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罗万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万化
出生 1536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明朝官员
知名于 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知名作品 《世泽编》



罗万化(LuoWanHua)(1536-1594),字一甫,号康洲,明代上虞东关罗村人。6岁就乡塾,旁楼勿倾,万化不为所动。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为人耿直,因不屑奉迎权臣张居正,又拒应张居正招揽,任主试时不允张居正为其子请试题,致多年不得升迁。居正卒,才升任国子祭酒、南京礼部侍郎。后父亡丁忧回乡,赈灾救民,丧服满期任南京吏部侍郎,升礼部尚书、国史馆副总裁。由于不满朝政,十上奏章始允告老还乡,行至宝应卒。皇上闻之震悼,辍朝遣官谕祭二坛,赠太子少保,谥文懿崇祀之。

人物生平

隆庆二年廷试,穆宗命

题为《外攘内安之道》。读卷大臣进呈十七份考卷,穆宗阅后都不满意。遂命取散卷读之,得罗万化卷,见其文言:"臣闻帝王之莅天下也,必安攘并举,而后可成天下之至治;必明断并行,而后可收天下之实功。"正合帝意,遂钦点为第一甲第一名,黄凤翔第二,赵志皋第三。后黄凤翔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简;赵志皋亦为礼部尚书,官至首辅,谥文懿。该科一甲三名均为朝廷重臣,死后都赐予谥号,这在明朝并不多见。

罗万化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升侍读,主修《大明会典》。当时,正是张居正为首辅,十分看中罗万化的才学和人品,想招至自己门下,曾托人将此意转告给罗万化,罗万化严辞拒绝。张居正的仆人尤七私下里请罗万化为其作记,罗万化怒道:"吾为天子侍臣,怎能为仆人作记呢?"

罗万化为科考官时,张居正又为其子向罗万化讨教试题,罗万化拂衣而起,说道:"吾晚装两箧,明旦出宣武门,而谓我难去官乎?"因其刚直率真,多次开罪于首辅张居正,所以官职十年不得升迁。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后,罗万化才升为谕德,次年为国子监祭酒。万历十八年(1590)自请外任,授南京吏部右侍郎。万历二十年(1592)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首辅王锡爵将谢事,廷推阁臣,罗万化也在预选之内。有人指点他给司礼太监送些礼,罗万化叹道:"我乃一介贫寒之士,受天子恩遇到今天的地位,于我已是很过了,这是何等的官职还需要用钱来买吗?"结果罗万化落选。又一次推举家宰,因廷臣们对他有成见,因而又没成功。此时的罗万化已身患重病,多次上疏乞归,终得恩准,竟病逝归途中,享年59岁。赠太子太保,谥文懋(一作文懿)。

著有《世泽编》。

人物轶事

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状元策"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但作为当时最"优秀的"人写出的"最好的"策文,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史学、学术、文学和审美价值。

如罗万化的殿试卷,

属于明朝最高级别的试卷,可以反映当时殿试的真实情况,如皇帝如何"策问",进士如何"对策",试卷和内容怎样。这在当时和现在很少有人能对之有具体真切的认识。现在,阅读罗万化的"状元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朝政,这种真切感恐怕是任何介绍材料难以提供的。在罗万化当年的殿试中,皇帝的"策问"开宗明义,凡420字,曰:"君天下者,兴化致理,政固多端。然务本重农,治兵修备,乃其大者",即君主当以重农兴兵为急务。随后连提三个问题,即如何使人民归农务农?如何行屯盐之法?如何抵御异族侵扰?这些问题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现实情况的直接反映,可以与记载当时历史的有关史料相互印证。正因为如此,状元的殿试卷,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把握历史。

罗万化的殿试对策洋洋洒洒,共4100字,对上述三个问题都作了严密、详尽的回答。他针对当时许多人离开土地,"游惰者多,归农者鲜"的现象,提出一家之言:"欲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而已矣。"对于实行屯田之法,他认为应进行"履亩而正界"、"间岁而代耕"的工作,也就是要对天下的土地进行清丈,对服役士卒实行代耕。"履亩而正界"的措施,终于在10年之后的万历六年在全国实行,并有效地抑制了豪强地主的侵并,可见罗万化是有灼见的。对于如何抵御异族侵扰,罗万化提出"重将帅"、"先决战"、"先理财"三条对策。结合当时历史,这几条建议都是比较正确的。从罗万化的"状元策"中可以看出,殿试卷的"策问"和"对策"都是围绕"问题"展开,这些"问题"在当时属于"时务",在今天,它们是应该纳入"学术"范畴的。因此,每篇"状元策"便都可以视为是当时对那些学术问题的研究论文。

家庭成员

祖父:罗道。

父亲:罗拱璧。

母亲:沈氏。

妻:金氏,继娶谢氏。

兄:罗万象。

弟:罗万言、罗万善、罗万益、罗万春、罗万全、罗万寿。

个人作品

内苑闻莺

令启朱明景物华,新声巧啭上林花。

全枝借得晴初试,乔木迁来韵转赊。

静里调簧随玉辇,阴中分绿上窗纱。

圣朝会见和鸾凤,小鸟缗蛮讵足夸。

注释:

①朱明:夏季。指立夏节。此指明朝。明朝皇帝姓朱,故称。②簧:乐器中有弹性的薄片,用以振动发声。③玉辇:古代帝王的乘舆。④缗mi 蛮: 鸟声。《诗》"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