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纪育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纪育沣 编辑 纪育沣,有机化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产物化学,尤其毕生以研究嘧啶化合物著称。用经典方法对一些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属于首次研究。

中文名 纪育沣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82年 职 业 有机化学家 目录 1 基本资料 2 职业生涯 3 个人荣誉 4 个人影响 5 人物评价 6 技术成就 7 代表性论著


基本资料 编辑

姓名:纪育沣 描述: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中国


职业生涯 编辑 1899年12月22日,出生于浙江省鄞县。 1917年—1921年,在沪江大学上学,获学士学位。 1921年—192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化学硕士学位。 1922年—192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任演讲助教。 1923年—192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读书。 1924年—1926年,回国在武昌大学任教授。 1926年—1928年,又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哲学(化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33年,分别在东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授。 1933年—1934年,在上海雷氏德医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1932年—1936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兼秘书。 1936年—1945年,分别在广西大学、上海医学院、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 1945年—1946年,任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46年—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大学工学院化学系教授。 1949年—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 1951年—1958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学系主任,研究员。 1958年—1982年,任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化学学报》、《药学学报》编委。 1982年5月,病故于北京。


个人荣誉 编辑 纪育沣教授为发展我国化学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多年从事嘧啶及其他杂环的天然有机产物研究和生化试剂以及抗癌药物方面的合成研究,曾作出较卓越的成绩,有80余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外杂志上。纪育沣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参加中国化学会,参加学术活动。纪育沣教授在建国初期参加了我国科学规划的制定,并在有机化合物命名工作中也有不少成绩。他是我国老一辈的化学家,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一定的声誉。1982年5月18日2时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个人影响 编辑 纪育沣教授是我国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委员(院士),北京试剂研究所副所长。他生于1899年,192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23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8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解放前曾任武昌大学、东北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广西大学、上海医学院、西南联大等校的教授,从事教学。也曾在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为研究员。


人物评价 编辑 纪育沣教授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后他积极、热情的坚持在科学事业上贡献力量,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及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单位的研究员,并担任了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的副所长之职 [1] 。


技术成就 编辑 纪育沣,1899年12月22日生于浙江鄞县,1922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遂赴美国入芝加哥大学学习,1923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在武昌师范大学化学系任教。1926年再次赴美,在耶鲁大学有机化学家约翰逊(T.B.Johnson)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192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嘧啶化合物结构测定的研究。” 纪育沣回国后,先后在多所学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东北大学(1928-1930)、厦门大学(1930)、浙江大学(1930-1933)、广西大学(1936-1939)、上海医学院及昆明西南联合大学(1939-1943)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34-1936)、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1943-1949)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1949-1951)研究员、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前身,1952-1958)研究员兼合成室主任、北京化学试剂总厂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8-1982)、《化学学报》和《药学学报》编委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纪育沣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嘧啶、噻唑、喹啉等类杂环化合物,中草药化学成分,维生素B1全合成,抗疟药物,抗血吸虫病药物,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以及在动植物产品中的分布等诸多方面。 纪育沣在选择缩合成嘧啶环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用实验证实并讨论了缩合成嘧啶环的方向,研究了乙酰丙酮、苯甲酰丙酮和环状β-环己酮等分别与不同醛及尿素在催化剂作用下的缩合反应。还研究了多种卤代嘧啶的合成及反应性能。通过对卤代嘧啶转化反应的研究,发现了不同类型取代嘧啶的合成方法。他通过对巯基嘧啶的合成及反应性能的研究,提出了不用氨即能从氯代嘧啶合成氨基嘧啶的新方法,也可不用硫代氢由卤代嘧啶制备巯基嘧啶。 纪育沣早年在雷氏德医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广西大学时,曾对中草药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后对紫苏、鸢尾、前胡、柴胡、大齿独活、大花淫羊藿、贝母、钩吻以及烟草等用经典方法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从独活中分离出几种结晶,从淫羊藿中分离出黄酮苷,是我国首次用化学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成果。 纪育沣还研制出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新方法,曾用于120种食用植物和动物制品及中药内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为我国营养及生理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基本数据。 纪育沣是一位爱国科学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上海沦陷,日伪聘请他任职,他坚决拒绝,而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只身到重庆,继续在迁入内地的上海医学院执教,并担任药科主任。他不仅讲授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多门课程,还因陋就简地利用化工厂的废料提炼出化学试剂,用于科研和教学工作。 纪育沣在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工作期间,对该所化学试剂研制规划,特别是对嘧啶、嘌呤等核酸碱基、核糖以及20多种基本氨基酸的研制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建议,对我国化学试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纪育沣为人正直,性格刚强,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事业。他生活十分俭朴,但不惜用重金购买《贝尔斯登有机化学大全》、《化学文献》和《美国化学会会志》等世界著名的科技书刊,极其珍视自己的藏书。凡与他研究工作有关的重要新书均尽量设法收买,故一生藏书颇丰。1983年,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的夫人杨群华遵照他的遗愿,将他一生珍藏的全部科技书刊3000余册分赠给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和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为支援边疆科学事业和发展我国化学试剂做出了最后贡献。 [2]


代表性论著 编辑 1 纪育沣,凌育宸.嘧啶的研究,(a)4-甲基点-乙基-2,6-二甲氧基嘧啶的分子重排作用.化学学报,1954,2纪育沣,陈淑凤,吴元鎏,翁元凯.维生素B1的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 纪育沣,秦锡元,黄龙珍,邵国贤等.抗疟药物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参考资料 1.

同怀网 2.

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