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一发即逝,不留痕迹。当人类意识到需要把说出的话记下来时,就发明了文字[1]。在世界范围内,曾经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们的汉字外,还有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2]。后来,这些古老文字的命运各不相同,或因某种历史原因而消亡,如玛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变革而遭废弃,如楔形文、圣书字,只汉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良好载体。

名词解释

支气管镜检查是将细长的支气管镜经口或鼻置入患者的下呼吸道,即经过声门进入气管和支气管以及更远端,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的病变,并根据病变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广义上包括经支气管镜病灶活检、支气管粘膜活检、经支气管镜透壁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Biopsy,TBLB)及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TBNA)。大多数肺部及气道疾病,如肿瘤、间质性肺病、肉芽肿性疾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需要通过经支气管镜活检术来确定诊断,这是最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

支气管镜发展史

1897年德国科学家Killian用食管镜从气管内取出异物,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用硬质内镜进入气管支气管进行的硬质支气管镜检查。此后,硬质支气管镜沿用了将近70年,由于硬质支气管镜检查范围有限,且需全身麻醉下操作,其临床应用有限。

随着光导纤维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可弯曲的内镜。1964年日本OLYMPUS公司的池田设计了进入气管各分支的内镜,制成标准的光导纤维支气管镜,1967年正式命名为可弯曲纤维支气管镜(flexible bronchofibroscope),它能直接进入所需检查的病灶部位,采取病变组织和细胞学检查。由于可弯曲纤维支气管镜柔软,患者在仰卧或坐位均可检查,患者无需全麻,镜体细长且可到达气管支气管及其更远端,因而在气道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可弯曲支气管镜应运而生,即电子支气管镜。它是将电荷耦合器(CCD)安装在内镜前端代替原来的内镜头,由电缆代替纤维束传像,而不是通过棱镜或光导纤维传导。1987年2月,世界第一台电子可弯曲支气管镜上市。电子支气管镜操作时医生不再对着目镜进行,而是对着显示屏,其图像更清晰、画面更逼真,操作更加方便。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使用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无论是用纤维支气管镜还是电子支气管镜进行操作,统称为支气管镜检查。

本条目主要介绍可弯曲支气管镜及其常用相关技术的应用。

检查项目及应用适应证

经支气管镜活检

(Transbronchial Biopsy, TBB):广义上包括经支气管镜病灶活检、支气管粘膜活检、经支气管镜透壁肺活检(Transbronchial LungBiopsy,TBLB)及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bronchial NeedleAspiration, TBNA)。大多数肺部及气道疾病,如肿瘤、间质性肺病、肉芽肿性疾病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需要通过经支气管镜活检术来确定诊断,这是最常用的一项检查项目。

1.TBB的适应证

1)气管、支气管腔内的病变:如支气管癌、中心型肺癌并支气管壁浸润、支气管内结核、支气管淀粉样变、结节病等可通过支气管镜检查来发现病变并进行病灶活检。

2)肺部弥漫性病变:支气管镜直视下不可见的弥漫性病变:肺周围型腺癌、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各种炎症性病变等,常通过TBLB来获得病变的组织。

3)肺内局灶性病变:支气管镜直视不可见的周围型肺肿块或结节、局限性肺浸润性病变,如周围型肺癌、转移瘤、孤立结节为表现的肺癌、结核球、炎性病变及真菌结节灶等。这些局限性病变需要借助于超细支气管镜或经X线或超声引导等手段进行病灶活检。

4)支气管腔外病变:一些在气管镜直视下不能窥见或仅表现为外压性表现的支气管腔外病变,如纵隔腔内或肺门区域病变,肿大的淋巴结、团块、结节病灶等,可采用经支气管壁针吸术,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标本。

2.经支气管镜活检的操作方法

1)TBB狭义指单纯针对支气管腔内直视下进行的活检术,如支气管粘膜活检和支气管内病灶活检,主要用于各种支气管腔内和粘膜病变。

2)TBLB主要用于肺部弥漫性病变及周围型肺内局灶性病变。分为无X线引导和经X线引导两种方法。

通常采用无X线引导的TBLB,多用于肺部弥漫性病变,选择病变受累较重一侧的下叶进行,一般选择下叶的9、10段,应避开中叶。操作方法:将活检钳插至所选择的段支气管内,至遇阻力时将活检钳后撤1-50px,此时张开活检钳,嘱患者深吸气,同时活检钳再向前推进1-50px至遇到阻力,再嘱患者深呼气,于深呼气末将活检钳夹闭并缓慢退出。在操作过程中,如患者感到胸痛,应退出活检钳,更换部位另行活检。

X线引导下的TBLB多用于周围型肺内局灶性病变,支气管镜达到病变所在的肺段或亚段后,在X线电视透视下,将活检钳插入所选择的亚段支气管内,穿过支气管壁至病变区。对周围型肺内局灶性病变,X线引导下的TBLB比无X线引导的诊断阳性率高。

3)TBNA:主要是在气道内对腔外某一病灶或淋巴结进行穿刺,透过气道壁后进入纵隔或肺门,通过穿刺针获取纵隔或肺门区贴近气道壁的病变组织。TBNA是一种非直视下的活检方法,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胸部淋巴结的解剖及与其相关的大血管的结构关系,且具备较强的立体想像能力,这样有助于操作者正确地将穿刺针经气管、支气管壁进入深部病灶并避免损伤纵隔内重要脏器。通常采用WANG氏穿刺定位法进行纵隔淋巴结的盲穿。目前超声内镜引导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穿刺后标本获取率优于普通盲法TBNA。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

支气管肺泡灌洗(Bronchoalveolarlavage,BAL)是一项经支气管镜进行的无创操作技术,在疾病诊断中已经被广泛的接受。通过向肺泡内注入足量的灌洗液并充分吸引,得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fluid,BALF),在肺泡水平分析以下重要信息,如免疫细胞、炎症细胞、细胞学和感染微生物病原学资料,辅助进行呼吸道疾病的诊断、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分全肺灌洗和肺段肺泡灌洗。全肺灌洗是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标准治疗方法;肺段肺泡灌洗是常规用于疾病诊断的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