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舍」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语言风格
创作题材
行 134: 行 134:
  
 
===== 创作题材 =====
 
===== 创作题材 =====
 
+
<br>
 
*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br>
 
*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br>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於 2018年11月8日 (四) 18:01 的修訂

老舍,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老舍(舒慶春)
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

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

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

【基本信息】

本名: 舒慶春
別名: 老舍、絜青、鴻來、非我
字: 舍予
英文名: Colin C.Shu、 Lau Shaw
國籍: 中國
所處時代: 清末
民族: 滿族正紅旗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3日
出生地點: 北京
逝世日期: 1966年8月24日
逝世地點: 北京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學校
宗教信仰: 基督教
職業: 作家、小說家、劇作家
代表作品: 《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茶館》等

【目錄】

1.人物介紹 2.人物圖片 3.人物關係 4.人物生平 5.個人生活 6.人物軼事 7.個人作品 8.作品年表
9.榮譽獎項 10.人物影響 11.作品風格 12.自我評價 13.社會評價 14.人物紀念

【人物介紹】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信仰基督教,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他一生勤奋耕耘,仅小说就写了89部,360万字,生前出版过12部长篇小说和5部短篇小说集。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人物圖片】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899年老捨生於北京。父親是一名滿族的護軍,陣亡在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的戰爭中。全家靠母親替人洗衣裳做活計維持生活。

1908年老舍九歲,得人資助始入私塾。

1913年,考入京師第三中學(現北京三中),數月後因經濟困難退學,同年考取公費的北京師範學校。

1918年畢業,被派任到方家胡同小學當校長。兩年之後,晉升為京師教育局北郊勸學員,但是由於很難和教育界及地方上的舊勢力共事,很快便主動辭去了這份待遇優厚的職務,重新回到學校教書。

1921年,在《海外新聲》上發表《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這是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老舍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1]

1921年刊載在《海外新聲》上的名為《她的失敗》的白話小小說,署名舍予,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一篇作品,僅有700字。當時老舍的幾位要好的北京師範學校的同學在日本廣島高師留學,辦了一個《海外新聲》雜誌,他們向北京的舒舍予約稿,於是老舍先生最早的作品誕生了。同年2月,還發表了第一首白話新詩《海外新聲》。

1922年,受禮加入基督教,後在天津南開中學教國文,並在北京教育會、北京地方服務團工作。在此期間,他熱衷於社會服務事業,同時還在英文夜校和燕京大學補習英文。[2]

1923年,老舍先生在南開中學教書,在《南開季刊》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1]

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講師。1924年,老舍先生被人推薦到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做講師。

1926年,在《小說月報》上連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第1期署名「舒慶春」,第2期起改「老舍」。此後三年繼續創作,在英國共創作發表了長篇小說三部《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 英國的教書生涯使老舍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

1926年,開始寫作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這部小說運用的完全是北京口語,描寫普通市民的社會生活。發表在上海《小說月報》上,第1期署名「舒慶春」,第2期開始改為「老舍」。從此,老舍的名字便和流暢的白話文,生動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諷刺,風趣的幽默連在一起。


1929年夏,離英回國,在新加坡直流半年,任中學教員。

1930年,回國任齊魯大學教授,邊寫作邊教學。

1930年7月,老舍应聘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教授兼国语研究所文学主任,兼《齐大月刊》编辑。这期间是老舍文学的成熟期,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每月一篇短篇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也有了较大突破,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等作品成为老舍的传世之作。 

1931年,與胡絜青女士結婚,同年發表長篇《小坡的生日》。

1932年,創作《貓城記》,並在《現代》雜誌連載。此後幾年,老舍陸續創作了《離婚》和《月牙兒》等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1934年,任山東大學文學系教授。

1936年,老舍辭去山東大學教授一職專心從事寫作。9月,《駱駝祥子》在《宇宙風》連載,1939年該書由人間書屋正式發行。[1]

1937年,8月返齊魯大學任教。11月隻身奔赴武漢。 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

1938年,老舍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並全面負責總會的領導工作。同年7月,隨文協西遷重慶。

1939年,老舍翻譯完成的英文版《金瓶梅》在倫頓出版,譯名為"The Golden Lotus",此版是為西方比較權威的《金瓶梅》譯本,先後發行四次。[3]

1944年,創作並由良友復興印刷公司出版《四世同堂》第一卷《惶惑》。

1946年,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一年,同年出版《四世同堂》第二卷《偷生》。

老舍 老舍 ​1949年,接文藝界三十餘位友人信後決定回國,10月離美,12月抵達天津。

1950年,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成立,任副理事長。

1951年,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1953年,當選為全國文聯主席,作協副主席。

