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智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智锋
出生 1965 年 2 月
山东莱州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于 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创建人,中国著名电视节目策划人。
知名作品 《中国电视论纲》
《电视传播艺术学》
《现代传播》


胡智锋 先生,1965 年 2 月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胡智锋先生 1988 年起历任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讲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系主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目前兼任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入选“新中国 60 年影响广播电视进程的 60 位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

人物经历简介

胡智锋,1965年生于山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0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2年)、"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2009)、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学士1981-1985年,现代戏剧硕士1985-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博士1999-2002年);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4.12-2015.12)。

1988年开始任教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系副主任、系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学报《现代传播》主编、学报总编、文科科研处处长、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2年晋升为讲师,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4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影视美学、影视文化、传媒艺术、电视传播艺术、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多次获得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始创者之一,电视美学的重要奠基者,电视传播艺术学、传媒艺术学创始人。

曾担任"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国家级奖项的评委。参与了数百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是国内著名电视节目策划人。曾赴亚、非、欧、美、澳多个国家及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胡智锋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首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胡智锋教授现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的评委 。曾赴美国、俄罗斯、法国、芬兰、英国、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

胡智锋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88年到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任教,历任讲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电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系副主任,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兼《现代传播》主编、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2]

参加学术团体与社会兼职: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理事,全国广播电视学刊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高校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记协新闻期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胡智锋教授到2013年止,仍然是新闻传播学科、影视艺术领域唯一的一位在职的国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胡智锋教授1988年到我校任教,已经近20年。20年中,他致力于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的教学与培养,为广电系统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1989年,面对当时学校课程设置过于狭窄、内容单一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胡教授大胆地把戏剧、电影、电视几个艺术门类打通,开设了影视剧文化课程。当时国内还没有类似的研究和课程,胡教授出于一种文化敏感性,做了有益的尝试。前无经验可借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方面,胡智锋教授克服了种种困难,创新性地提出三个教学观点。

获奖简历

--"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共中央组织部,2014年

--《影视艺术导论》,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2014年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2008、2012年

--《电视节目策划学》(教材),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研究》,第七届中广协会优秀论文奖特别奖,2012年

--《电视受众审美研究》,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年),第七届中广协会著作奖一等奖(2012年)

--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

--《打造影视航母,建设文化之都》研究报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2年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问题之观察与思考》论文,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论文评选特别奖,2012年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人民政府,2010年

--《北京现代广播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研究报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人社部等,2009年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2009年

--《电视传播艺术学》专著,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

--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全国社科学报学会,2006年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2005年

--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财政局等,2004年

--《转型期中国影视文化建设的四个浪潮》论文,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论著一等奖、首届广电部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9年

--《论电视纪录美学》论文,广播电影电视部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

--首届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高等教育局,1992年

案例教学

一是案例教学,生动地教给学生实用信息;第二是"求同存异",胡教授系统研究了电影学、电视学和戏剧学的理论框架,抽出它们三者的共同点,总结、演绎,并对它们的差异进行分析;第三是开放式教学,胡教授拟定一些开放型课题,由学生作互动性练习。胡教授说:"'影视剧文化'有生动的案例、共同的理论框架、差异性的理论阐释、互动的教学方式,课程比较丰富和鲜活。"

人生评价

在本科教学中,胡教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创新,在硕士和博士培养过程中,胡教授也总结出自己一套新鲜做法和典型经验。他首先要求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位一体。即在"做学问"过程中,悟到"做人和做事"的道理,在"做人和做事"过程中"做学问"。在谈到教学方法时,胡教授说:"一是'讨论式教学',我设定一个选题,围绕这个选题,学生们互相批判和质疑,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提升。二是'课题式教学',我让所有的博士生和硕士生都完整参与课题工作,通过资料准备、大纲设计、访谈以及论文写作一系列过程,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团队式教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通常是个体化的,但是当今我们需要大规模项目,所以我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我想,这就是胡教授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的原因吧。.

一个切入点,五种新观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电视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成为主流媒体。当时北京广播学院因为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很多老师作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专心教学科研,不涉足业界,有的进入业界工作,放弃了学术研究。作为专业教师,胡教授为了获得一线的体验,同时兼顾理论研究,选择了一条"中间路线"。胡教授说:"我发现自己的长处在给媒体一个判断,给他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得到跨越式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科研获得了一线鲜活的素材。要兼顾理论和实践,我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电视节目策划。我从一线的做法中提炼理论,又把理论研究成果付诸实践,来推进实践。"

为了使自己的研究更全面,各种类型的节目,胡教授都亲自参与策划。新闻类的,专题类的,电视剧类的,纪录片类的,综艺类的,甚至青少节目,胡教授都涉及过。这些工作当时大多是无偿的,而且还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一部分经费。为了保持研究的"前沿状态",胡教授不计个人得失,终于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如《论电视纪录美学》荣获第四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著一等奖、首届广播电影电视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影视文化三论》荣获第七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论文一等奖(2001年),《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战略与对策》获第八届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3年);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6年)等。

条分缕析

胡教授善于把理论条分缕析,如他早年提出过"中国电视的一二三四五理论",即"一个目标--本土化,两个维度--效率和品格,三个系统--本土节目、引进节目和对外节目,四个层面--节目、栏目、频道、媒体,五种新观念--电视纪实、栏目化、谈话、直播、游戏娱乐"。"一二三四五理论"把电视发展的新阶段框架得非常清楚,这些极具学术创新意义的观点,被业界和学界广泛认同,并产生了很大影响。胡教授说:"它的突出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互动。这些观点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比如入世后中国影视的变局、转型期中国影视生态变动等等。这些暴露出的问题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回答。我找的是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胡教授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用这些理论作指导,参与了近百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他参与主创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获得中宣部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大奖及"中国彩虹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担任《再说长江》策划,播出后产生巨大影响,还有cctv-10(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总体策划、《东方时空》《艺术人生》节目的策划等等。.

