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罗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罗河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距县城南37公里,毗邻枞阳、桐城二县市。总面积118.68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42767亩,辖11个村2个居委会,人口55314人(2017年)。合铜公路、合铜黄高速横穿全镇,与罗庐公路呈“丁”字型相接,构筑了罗河与外界相联的公路网。罗昌河白荡湖入长江,自古就是水路运输的主航道。[1]

中文名称: 罗河镇

外文名称: The town of Luohe

别 名:罗昌河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

下辖地区: 村委会11个、居委会2个

政府驻地: 罗河南街

电话区号: 0551

邮政区码: 231562

地理位置: 庐江县南部边沿

面 积: 118.68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55314人(2017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母子陵、罗昌河、张院水库

火车站: 庐江站

车牌代码: 皖A

人文历史

古镇罗河,名胜古迹颇多。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民国十九年六月四日,爆发了罗家嘴武装暴动,这次武装暴动是在中共桐城县委、七架桥区委领导下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的一次英勇尝试,它在桐庐两县革命斗争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罗家嘴暴动前夕,七架桥地区在民国十七年四月就建立了中共组织。民国十八年春,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深入该地区达3个多月,帮助发展中共党团组织和建立农民协会,建立中共七架桥区委和七架桥区农会,有会员1千多人,为暴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革命培养了一大批仁人志士。中共庐江特区党组织领导成员之一的郑曰仁,在青年时代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于民国十二年任浮山中学教师时,会同黄镇、周新民、朱锦铭等进步教职员工购买进步书刊,积极筹办浮山图书馆,向师生传播进步思想。在距罗河集镇2公里的新生村凤凰山脚下有一座母子陵,与枞阳县钱桥镇隔河相望,占地100多亩,是民俗文化游的好去处。陵园内有大小亭台8座,各类碑石10万块之多。整日香火缭绕,香客不绝。罗河镇境内,还有黄山寨、莲屏庵、青山湖等诸多旅游景点,令人留连忘返。