1957年,《茶館》發表於《收穫》第一期。

1966年,文革中不忍屈辱,自沉於北京太平湖。[1]

【寫作風格】

創作題材


  • 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这是老舍在现代文学史上作出的特殊贡献。
  • 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的題旨
   老舍的作品中往往直接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从不同侧面描写它们的经济、文化、宗教渗透和种族歧视所给予中国人民种种伤害。他表现民族觉醒、表彰民族气节,同时抨击在这些侵略和渗透面前卑躬屈节、为虎作伥的洋奴汉。写于60年代初的话剧《神拳》,再现了北京居民抗击八国联军的壮烈情景。
語言風格
  • 語言俗白精緻,雅俗共賞
   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他的“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应时代和生活,这才是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境界,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然而另一方面,老舍又使用语脱去自然形态的粗糙与随意,炼成金子,使现代的北京口语显出朴素精致如同一具精雕细刻的瓷器。
  • 幽默風趣
   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他认为:“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假荇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幽默便有了很大的重要。”因此,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等也都充满了幽默风趣色彩。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无不闪现着他的幽默才华: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从《老张的哲学》问世起,老舍就开始被人称为“幽默小说家”。
  • 潛台詞的運用
   老舍是潜台词运用的大师,其代表就是《茶馆》。《茶馆》凭借深刻含蓄的潜台词,有力地丰富了语言的内涵。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第一幕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这两个人一个是西太后的宠奴,一个是讲维新的资产者,二人不期而遇表面上客客气气,骨子里却是兵刃森森。《茶馆》中像这样的台词比比皆是。它引而不发,以弦外之音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 成功地運用了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語詞彙
   使作品语言透露着独特的京韵,作品生活气息醇厚,地方风物、民情风俗真实感人。同时用地道的北京话写北京人,本土本色,活泼有趣、质朴自然,生活气息迎面扑来,具有独特的魅力,透出了北京话的神韵,显示北京话活泼的生命力和老舍驾御北京口语的能力。
文學思想

文學思想成分複雜

   现代文学史中无产阶级文学和资产阶级文学的斗争里,他的派别色彩不明显,虽然他对左派的革命领导文学的艺术指导方式及其他艺术和思想上的主张颇有微词。同时老舍也未曾加入苏汶和梁实秋等人的第三派----不认为文学至死都是自由的。他的文学思想的基调是强调文学的自由表达,同时认为文学对社会的作用是不期然而然的和远期的。 但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老舍也曾一度向文学的实用性靠近,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艺术家的他又感到不适,于是又重新呼唤并实践文学的自由表达和艺术性,在此期间其文学思想也出现了反复和震荡。因此而言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

表達自由和形式美好

   在作家不受外力干涉下进行自由表达的基础上,老舍进一步加深了个人的文学思考深度-----形式的美好。老舍多次提出“文学是以美好的文字为心灵的表现。”同时受到英国文学的启发,追求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脱去花艳的衣裳,而露出文字的躶体的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英国文学相通的,同时也是老舍受狄更斯等作家影响后在创作上的重要投影,是老舍文学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表达自由和形式美好是老舍最基本的追求,在这基础上老舍也反对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但并不否认文学的社会性和社会作用,如老舍早、中期的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等,中心旨意都是探索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之路的。老舍是以平民生活为描述对象,以传统伦理道德的哲学观为思想基础,以人道主义的善恶观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振兴国运、强盛民族为尺度,而进行文学描述的,而后期老舍在抗战时期则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抗战的文艺作品。

【人物評價】

胡風:「舍予是經過了生活底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他底『真』不但沒有被這些所湮沒,反而顯得更凸出,更難能而且可愛。所以他底真不是憨直,不是忘形,而是被複雜的枝葉所襯托着的果子。他底客客氣氣,談笑風生裡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話還是笑話的那一種幽默。現在大概大家都懂得那裡面正閃耀着他底對於生活的真意,但他有時卻要為國事,為公共事業,為友情傷心墮淚,這恐怕是很少為人知道的。」

「舍予是非常歡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但同時也是富於藝術家氣質,能夠孤獨的人」。

「舍予是盡了他的責任的,要他賣力的時候他賣力,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他挺身而出,要他委曲求全的時候他委曲求全……特別是為了公共的目的而委屈自己的那一種努力,就我目接過的若干事實說,只有暗暗嘆服包在謙和的言行裡面的他底舍己的胸懷。」

舒乙:「生活中的父親完全是矛盾的。他一天到晚大部分時間不說話,在悶着頭構思寫作。很嚴肅、很封閉。但是只要有人來,一聽見朋友的聲音。他馬上很活躍了,平易近人,熱情周到,很談得來。仔細想來,父親也矛盾。因為他對生活、對寫作極認真勤奮;另一方面,他又特別有情趣,愛生活。」

