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是一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1]、中国字、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语文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2]

名词解释

羞耻,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心理。在人们认同于某种道德的前提下,一旦发现自身的言行背离了道德的规范,就会自觉地产生愧疚、自责的心理,这即是所谓的“耻”。儒家将这种道德心理的建立,视为人伦教化的重要目标。儒家不只要求人们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还要求人们对于道德行为有着发自于内的认同,通过羞耻之心实现自我的道德约束。“耻”后来也用作对不道德言行的一种评价,即“可耻”。

引例1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 (子贡请教:“如何做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言行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四方诸侯,不辱没君主赋予的使命,就可以称为士了。”)

引例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孔子说:“用政令加以引导,用刑罚加以规范,民众能免于罪过,但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加以引导,用礼义加以规范,民众有羞耻之心,且能够自觉合于规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