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图片来自澳门指南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Colégio Diocesano de São José, 2 e 3 Escola),为澳门圣若瑟教区中学学校网路成员,非牟利私立学校,于1931年创立,由天主教澳门教区持牌。

历史

创办

圣若瑟教区中学创办于1931年9月,圣若瑟修院马安瑟神父为使华人子弟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华文化,特倡议创办学校。奉圣若瑟主保圣人,初定名为圣若瑟中葡学校,设校址在风顺堂街1号,其成立与澳门圣若瑟修院关系密切,首任校长由该院院长白安民神父兼任。开办之初,当时只办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初中二年级四班,并附设英文专修科,学生约二百人。1932年,该校更名为圣若瑟中学,第一届有小学毕业生四人,由颜严若神父担任首任校长。

圣若瑟中学第二校成立于1942年,位于三巴仔街4号,设初小和高小,高小只收女生。由于当时经济衰退,次年第二校已停办。至1946年重开,校舍迁至三巴仔横街10号,专办小学,并奉侨务委员会核准重新立案。


教育理念

圣若瑟教区中学的教育理念,是以学子的"人"为本,因而"服务他人"便成为本校的办学宗旨,务期以圣若瑟为典范培养学生成材,使他们能以实事求是之精神和作风去完善自己,以尊重和接受别人的行事,去服务他人,在与人相处时表现出自信和自尊,对自己不卑,对他人不亢;办学宗旨是以"己立立人,实事求是"为校训,发扬互助互爱、实事求是的精神,培植澳门教区公教子弟,传播基督的信仰,谋求增进澳门居民的福利。

南湾校舍时期

1951年,始办师范课程,名为“简易师范科”,修业期为一年。次年,改为“幼稚师范科”,修业期增至两年,并于1953年迁入南湾街113号,即现在的公教中心上课;女子部则于1954年迁入圣若瑟中学第三校上课。

1957年,学校在南湾街50号开始兴建圣若瑟中学第二、三校的新校舍,1959年落成启用,分设男、女中学部。自1962年开始,圣若瑟中学执行新的教育行政政策,由圣方济各会的修女主持女子部校务。1964年,在体育馆后地段扩建校舍,英文部迁入上课。1965年度创办一制特别师范科。至1967年,聘慈幼会神父主持男子部校务。1972年,圣方济各会退出,男女子部均由慈幼会神父掌理。

圣中合并期

1974年7月,罗玉成神父出任圣若瑟中学校长,并宣布直属主教府,先后由邓思恩神父及罗启瑞神父任副校长。在1979年,高秉常主教训令圣若瑟中学与将望德中学真原小学合并,成为由五间学校组成的学校网络,由主教府成立的“圣若瑟教区中学督导委员会”督导校政。1979年7月,该校合并为圣若瑟教区中学,高秉常主教任命罗玉成为校长,何发全及罗启瑞为副校长。

天神巷校舍时期

1991年庆祝建校60周年(钻禧),天神巷新校舍落成,由林家骏主教祝圣,原南湾街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迁入上课,校长为高天予神父。

配合校本部重建计划

由2007学年开始,为了配合青洲校本部校园重建,所有小学部的学生迁往第一校继续上课;而除高一外,所有校本部的学生迁入,初中上午上课,高中则下午上课。

校训

圣若瑟教区中学校训是"己立立人(Labor et Virtus)",是回应圣若瑟修院"往训万民(Ite et Docete)"的呼唤。因此天主教澳门教区义无旁贷地委派教区神父直接地领导圣中。教区还会选派受修院教育的神父和修院杰出的导师协助教学。圣若瑟教区中学就是在主保圣人圣若瑟的精神感召下无私、忘己地为澳门的教育服务。

校训除了己立立人外,在学生手册以及校刊上所登载的校训通常是这样的:"己立立人、实事求是、互助互爱"。实事求是是希望学生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不要走歪路。互助互爱则是充份地表示出圣若瑟教区中学学生以及校友要发挥互相帮助的良好友爱精神。


简史

萌发期(创校)