朱光潛:「據我接觸到的世界文學情報,全世界得到公認的中國新文學家也只有沈從文與老舍。」

樊駿評價幽默之於老舍:「在某種意義上, 失去了幽默,,就沒有了老舍, 更談不上他在文學史上取得那樣的成就與地位。」


【人物影響】

文藝影響
老舍致力於文學的普及和曲藝的改造,是民間曲藝改革的一位先驅者。

在中國現代作家之中,老舍是唯一一個能夠身體力行地將文學與曲藝進行結合,長時間地關注曲藝發展,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親自參與了曲藝,尤其是主要曲種(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家。解放初期,老舍作為知名的作家,積極投身於相聲的社會主義改造,與羅常培、呂叔湘、吳曉鈴等學者會同孫玉奎、劉德智、侯寶林等相聲演員一起組成相聲改進小組,通過撰寫大量作品和理論文章,不僅指導相聲擺脫了解放初期由於其舊有形式和內容所造成的生存危機,而且使相聲乃至曲藝這門藝術形式完成了在新社會、新形勢下的自身定位,奠定了其藝術地位,為之後新相聲的發展定下了基調,並且一直影響到了今天相聲的發展。

老舍的《茶館》、《龍鬚溝》奠定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特的風格,創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龍鬚溝》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劇學派建立的奠基之作,劇本為演出建立了一個現實主義的,形象鮮明的,強調從生活中塑造一個鮮明形象的基礎。這對我國的話劇事業和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成長起到了一個最基礎的關鍵作用,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風格,被北京人藝的導演、演員所繼承並沿用至今。

在創作題材的角度看老舍的文藝影響,從老舍的創作經歷可以看到,從最初的《老張的哲學》、《二馬》和《趙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為題材,到後來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題材的《離婚》、《牛天賜傳》,再到他的代表作《駱駝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這一輩子》和《月牙兒》、《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說,他最有特點和藝術成就的作品都與北京這座城市有關。因此可以說老舍是"京味小說"的源頭,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創作,而老舍筆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觀,甚至成為一種文化史象徵,一說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聯想到老舍的文學世界。老舍的小說有序和完整的構建了一個藝術上的「北平世界」,同時小說中的小吃、建築和語言都是現如今挖掘和開拓北京文化的重要源泉。

同時在批判國民性的道路上,老舍也有自己的開拓,比起魯迅對國民心理機制的發掘,老舍對中國心理和行為的研究及描寫不免失至膚淺,但也有魯迅所不及之處顯示出老舍自己的特點---既有原有的純中國環境中中國人的缺點,也有中國人在外國人面前的心理和行為的病態和適當,後者是老舍獨有的開拓,這種方式在以後批判中也是鮮見的,這種批判因此也構成和補充了一部完整的現代國民性批判史,對後來的批判具有借鑑意義。

政治影響
老舍和郭沫若等人組織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負責領導日常會務,對外代表「文協」,老舍在擔任總務部主任期間團結了全國的抗戰文人,使這一時期成為現代文學史上文藝界團結得最好的時期之一。

文學獎項
為紀念老舍先生以及鼓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北京市文聯和老舍文藝基金會於1999年創立了老舍文學獎,該獎項主要獎勵北京籍作者的創作和在京出版和發表的優秀作品,每兩至三年評選一次。

【人物紀念】

老舍紀念館 老舍故居共有4處,分別位於北京、重慶、山東和倫敦。

北京故居 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圖冊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該故居是老舍解放後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國歸國後,自己花錢購買的一個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創作了《茶館》等 20餘部劇作。

該故居1984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老舍夫人回國捐獻了部分老舍的字畫、古董,同年有償捐獻了老舍故居予國家,第二年在國務院的批准下在故居的原址正式建成老舍紀念館。

重慶故居 位於重慶天生新村63號,1943年剛動完盲腸手術的老舍與一家人開始在此定居,老舍在此完成了《火葬》、《惶惑》和《饑荒》等長篇小說。八年抗戰老舍幾乎全是在重慶的這所房子裡。2012年,該故居正式更名為「四世同堂紀念館」,面向社會開放。

山東故居 老舍紀念館 老舍紀念館圖冊 位於青島市市南區黃縣路12號,2010年改建為「駱駝祥子博物館」,1936-1937年間,老舍在此居住,並在此完成了他「寫作生涯的第一炮」------《駱駝祥子》。

倫敦故居 位於英國倫敦市聖詹姆斯花園31號,老舍在英國擔任講師的1925—1928三年間在此居住,老舍在這裡完成了長篇《老張的哲學》和《趙子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