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网纹蝴蝶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网纹蝴蝶鱼Chaetodon reticulatus栖息于水质清澈、珊瑚生长丰富的潟湖和外海珊瑚礁区,幼鱼往往在珊瑚礁深处活动,穿梭于鹿角珊瑚枝桠的保护中,成鱼多活动于浅礁和礁区边缘,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网纹蝴蝶鱼多成对活动,而太平洋地区多发现小群活动。主食SPS珊瑚息肉,极少量啃食丝状藻类。种加词reticulatus词源是拉丁语 “reticulatus”,意为“网状,交联”。

特征

宽阔侧扁,近椭圆形,嘴略微突出嘴部和眼部各有宽的黑条纹覆盖,条纹边缘淡黄色黑纹之后是宽阔的白色带,后部的鳞片中间白边缘黑色,赋予了蝴蝶鱼网状的图案。背鳍白色,后部有淡黄色边缘;胸鳍透明;腹鳍黑色;臀鳍黑色,边缘有黄色细纹,后端靠近尾柄处有亮橙色斑;尾柄黑色,尾鳍中部白色,后部有黄色条纹,条纹前后边缘黑色。配色类似领蝴蝶鱼(红尾珠蝶)Chaetodon collare,但是领蝴蝶鱼的面部图案不如网纹蝴蝶鱼复杂,且白条纹较窄,尾鳍红色,整体外观不如网纹蝴蝶鱼华丽。背鳍硬棘12-13枚,软条26-29枚;胸鳍软条15-18枚;臀鳍硬棘3枚,软条20-22枚;侧线鳞片45-48枚。[1]

介绍

网纹蝴蝶鱼Chaetodon reticulatus栖息于水质清澈、珊瑚生长丰富的潟湖和外海珊瑚礁区,幼鱼往往在珊瑚礁深处活动,穿梭于鹿角珊瑚枝桠的保护中,成鱼多活动于浅礁和礁区边缘,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网纹蝴蝶鱼多成对活动,而太平洋地区多发现小群活动。

蝴蝶鱼科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为了更确切的分类,科学家们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S.D. Blum基于骨骼学的演化分支分析对整个蝴蝶鱼科的分类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而现代的基因测序技术得出的结论与当年Blum的分析基本吻合,这使得蝴蝶鱼科以及蝴蝶鱼属的进一步分类逐渐明确,目前已经提出11个亚属。

总体来说蝴蝶鱼属可以分为五大类,其中以蝴蝶鱼属模式物种四斑蝴蝶鱼Chaetodon capistratus为核心的集合会永远留在蝴蝶鱼属中,而剩下的物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集合,分别是鳞蝴蝶鱼集合Lepidochaetodon, 前齿蝴蝶鱼集合Megaprotodon, 蒙面蝴蝶鱼集合Rabdophorus以及由强壮蝴蝶鱼Chaetodon robustus和它的近亲组成的一个未命名集合,这四个集合很有可能会从蝴蝶鱼属中分离出去成为新的独立的属。

饲养信息

建议水族箱尺寸:不建议饲养

饲养难度:难

珊瑚兼容性:小心

盐度:1.020-1.026

温度:23-27℃

性情:温和

食物:活珊瑚

大体长:18厘米

律宾,中国的南海、香港台湾海域也有分布

生活水深:1-40米

IUCN评级:DD 数据缺失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北到日本南部和博宁群岛,南到大堡礁,新喀多里尼亚和南方群岛包括夏威夷和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