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羊脂球》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中篇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

在小说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对比,检验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羊脂球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妓女,10人当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称为高尚的人和有爱国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在马车上,尽管那些贵族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对她表示了轻视和侮辱,可是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慷慨地请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她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谓上等人都是些灵魂丑恶、损人利己的败类。

目录

内容简介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法国鲁昂城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了。一个星期二的清晨,一辆公共马车在滚天大雪中出发,车上10位乘客除了有身份的伯爵、富商以及修女之外。还有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矮矮的身材,满身各部分全是滚圆的,胖得像是肥膘,手指头儿全是丰满之至的,丰满得在每一节小骨和另一节接合的地方都箍出了一个圈,简直像是一串短短儿的香肠似的:皮肤是光润而且绷紧了的,胸脯丰满得在裙袍里突出来,然而她始终被人垂涎又被人追逐,她的鲜润气色教人看了多么顺眼。她的脸蛋儿像一个发红的苹果,一朵将要开花的芍药;脸蛋儿上半段,睁着一双活溜溜的黑眼睛,四周深而密的睫毛向内部映出一圈阴影;下半段,一张妩媚的嘴,窄窄儿的和润泽得使人想去亲吻,内部露出一排闪光而且非常纤细的牙齿。 他们都设法从德军司令部弄来离境证书,准备去尚未陷敌的勒阿弗尔。雪下个不停,路越来越难走,估计马车还要很久才能到达旅店,旅客全都饥肠辘辘,难以支持,然而由于走得匆忙,大家都忘记带食品了,只有缩在车棚深处的羊脂球一个人带了一篮子精美的食品(足够她自己吃三天的)。尽管她知道这些上层人物看不起自己,可她还是慷慨地请大家一起吃。刚才还自命不凡、对羊脂球不屑一顾的乘客再也抵挡不住香味四溢的食物的引诱,不由得争先恐后地大吃起来。不一会。满满的一篮食物全分光了。人们抹了抹油光光的嘴,开始与羊脂球亲热地东拉西扯。   晚上,马车到了一个名叫多德的地方,被德军扣了下来,旅客们只好在旅店里住宿。第二天,德军下令不许这辆车动身。原来,一个德军军官看上了羊脂球,要羊脂球委身于他,遭到羊脂球的坚决拒绝,他恼羞成怒,竟扣下全车人员做人质。旅客们知道了这件事,先是义愤填膺,竭力赞扬羊脂球的爱国精神;继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对羊脂球冷淡起来。其中一位先生还提出要牺牲羊脂球换回大家的自由。第三天,马车仍然不能动身,他们开始憎恨羊脂球了,认为都是这个下贱女人误了他们的旅程。等到了第四天,他们趁羊脂球上教堂之际,集体商量如何劝说羊脂球顺从德军军官的要求。最后,在修女和伯爵的配合下,他们终于用花言巧语达到了目的。   第五天清晨,马车又出发了。在匆忙中,羊脂球什么也没有带就上了车,在车上她惊愕地发现,人人对她冷若冰霜。几位夫人只是轻蔑地看了她一眼,然后背过身,嘴里似乎嘟哝着“下贱”之类的骂人话。到了中午,他们若无其事地各自拿出在旅店里买来的东西,津津有味地吃着,谁也没有朝她看一眼,谁也没请她尝一口。未来得及带食品的羊脂球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这些道貌岸然的家伙,先是把她当作牺牲品送给德军,然后又像扔掉一件肮脏无用的东西一样把她抛弃。她想起自己那一篮子装得满满的食品,他们是那样贪婪地把它吞得精光,眼泪不由得夺眶而出,但她忍住没有哭出声来。她独自坐在角落里,黑暗中传出一声呜咽,那是她没能忍住的一声呜咽。没有一个人望她,没有一个人惦记她。她觉得自己被这些顾爱名誉的混帐东西的轻视淹没了,当初,他们牺牲了她,以后又把她当作一件龌龊的废物似的扔掉。

