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舰称

图片来自news.ltn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运输舰San Antonio-class amphibious transport dock),未来主要的任务是支援美国陆战队,利用直升机、登陆艇、两栖突击车所发起的立体突击行动,可执行两栖突击特种作战远征作战任务,或作为辅助航空单位载台等。为了因应美国海军、陆战队21世纪新的海洋战略及两栖作战的需求,实施由海上机动、舰对目标机动作战,进而研发的新一代两栖作战舰艇[1]

简介

  • 是美国海军新一代的两栖船坞登陆舰,预计建造26艘,满足未来美国海军快速应付区域冲突、将两栖陆战队运送上岸的任务。
  • 第一批次共有13艘,用于取代奥斯汀级船坞登陆舰及新港级战车登陆舰。
  • 第二批次共有13艘,用于取代惠德比岛级船坞登陆舰哈珀斯渡口级船坞登陆舰,整船能力在多个方面均有降低,不过仍比上代船坞登陆舰的性能及排水量高。
  • 相比第一批次,改动包括:取消一体化复合桅杆,改为传统桅杆——负责为“圣安东尼奥”级“朱姆沃尔特”级的制造隐身桅杆的密西西比州古尔夫波特综合设施已于2014年永久关闭;改用AN/SPY-6(V2)雷达;改用较为小型的机库,搭载能力减少,只能搭载2架MV-22鱼鹰,且医疗量能只有圣安东尼奥级的一半。

匿踪设计登陆舰艇

  • 诺格集团旗下Avondale造船厂及因格斯公司(Huntington Ingalls)建造的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全长208.48公尺,满载排水量25,586吨,舰上配备四部Colt-Pielstick公司2.5 STC型涡轮增压柴油主机,搭配双轴、可变螺距伡叶,总出力41600马力,最大航行速率40.74公里/时以上。舰上编制官兵363名,另可搭载699名陆战队员(最后两艘减为650名)。
  • 除了匿踪外形的舰体,圣安东尼奥级在设计上最特殊之处是取消传统的桅杆设计,改采用先进封闭式感测器桅杆(AEM/S),外观为大型八面柱体结构,内部装有侦测、通讯系统,结构体的复合材料混合频率选择外层(FSS),具备保护功能,还可让搜索雷达、战术导航仪、通讯系统等的讯号发射穿透出去,既不会破坏军舰的匿踪性能,也能有效降低桅杆、天线的维修成本。
  • 不过,基于降低建造成本等考量,圣安东尼奥级的最后两艘已改回安装传统桅杆,舰体设计也略有修改,包括缩小人员、装备的搭载空间。
  • 圣安东尼奥级的侦测系统,包括SPS-48E型3D对空搜索雷达、SPQ-9B型平面监视追踪雷达、SPS-64(V)9型导航雷达、商规SPS-73型平面搜索雷达,搭配舰上的光纤网路,并装有SLQ-32A(V)2型电子支援系统、SLQ-25A型拖曳式诱饵系统、Mk53型干扰火箭发射器。
  • 在自卫武装部分,主要是装在舰首中央及舰体后段左舷各一座Mk46型机炮武器系统(GWS,配备30公厘链炮),舰首左舷、舰体后段右舷各一座Mk31型公羊(RAM)飞弹21联装发射器座,以及十挺12.7公厘机枪,舰上并预留未来加装进化海麻雀舰对空飞弹(ESSM)垂直发射器的空间。
  • 飞行甲板、航空支援设施空间都加大的圣安东尼奥级,除了舰体内车辆甲板能装载的登陆部队车辆之外,舰尾的泛水坞舱(Well Deck)内,最多可装载两艘气垫登陆艇(LCAC),一艘用登陆艇(LCU),或14辆AAV7型两栖突击车,并搭配舰尾上、下开启的两片大型闸门,便于登陆艇、两栖突击车的施放/回收作业。
  • 至于上层结构后段的机库内,可停放美国陆战队的一架CH-53E型超级种马式直升机,一架MV-22型鹗式(Osprey)倾斜旋翼机,或三架AH-1Z型攻击直升机;舰尾飞行甲板则最多可起降两架CH-53E型直升机,两架MV-22型直升机,或六架AH-1Z直升机UH-1Y型直升机