圣若瑟教区中学创办于1931年。圣若瑟修院马安瑟神父为使华人子弟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华文化,特倡议修院设立中学。奉圣若瑟为主保圣人,拨出在风顺堂街1至3号院产作为校舍,定名为圣若瑟中葡学校;其成立与圣若瑟修院关系密切,首任校长由修院院长白安民神父兼任,马安瑟神父及颜俨若神父任正副监学(即校监)。翌年易名为澳门私立圣若瑟初级中学并附设国小;四月成立童子军团。

1932年圣若瑟中葡学校更名为圣若瑟中学。同年,由蒙神父创办的真原国小落成,位于台山李宝桩街17号。

1933年凭澳门教区望德堂的严绍渔神父的努力,创办澳门望德学校,并在同一年易名为澳门望德女子中学。

1936年圣若瑟学校校友会成立及组织公进青年会。

催化期

1938学年组成校董会。1939年起,奉广东省教育厅"中字第七二七号令"核准立案,及至1940年开办高中、改隶侨务委员会管辖。1942年增设圣若瑟中学第二校,位于三巴仔街4号,开设高小,尊收女生。1943年受经济厅长罗保博士捐助学校经费,辟罗保博士室以作纪念。

休止期

澳门当时经济衰退,第二校于次年停办,至1946年重开,校舍迁至三巴仔横街10号,专办国小,兼收小一至小四女生;并奉侨务委员会核准重新立案;迁第二校于龙嵩街66号,除办国小外,增设国中女子部。

1948学年,罗若望主教为学校购置南湾街101~103号为第一校新校舍;高、国中及高小男生迁入上课。

复苏期

1950年,澳葡政府批出南湾未列号地段为露天运动场,罗保博士资助运动场的建筑费。除建筑费外,另捐赠播音设备及有声电影机一套。同年,第二校修筑球场。

1951年,始办师范课程,名为简易师范科,于次年改为幼稚师范科,修业期两年;另招收国中毕业女生入读幼师一。1953年辟南湾街113号(即现在公教中心)为第三校,师简科迁入上课;翌年开办女子夜高中,招收高一新生,并迁入第三校上课;第二、三校开办幼稚园。同年第四校成立,校址位于现时南湾圣保禄书局。第四校于翌年迁往龙嵩街79至81号。

1955学年,第三校夜高中停止招生;1956学年第一届女子夜高中毕业,随即停办夜高中。

校舍变革期

师范及女中部在1957学年迁入妈阁街5号临时校舍上课。南湾街50号校舍及体育馆于1957年开始兴建,于1959年落成启用,分设男、女中学部及小五、小六,编为第一校;南湾街101~103号校舍改编为第二校,作为师范及女中校舍;龙嵩街66号校舍改编为第三校,是为国小教育校舍;原南湾街113号校舍交还主教府。

1961年,主教府暂拨南湾街27号为第四校,高国小迁入上课,次年度增设英文部。自1962年开始,圣若瑟中学执行《澳门私立圣若瑟中学组织大纲》的新教育行政政策而调整校部:南湾街50号校舍为男中部;大堂街19号则委托圣方济各会修会管理校务;望德中学校务由耶稣宝血女修会主理。1964年,体育馆后地段(南湾街27号)扩建校舍,英文部迁入上课。

1963学年,中学部试行"五年一贯制",并公布《澳门私立圣若瑟中学班社组织章程》。翌年,圣若瑟、晓明、圣罗撒女子中学、粤华、望德、中德、粤海、德明八间学校在体育馆举行民族舞蹈晚会。

1965年度创办一年制特别师范科。1966学年,由于澳门学生的家长大多不认同"五年制中学",于是恢复招收"三三制"学生,而原校在读学生大多获准越级一年。

调整期

1967年因香港考试局因保护主义不欢迎澳门学生报名参加联考,大部份高中毕业生只好放弃升读大学的念头,影响中、小、幼学生无心向学以及博彩业一枝独秀而引起的风波,除女中部安稳渡过外,学校受到严重冲击,英文部被迫停办,男中部、国小部收缩班额,因此迁国小部于男中部上课;教师纷纷转往他校工作。另外,幼稚园由女中部管理,迁入主教府上课。男中部委托慈幼会神父主持男子部校务。