创作背景

《羊脂球》写于1879年。这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莫泊桑、阿莱克斯、瑟阿尔、厄尼克、于斯曼五位青年作家,在法国自然主义大作家左拉的梅塘别墅聚会,商定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每人各写一篇中短篇小说,结成《梅塘之夜》作品集出版。 《羊脂球》所描写的普法战争是莫泊桑熟悉的,因为他在1870年7月应征入伍,亲身参加了普法战争,十年前法军战败溃退时的狼狈情形历历在目,而战后法国被普鲁士占领时的惨痛经验还使他心有余痛。小说所描写的发生地鲁昂,正是莫泊桑儿时熟悉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对于这里的一切都格外的亲切和熟稔。

人物介绍

羊脂球

羊脂球无疑是莫泊桑肯定的人物形象。羊脂球原名艾丽萨贝特,曾经出于一名普通百姓的义愤,差点杀死了一名普鲁士士兵而无从在本土继续生存下去,于是走上了逃亡之路。在所有的眼里,她是一个“卑贱”的妓女。而对于妓女来说,与客人发生两性关系是其职业要求。 可对于羊脂球来说,作为一个依靠出卖肉身维持生活的女人,却在书中先后多次对“性”,做出了拒绝。在商务旅馆的第一个夜晚对羊脂球来说并不平静。她不仅要拒绝一个以侵略者身份出现在小说里的外国军官,同时还要拒绝本国民主党代表——高尼岱,而拒绝他的理由竟然是那么具有爱国主义的“节操”。羊脂球并不是想拒绝与他发生“钱与肉的交易”,而是拒绝交易的地点。因为羊脂球顾虑“普鲁士人不就在这所房子里吗”。作为妓女,她并不惧怕“交易中”被外人所察觉,而是惧怕被侵略者发现遭到耻笑,遭到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耻笑。毫无疑问,这是羊脂球的另一种“美丽”,这种美丽让高尼岱,不能不在他心里唤醒了“正在丢盔卸甲的自尊心”。与她一路同行的是一群“体面的人”,正是因为这种对比,才更加体现羊脂球的善良,高洁,以及她爱国的胸怀。她即使是身陷风尘,但依旧保持着纯洁、高尚的心灵,忠诚于波拿巴主义,充满希望地追求着她所向往的法兰西共和国。 其实,羊脂球的地位与品质在实质上是统一的。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直接的联系。就如女主人公羊脂球因为所处的混乱的社会环境而沦为了妓女,又因为与这一职业相对应的低下的社会地位而被困于混乱的社会环境之中,而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人文环境。羊脂球善良的品质与其所处的社会与人文环境之间构成的矛盾恰恰有力地突出了羊脂球的高贵,也就是说,她低下的社会地位进一步衬托出了她所具有的品质的高贵;而她的品质能够挣脱由社会地位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枷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具有挑战意义的。因为始终处于屈从地位的妇女是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地位的,这也造就了人们长期就妇女的社会地位对其进行评价而忽略了其作为个体“人”的属性。若从社会地位对羊脂球进行评价,羊脂球的美好的品质是荒谬的;若从“人”的角度来看,羊脂球具有这些品质则就不足为奇了。这种表面的矛盾与实质的统一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讽刺的是男权统治下衍生出的把社会地位作为判断标准的观点,成为了抗衡欧洲资本主义男权社会以及男权文化的一把利剑。 羊脂球虽然从事受人歧视的职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遭受着别人的白眼和轻视,有着无法言语辛酸和悲哀,但在普法战争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她却一致地表现出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斗争中奋不顾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莫泊桑选择将妓女作为主角本来就是对世俗的一种挑战,而将她们作为正面形象来对比上流社会精英,用前者来否定后者,用后者来反衬前者,就更是一种创举,”具有挑战和颠覆正统、社会公认的伦理结构和道德价值观的作用。

鸟先生

鸟先生的诡计多端主要体现在:他早在敌人到来之前,就事先把自己酒窖里面的普通酒卖给了法军后勤部队,而后文写他到哈佛港区就是为了去要这一笔巨额款项,即便是在他被军队扣留下来的几天里,他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和酒店以及旅店的老板做生意。不仅如此,他在马车上万分饥饿的时候,他也照样很有心机地第一个盯着羊脂球的那罐鸡不放,并且第一个大口大嚼羊脂球的食物,可谓贪婪至极。