建制沿革

始建于宋代,为庐江治下老六镇之一。据宋《元丰九域志》载: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罗、阳两姓首辟鱼场,得名罗阳,又名罗场。熙宁三年(1070年),罗场被列为庐江县6镇之一,至今约有1000多年历史。后历经变更,至1992年正式设立建制镇。据宋《元丰九域志》载: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罗、阳两姓首辟鱼场,得名罗阳,又名罗场。熙宁三年(1070年),罗场被列为庐江县6镇之一。元代罗河改道穿街下枞阳白荡湖入江,河街互举,名为罗昌河,简称为罗河。镇因河而名。乡因镇而名,古镇罗河历来是罗河镇政府所在地,是庐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末该镇有141户、365人;民国年间有261户、576人;1985年为1274人,其中非农业户口1212人。古镇罗河,原有复兴街、小峒口街、大峒口街3条主街道。街道宽约3至5米,都是青石条铺成,青石条上被独轮车或板车碾出了深浅不等的槽沟,印证了古镇的年代久远。街道两边都是店铺民居,青砖小瓦风火墙,呈现出江南徽派建筑风格。街道傍河而建,每逢端午节,河道内举行龙舟竞赛,热闹非凡。一桥贯通东西街。康熙二十八年,九华山僧人法尘募修胜因寺,并建有长25米、宽5米之罗阳石桥。桥下有3孔,全是条石拱成,桥面上是一丈多长的麻石条铺就,两旁是石栏杆。平日桥面两旁摆着零星散卖水果、甘蔗、油条、麻花等摊点。每逢春天发水季节,上游湍急的河水都要从桥面上漫过,桥东、桥西的行人只有赤脚趟着水过桥。新中国成立后对大桥进行了多次改造,1985年,罗昌河辟为罗河镇内河,根治了水患。1986年,新建的罗河大桥长40米、宽8米,庐枞公路穿街跨桥通达县内外,水陆交通方便。古镇上过去还建了3座雄伟壮观的宗祠,许家祠堂建在小峒口街,张家祠堂建在复兴街,朱家祠堂建在大峒口街。解放后,张家祠堂成了人民公社、乡政府的办公场所,祠堂成了开会的大礼堂。许家祠堂和朱家祠堂改成了粮站和仓库。当时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一许二张三朱四汪,上到大峒口,下到塘枥岗。”表达了罗河镇许、张、朱、汪4大姓氏人口众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罗河集镇改造步伐较快。街道进行了拓宽,40米宽的水泥路取代了原来的青石板路,高楼商厦鳞次栉比,取代了过去的商店和民居,许多古建筑已被拆除,所剩无几。古镇罗河,历来街市兴盛,经济活跃,明初江南徽州等地移民经商,多从贵池过江经罗河中转。清初,泾县、旌德、太平3县商贾来此开店设铺,店铺大多经营纸张、瓷器。清光绪年间,商家辟农历每旬一、四、七日为集市日,民国年间兴起秉烛夜市和露水早市,成为庐南鱼粮和土纺织交易市场。方圆百里都来此赶集,每逢集日,赶集的人山人海,成千上万。货物车载船装,肩挑手拎,街头巷尾,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新中国成立后,机织布取代土布,土布市场萧条,新兴的工商业崛起。1985年有粮食油料加工厂、织布厂、织带厂、供销社、合作商店12家,个体手工业、商业66家,农贸市场上有竹、木、禽畜、粮油、水产等货物。罗河历来人口多、土地少、劳力资源丰富。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到江南和外地做手艺、做生意,加之徽商的进入,徽商精神的传播,从而培育了罗河一大批新徽商。罗河现有几万人推销“海神”的队伍,活跃于全国各地。还有许多在北京开店和为江、浙、沪推销工商业产品的推销员。市场营销学运用得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自然资源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罗河铁矿、大包庄铁矿因储藏量大、品位高被载入中学地理教科书,闻名遐迩。旅游景观独具特色,其中弱母子陵坐落在新生村,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石碑万余块,别具一格,游人络绎不绝。罗河铁矿位于安徽省庐江县城南35公里处的罗河镇东风村,根据地质勘探鉴定,该矿属一类大型铁矿、硫铁矿与硬石膏共生的矿床,矿床有8个矿体,属井下开采。罗河铁矿已被载入《中国地理》教科书,已探明的铁矿石储量达5亿吨。该矿属于磁铁矿,并有铜、矾等多种伴生矿。根据罗河铁矿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马钢积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可行性开采研究,最终制定了一整套矿体开采原则、开拓系统设立、采矿技术手段、选矿具体步骤等科学方案。经过权威论证和评估,罗河铁矿一期工程矿山采、选规模可确定为年产原矿石300万吨,一期工程服务年限34年,技术经济指标为铁精矿98.3万吨/年,预计一期建设项目总造价11.39亿元。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方面就开始酝酿开发罗河铁矿。21世纪以来,巢湖市市委、市政府及庐江县非常重视罗河铁矿的开发工作,将其列为全市重大招商项目进行推介,并做了大量项目的前期工作,2005年又将罗河铁矿开发项目列为我市“7+4”工程的重大项目之一。依据合同,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采取控股55%的方式与龙桥矿业公司合作开发罗河铁矿。项目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计划投资11.39亿元,年产铁矿石300万吨。罗河铁矿开发后,整个庐南矿区的开发将被推向高潮,对巢湖及庐江县经济的发展都会有巨大的牵动作用。罗河镇境内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和交通资源。罗河镇的矿产资源不仅种类多,而且部分矿藏储量很大,已发现的有磁铁、硫铁、铜、高岭土、明矾、叶蜡石、石膏等,最大的矿床有罗河铁矿床和大包庄硫铁矿床。罗河铁矿床在罗河镇店桥社区和东风村境内,主要是磁铁矿,矿藏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包庄硫铁矿床在罗河镇龙西村境内。2005年,罗河铁矿和大包庄硫铁矿相继由安徽省马钢公司和湖北省黄麦岭集团投资分别投资13亿元和3亿元资金开采。罗河镇的水资源以张院水库为代表。该水库又名青山湖,是庐江县唯一的一座以灌溉为主,防洪养鱼为辅的中型水库,总库容1360万方米,正常蓄水量900万立方米,受益农田2万亩。水库坐落于罗河镇姚山村境内,位于青山之间,山色空蒙,水光潋滟,景色宜人,是旅游休闲和和垂钓的好去处。罗河镇境内的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达,省道合铜公路和合铜黄高速均贯穿全境,合铜高速公路在该镇境内还设有出入口,由此通往著名风景区浮山的浮白路已经竣工。罗河镇做好道口经济大文章,利用交通优势发展加工、修理、餐饮和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

2000年社会工业总产值3225万元,农业总产值4508万元,财政总收入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该镇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渐趋合理,种植业依照“压粮、扩经”的思路实现了快速发展。推广种植的1万亩红籽打瓜、2万亩优质油菜、5千亩高产地膜覆盖花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龙头企业和集体、个体经济协调发展。庐江纸业有限公司、卉森公司等一大批集体、私营企业蓬勃发展,为工业富镇做了积极的贡献。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镇铺筑了60余公里的砂石公路,2公里街区水泥路面,形成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邮电、供电、供水、市场配套设施完备,拥有日产2000吨的自来水厂和罗河大市场。教育通过“两基”达标验收;有线电视、无线调频广播覆盖全镇;文明创建有声有色;综治、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经济环境稳定。

社会事业

古镇罗河的文化底蕴深厚。千年来,一直受到桐城文风的影响,罗河读书人比较多。现今每年中考、高考,都位列全县前茅。郑家骥、郑家驹同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家骥在家乡罗河镇创建罗溪小学,任庐江县教育会会长、县督学、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今泥河小学)校长。家驹曾任罗溪小学、集成女子小学校长及县立初级中学学监、县教育局长,协同创办庐江县立初级中学和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掩护、支持亲友及进步人士从事革命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