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胆道出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胆道出血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起源说[2]。我们现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管与伴行血管间形成异常通道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称胆道出血。胆道大出血指源于胆道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多有休克表现,其发生率仅次于消化道溃疡、门脉高压症和急性胃黏膜糜烂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亦称血胆症。胆道出血是胆道疾病和胆道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病因

系肝胆疾病、创伤、手术或全身性因素而致的胆道出血。国外所见的胆道出血多继发于肝外伤,而在国内以胆道感染所引起的胆道出血最为常见。胆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外伤、手术损伤、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肝组织穿刺活检、经皮肤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肝内炎性病变、胆道炎性病变、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肝胆及胰腺肿瘤等。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和出血量多少而异。出血量少者,仅表现为黑便及大便潜血阳性。胆道大量出血则多有休克表现。胆道大量出血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①胃肠道出血(呕血、便血);②胆绞痛;③黄疸。

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以下两种:

1.外伤性胆道出血

患者多有明显的上腹部外伤史,但有时亦可能因出血距外伤的时间较长,或腹部伤的程度不严重,因而忽略了外伤史。一般在伤后1~2周时,突然发生上腹部剧烈绞痛,其性质与胆绞痛相似:随后呕吐鲜血、便血,伴随有脉搏快、血压下降、贫血等内出血的症状;经过输血、输液等抗休克处理后,出血多能暂时停止,但经过数天或1~2周后,相同的症状又突然复发。患者可因反复发作的多次大出血而致重度贫血及全身衰竭死亡。

2.感染性胆道出血

感染性胆道出血多发生在有严重的胆道感染或胆道蛔虫症的基础上,患者突然发生上腹部绞痛,随之发生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出血虽然经过处理后可以暂时停止,但经数天至两周的时间,出血又复发,由于感染及出血,患者的情况迅速严重恶化,不少患者可并发多发性胆源性肝脓肿。

检查

1.病史:胆道出血前常有肝、胆手术,肝穿刺,肝外伤病史,或者有胆石病、胆道蛔虫、肝胆或胰腺肿瘤病史。

2.腹痛:上腹或右上腹绞痛或胀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

3.呕血及黑便:常在上腹绞痛后出现呕血、黑便或仅有黑便。

4.黄疸:多数患者可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及不同程度的低热,合并感染时则出现寒战、高热。

5.体检:右上腹不同程度的压痛或肌紧张,肝及胆囊肿大。

6.化验:血总胆红素及胆红素升高。

7.B超检查:可发现肝内、外胆管扩张,发现胆囊及肝胆管结石,肝、胰的占位性病变。

8.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可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肝动脉的瘤样病变、肝动脉胆管瘘、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的异常病变。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阳性结果为胆道出血提供治疗依据。

9.纤维内镜检查:内镜下发现血液自壶腹开口处流出,则确诊为胆道出血。同时了解并排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出血病变。

10.CT及肝核素扫描:均显示占位性病变。

11.胃肠钡餐X线检查:可除外由食管下段曲张静脉破裂及溃疡病引起的出血。

12.肝脏超声检查:可发现肝内有占位性病变及液性暗区。

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外伤史,可提供诊断依据:

1.发热、寒战、黄疸,上腹绞痛后出现呕血、黑便或T管引流出鲜血,出血呈周期性。

2.失血性休克等一系列表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