美国海军两栖作战骨干

  • 美国海军已采购13艘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首艘圣安东尼奥号(LPD 17)于2000年6月开工,2003年7月12日下水,2005年7月交舰,2006年1月14日成军;第二艘纽奥良号(New Orleans, LPD 18)于2004年下水,2007年3月10日成军;梅萨维德号(Mesa Verde, LPD 19)于2004年下水,2007年12月15日成军;绿湾号(Green Bay, LPD 20)于2006年下水,2009年1月24日成军。
  • 纽约号(New York, LPD 21)舰体的部分建造材料,来自“911事件”中倒塌的纽约世贸中心的24吨废钢材,于2007年12月19日下水,2009年11月7日成军;圣地牙哥号(LPD 22)于2010年下水,2012年5月19日成军;安克拉治号(Anchorage,LPD 23)于2011年下水,2013年5月4日成军;阿灵顿号(Arlington,LPD 24)于2010年下水,2013年2月8日成军;萨莫塞特号(Somerset,LPD 25)于2012年下水,2014年3月1日成军;莫沙号(John Murtha,LPD 26)于2014年下水,2016年10月8日成军。
  • 最新服役的波特兰号(Portland, LPD 27)舰于2016年2月下水,2017年12月14日成军。目前还有2020年3月28日刚下水的劳德岱堡号(Fort Lauderdale, LPD 28)舰,以及建造中的小麦克库尔号(Richard McCool Jr., LPD 29)舰

提升海、陆军联战能力

  • 我国海军现役的大型两栖舰艇绝大多数都服役多年,即便未来不会针对中国大陆实施两栖作战,但针对金、马、澎及南海离岛的防卫、驰援等,仍旧需要积极全面汰换。在代号“鸿运计画”下,海军新采购的玉山号船坞运输舰,的确符合未来两栖作战、人道救援等的任务需求,但后续仍需增加建造数量。
  • 此外,由圣安东尼奥级的设计可以看出,该级舰除了传统的登陆装载能量外,还强调两栖作战中搭配的航空兵力。既然玉山号模仿圣安东尼奥级的设计,且现代登陆作战的趋势也朝向立体化发展,未来海军想要发挥玉山号的真正战力,便应大幅强化舰载航空兵力的联合作战能量。
  • 不过,由于海军本身仅拥有少数的S-70C(M)反潜直升机,而陆军航特部则配属大型的CH-47SD型与新服役的UH-60M型直升机,因此国防部应该要认真考虑规划陆航直升机飞行员的舰上起降训练,同时进一步提升从两栖舰艇上起飞执行各类任务的海、陆军联合作战能量。
  • 目前已成军的圣安东尼奥级中,以圣地牙哥(San Diego)为母港的为纽奥良号绿湾号圣地牙哥号安克拉治号萨莫塞特号莫沙号波特兰号。以诺福克(Norfolk)为母港的则有圣安东尼奥号梅萨维德号纽约号阿灵顿号
  • 由圣安东尼奥级进一步衍生研发的LX(R)下一代船坞登陆舰计画,美国海军于2018年决定改称为圣安东尼奥级FlightⅡ级,第一艘舷号为LPD 30,也预计建造13艘;而原本的13艘则称为圣安东尼奥级FlightⅠ级。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将取代美军的奥斯丁级(Austin)船坞运输舰、安克拉治级(Anchorage)/怀德贝岛级(Whidbey Island)船坞登陆舰(LSD)、新港级(Newport)战车登陆舰(LST),以及查尔斯顿级(Charleston)两栖运输舰,不但能大幅度降低两栖作战部队的人力需求、舰艇寿期成本,并将成为未来美国海军两栖作战的主力之一。

外部连结

相关视频

挑战新闻军事精华版--美韩双龙演习,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运输舰“纽奥良号”揭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