1972年,圣方济各会退出托管,男女子部均由慈幼会神父掌理。1974年2月,慈幼会退出管理,移交所有校部于天主教澳门教区。

合并期

1974年7月,罗玉成神父出任圣若瑟中学校长,并宣布直属主教府,合并男女校部,高中文理科分组上课。先后由邓思恩神父及罗启瑞神父任副校长。校舍也第二次重新改编:第一校(南湾街50号)开设特殊师范、幼稚园师范、中学各级;第二校(大堂街19号)设高小;第三校(主教府)设初小及幼稚园。1976年历届校友重组"澳门澳中校友会"。同年颁布"己立立人"为校训;开设文商科五年制中学四年级,以衔接初三学生就读。

1978学年的师范迁入第三校上课、开设文商科六年级。

1979年6月,高秉常主教训令圣若瑟中学与将望德中学、若真原国小合并。这一学校网路由五间学校组成,由主教府成立"圣若瑟教区中学督导委员会"督导校政。1979年7月,合并为圣若瑟教区中学,并设校本部,成为全澳唯一学校网路。

合并后在校舍上作第三次改编及整理:第一校(望德堂前地)设师范、高中理组、中四、中五文商组、国小及幼稚园;第二校(南湾街50号)设国中;第三校(大堂街19号)设小三互小六;第四校(主教府)设小一、小二及幼稚园,合称"第三、四校";第五校(台山李宝桩街17号)设国小、幼稚园;夜间部(同第一校校址)增办夜间部师范,设二年制特别师范科。

翌年2月第四校待拆重建,第三校国小迁至南湾第二校是课,自此合称为第二、三校;幼稚园迁入大堂街19号上课,定为第四校;第五校增设幼儿班。

校本部时代

1980年,天主教澳门教区把青洲河边马路拨归圣若瑟教区中学并新建校舍,在教育司注册立案为第六校。翌年2月16日校本部迁入第六校办公,自此圣中学生、校友称第六校为校本部至今。

1981年3月19日,庆祝建校50周年金禧,在大堂、花地玛堂举行大型弥撒。3月21日,青洲新校舍(校本部)举行揭幕祝圣仪式由澳门护督江树培上校剪彩、高秉常揭幕扬及祝圣,出席观礼的有澳门华人领袖何贤、著名大律师宋玉生等200多人,极一时之盛。3月30日,天神巷主教府花园动土准备兴建新校舍。

随著校本部的落成,圣若瑟教区中学进行第四次改编:第一校(望德堂前地)设国小及幼稚园;第二、三校(南湾街50号)设国中及国小;第四校(大堂街19号)为幼稚园;第五校(台山李宝桩街17号)设国小、幼稚园;校本部:设师范、高中理组、中四、中五、中六文商组。

1982学年迁初三至校本部上课,第二校只设初一、初二,中六文商组改制为高三文商组。翌年,学报《学而集》创刊出版。1983学年校本部复办英文部。1986学年,高秉常主教谕令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五校行政独立,委任何发全神父为校长。1987年迁夜间部至第二校上课。1988年,夜间部师范改为二年制。因龙的行动事件,林家骏主教谕令从1989年1月12日起不准录取无证学生入学。

辉煌时代

1989年5月1日起行政部门大改组,合并为"圣若瑟教区中学行政中心"。翌年的夜间部增设葡萄牙文、电脑、国语、英文等课程;修订多个规章,包括《校务规章》、《教务规章》、《体育规章》等。1990年度夜间部增设中四、中五文商科课程;成立"圣若瑟教区中学教师联谊会"。

1991年年初,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发出该校建校钻禧周年贺词;另一方面,位于天神巷43号新校舍落成,3月19日由林家骏主教祝圣启用,原南湾街第二、三校迁入上课。同年9月将英文部迁入归第五校管理。1992年把圣若瑟教区中学教师联谊会易名为"圣若瑟教区中学教职员联谊会";位于校本部的钻禧台及立德楼落成,在5月24日的圣母进教之佑瞻礼当日举行启用感恩弥撒。1993年2月,圣中管乐团成立;5月,《圣中新报》创刊出版。1993学年把第二校国中部迁入校本部上课;天神巷43号新校舍命名为第二、三校,设国小。1995年3月11日,圣中师范校友协进会成立,是为圣中的第二个校友会。翌年成立圣中史地学会、圣中救伤队。