贝尔

贝尔,他为了保持他所谓的绅士风度,一直强忍着所谓的坦塔罗斯的苦难,在他接受到了羊脂球的邀请之后,仍然还犹豫不决,一直到最后他那高不可攀的领情,这种种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他的虚伪。 [6] 作品鉴赏编辑 播报

作品主题

作者的创作主旨在于,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法国军队的腐败与无能,尤其是强烈地谴责那些逼迫别人做不道德的事,然后又用道德去指责人的资产阶级上层人士的自私与伪善,张扬下层人士极具爱国精神、极富正义感和同情心的美好心灵,表达对被凌辱的底层人们的同情与尊敬。 《羊脂球》的篇幅短小,不到三万字。但在这短短的篇幅里,莫泊桑却把普鲁士侵略者的残暴无耻、法国军队的腐败无能以及法国各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爱国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故事发生在一辆马车里,在这个狭窄有限的空间里,法国社会的政界、商界、教会以及社会底层的代表都集中在了一起。莫泊桑把这些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这些人在逃亡路上的不同表现,对法国人在普法战争中的态度以及民族精神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其好恶之情溢于言表。 《羊脂球》发表后,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让人同情。在读者眼中,羊脂球成为了一只集体性暴力残害下的无辜羔羊。虽然,用暴力迫害羊脂球的集体有很多“合情合法”的理由,但在具有全知全能视角的读者看来,这些理由都是对羊脂球的欺骗。作品打动读者的关键点就在于无辜的人受到伤害,而真正的凶手却逃脱了惩罚,成为胜利者。 替罪羊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集体性暴力迫害的牺牲品。替罪羊在日常生活中多处于弱势地位。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经常写一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如流浪汉、妓女等。这些人在上层社会的“大人物”看来就是制造各种危机、苦难的元凶。而莫泊桑的一些小说正是从深层上体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文化的这一特征。

艺术特色

《羊脂球》这部作品构思的独特性以及结构的精致性,主要表现在作家采取了他在短篇创作上的一贯手法——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无限的意味深长的思想。作家把社会大舞台搬到了一辆狭窄的马车里,在空间上进行了浓缩;整个故事在六天里发生发展、结束,在时间上也进行了浓缩。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从政界到商界到宗教再到社会底层法网人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爱国表演”,一辆马车俨然是一个小社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莫泊桑的构思是奇巧的。在十九世纪后期,尽管现实主义作家们关注现实、批判现实,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真实的描写,但在描写对象上部分作家关注的仍是社会上层阶级或是中产阶级,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资产阶级尤其是贫苦大众作为作品主角的作家并不多。但是,对现实敏感的莫泊桑不仅关注社会底层,而且还把底层中职业最卑贱的妓女作为描写对象并加以赞美。莫泊桑通过这个最不起眼、最遭人耻笑和唾骂的妓女把法国各阶层做了一次辛辣、痛快淋漓的嘲讽和批判。 莫泊桑是一位很注重细节描写的作家,他往往通过一些小细节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比如,在作品中他把故事安排在了天寒地冻的冬天,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在寒冷的严冬里,羊脂球的遭遇显得越发的悲惨、凄凉。其他人的良知就如同车外的冰块—坚硬、冰冷。再如,在劝说羊脂球就范的情节里,卡雷·拉马东夫人内心的想法和羊脂球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她处在羊脂球的地位是断然不会拒绝那个无耻的德国军官的。这就是所谓的有身份、有地位、有修养、有风度的尊贵的夫人。在侵略者面前,这些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起码的个人道德和个人尊严,更谈不上民族气节。与这些人相比,地位卑贱的羊脂球是纯洁的、自尊自爱的,从内心真正地爱着她的国家和民族。

作品影响

《羊脂球》一发表便震惊了法国文坛,它奠定了莫泊桑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严师福楼拜也称之为杰作。从此,莫泊桑“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