,紫褐色,边缘有紫红色长纤毛;箨片外翻,平直或略皱曲,带状,绿色,边缘红黄色。

末级小枝具3或4叶,无叶耳,鞘口䍁毛脱落性,紫色;叶舌紫红色,中等发达;叶片长8-17厘米,宽1.2-2.1厘米,质较薄。花枝呈穗状,长(-2.5)5-6(-8.5)厘米,基部托以3-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佛焰苞5-7片,背部具柔毛,鞘口缝毛短,1-3根,缩小叶形小,每片佛焰苞腋内具2或3(-4)枚假小穗。

小穗长3-3.5厘米,紫色,披针形,每小穗含小花1-3朵,常仅顶端1朵成熟;小穗轴延伸呈针状,其节间有毛;颖常仅1片或无,披针形;外稃长1.8-2.1厘米,无毛,顶端延伸呈芒状;内稃长1.5-1.8厘米,几无毛或仅顶端有疏生细毛,背部2脊明显或否;鳞被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花药长约1厘米;柱头3,羽毛状。笋期4月中、下旬,花期4-5月。[1]

栽培技术

红哺鸡竹以每年的梅雨季节移栽为宜。应选择1-2年生竹作母竹,适应种植在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水分充足而不积水的沙质壤土上,粘性、酸性过大的土壤不宜栽植,一般种植于平原四旁,适当的缓坡也可以种植,但需开沟整地,做到肥水不流失。

红哺鸡竹种植后一般3年即可成林,新造林当年可套种1年生农作物。成林每年松土浅翻(25厘米左右)2次,每一次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二次在11月中下旬进行,并且给合翻土施有机肥2次,培土5-6厘米,一般每亩每次施畜肥25-30担左右。出笋时给合掘笋施笋潭肥、人粪尿或尿素等速效氮肥,每潭施0.1公斤左右并覆土。

留养母竹一般采用整株留养,但为了防治雪压和风害,可在新竹未放叶时适当折断竹梢。留养母竹需在出笋的中期,前期出土的笋,鞭浅不利管理,同时留养过早也影响竹笋产量。后期留养的母竹,成竹后的竹干细,材薄,易倒,出笋率低。中期留养的母竹出笋力强,不影响当年产量一般亩留竹量在600株左右,竹龄结构1-3年生竹各占30%,4年生竹10%为好。红哺鸡竹笋期一般只有15天左右,但管理得好的有25天至1个月。年产量一般在800公斤左右,高的达1500公斤以上。

哺鸡竹无大小年之分,每年出笋,每年留竹,因而也必须每年伐除部分老龄竹,在通常情况下,红哺鸡竹成竹4年以上的出笋较少,应伐去,并在深翻时清除老鞭,4年以上的竹鞭已衰老,无笋芽,有的已发黑,应全部清除。

病虫防治

竹枝开花是病害的一种,如有发生应及时挖除,并加强竹园管理。虫害王要有竹螟,如发生应进行农药喷雾或农药药液注射。

主要价值

药用

药用部位:竹沥。

功效应用:清热豁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

药理作用:清除自由基作用,红哺鸡竹竹叶醇提物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作用。

园林

笋味鲜美可口,为优良的笋用竹种;竹材较脆.小宜篾用,可作晒衣竿技农具柄。可列植于道路边做绿化防护带,或在草坪中、广场、花坛中丛植观赏,亦可与建筑物、园林小品等组合造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