另外,由于龙的行动以及1988年产下"龙仔"、"龙女"的效应下,令到学校在1990年代扩班达历史的高峰,单以1996学年的国小部小一为例合共有12班(即第一校及第二、三校分有甲、乙、丙、丁、戊、己六班。)

1999年校本部新教学大楼落成启用;11月4日举行第25届校运会,由候任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主礼;12月20日,澳门主权移交,圣若瑟教区中学全体中学师生参加在澳门运动场举行的"澳门同胞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型文艺表演"。2005年10月29日,圣若瑟教区中学初三至高三师生参与第四届澳门东亚运动会开幕典礼的表演。2006年3月19日,即圣若瑟教区中学建校75周年,教宗本笃十六世、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向圣若瑟教区中学发出贺词。

校本部重建

据澳门葡文报章《句号报》在2005年年中报导,由葡萄牙天主教大学和澳门教区合辧的澳门高等校际学院将迁往青洲。新校园的占地面积约二万九千平方米,建筑费用达三亿五千万元。大学有意重新打造澳门作为东方宗教培训基地的角色,以及成为学术培训及文化活动的中心。另外,也将会与圣若瑟教区中学校本部共用此新校区,该中学的学生将来可直接升读该大学。

罗玉成校长在2006学年的开学礼上宣布,天主教澳门教区黎鸿升主教已将青洲校本部扩建之图则呈交土地运输工务局,意味著圣中之发展已开始。为配合发展,国小部校舍将有所调整,其中第一及第四校幼稚园共用大堂街第四校校舍,第一校及第二、三校国小部共用天神巷第二、三校校舍,而各校部名称不变。

2007学年开始,青洲校本部校园清拆,在2007年9月10日起,对于行政总部以及在校本部上课的学生迁往第二、三校上课,国中由早上8时开始至中午12时20分,而高一、高二则由下午1时至傍晚6时10分,高三则迁往第四校上课。而国小部及幼稚园的学生迁往第一校继续上课。9月15日下午3时至6时,校本部的师生、校友一同举行对校部的告别仪式,翌日正式重建计画。

晋新里程碑

随著2007年9月15日的告别仪式,校园随即被清拆,预料需要2个学年的时间进行清拆以及重建的工作。校方预期可以于2009学年落成启用,同年澳门高等校际学院正式迁入青洲与圣中共用新校舍,并成为全港澳(以至全亚洲)唯一一所具备幼稚园到大学各阶段完备的一条龙学习阶级的学校。

第二、三校历任校长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开始担任日期 最后担任日期 备注
3 吕子庄神父 1941年 1943年 圣若瑟教区中学为任期序
4 李仲渔神父 1943年 1945年
5 刘一心神父 1945年 1946年
6 何心源神父 1946年 1966年
7 戴维理主教 D. Paulo José Tavares 1966年 1972年 唯一一名主教担任校长一职
8 鲁炳义神父 Fr. Luigi RUBINI, SDB 1972年 1974年 天主教澳门教区慈幼会的神父担任
担任校长前出任慈幼中学校长,担任后出任粤华中学校长
也是唯一一个非教区神父担任
9 罗玉成神父 1974年 1988年 促成合并的校长
1979年起改称为圣若瑟教区中学校长
10 高天予神父 Fr. José KAO 1989年 2000年 因年纪的问题而向天主教澳门教区请辞
11 袁伟明神父 2000年 2004年6月28日 校史以来最年轻的校长
12 罗玉成神父 2004年6月29日 2017年 第二次担任校长
13 李仁杰先生 2017年起

校歌

圣若瑟教区中学校歌

著名校友

相关条目

参考

  • 《圣中新报》
  • 《都哉圣若瑟》— 圣若瑟教区中学创校六十周年纪念特刊(非卖品)
  • 圣若瑟教区中学建校六十五周年特刊(非卖品)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