十年磨一剑

胡智锋教授深情地说:"《现代传播》是我倾尽心血的一本学术期刊,在这里主持工作的十年,她从一本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报,成长为国家级名刊,她经历了多次定位,我见证了这整个过程。"

提到这本刊物成功的原因,胡主编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给了她快速发展的机会:新闻传播学成为一级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成为二级学科,在我们学校,新闻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又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是她成长的土壤。中国的广播电视学和新闻传播学在探索'本土化'过程中,需要一个平台呈现这些成果,恰好《现代传播》扮演了搭建平台的角色。学校的发展也极大促进了这份刊物的发展。权威学术杂志是一个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对《现代传播》有很高期待,《现代传播》也为学校贡献了一个品牌。"

自身努力

虽然有这么多外因的促进,但《现代传播》的发展和以胡智锋教授为代表的编辑们的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回忆起当初的《现代传播》,胡教授百感交集:"开始时,《现代传播》仅仅是一个内部刊物。她的定位、内容、发行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刚接手时,'家徒四壁',办公室仅有一部内线电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像样的设备,更重要的是,没有资源。这些导致了我们这本杂志在学术界没有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咬紧牙关,我提出'有为才有位',只有靠自己的作为争取地位。"就这样,胡教授首先把这本刊物定位为 "沟通学界和业界的桥梁"。

个人成就

在众多业界杂志中,《现代传播》以鲜明的"学院派"立足;在纯粹的学报和老牌的学术杂志中,《现代传播》又打"广播电视传播的实践"牌。有了这样的定位,胡教授又吸引了一批名家大家的关注、投稿,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效益,寻找到了准确的读者市场。为了保证这份刊物的学术品质,胡教授拒绝了一些人"降价、加速出刊频率"等建议,拒绝了一些企业的高额赞助,胡教授坚定自己的选择。就这样,《现代传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国家信息与知识传播核心期刊"、"中国社科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等多种称号。并获得了北京高教学会社科学报一等奖、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奖励。2006年,《现代传播》光荣成为第二届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在全国1200多个高校文科学报中,只有19家入选,《现代传播》成为其中唯一一本新闻传播与广播电视类的学术期刊。一个个奖项背后,凝结着胡教授太多的奔波和操劳。

腾讯视频

胡智锋:学生们不再谈理想了(新周刊创刊20周年系列报道)
胡智锋教授
创意大幕后专访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学者胡智锋

主要学朮论文

  • 赵忠祥在中国电视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当代电视 2010-12-01
  • 时代呼唤主流作品 胡智锋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11-15
  • 十七届五中全会后的若干报道热点 胡智锋; 张毓强 【期刊】中国记者 2010-11-01
  • 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张同道; 胡智锋; 赵蓉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10-15
  • 公共文化服务的必然之路 胡智锋 【报纸】中国文化报 2010-08-12
  • 电视栏目策划的理念与路径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10-07-05
  • 《中华医药》:电视品牌建设的独特路径 胡智锋 中国电视 2010-06-15
  • 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三大问题 胡智锋; 李继东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6-15
  • "三善"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胡智锋; 张毓强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03-20
  • 广告主抢夺紧俏资源的战略分析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广告人 2010-03-15
  • 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起点--2010《现代传播》年度对话 朱虹; 胡智锋; 曾祥敏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2-15
  • 《现代传播》的30年 胡智锋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2-15
  • 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胡智锋; 李继东 【期刊】东岳论丛 2010-01-25
  • 《飞越海西》的意义、探索与启示 胡智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12-20
  • 新中国60年电影艺术发展之路与经验启示 胡智锋 【期刊】电影艺术 2009-11-05
  • 《北平战与和》的突破与意义 胡智锋 【期刊】电视研究 2009-11-05
  • 《中国记忆》三思 胡智锋 【期刊】电视研究 2009-09-05
  • 变革、困境与开拓--由《零距离》升级改版看中国民生新闻的新突破 胡智锋; 李刚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6-20
  • 《繁花--打工妹三十年实录》四题 胡智锋 【期刊】电视研究 2009-06-05
  • 《今日说法》十年发展的意义与启示 胡智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3-20
  • 新形势下中国电视媒体的责任与使命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15
  • 深刻总结本土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胡智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02-15
  • 见证历史的生动影像 胡智锋; 张国涛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12-20
  • 《中华医药》电视品牌建设的独特路径 胡智锋 【期刊】电视研究 2008-11-05
  •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视听界 2008-09-25
  • 电视低俗化三题 胡智锋 【期刊】中国电视 2008-09-15
  • 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8-15
  • 速率·空间·品牌--天津卫视内容生产的发展轨迹与前瞻 胡智锋 【期刊】广告人 2008-07-15
  • 为尊严而战--对汶川大地震电视特别直播报道的探析与思考 胡智锋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6-15
  • 略论电视节目品质的"三性"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视听界 2008-01-25
  • 中国电视传媒人的角色转型--观察电视传媒与社会关系的另一种视角 胡智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7-11-15
  • 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 胡智锋; 孔令顺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10-20
  • 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 胡智锋; 孔令顺 【期刊】传媒 2007-10-15
  • 私人情感电视呈现的新探索--以江苏卫视《人间》为例 胡智锋; 张国涛 【期刊】当代电视 2007-09-01
  • 中国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处理的三个关系 胡智锋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8-15
  •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格局中的电视栏目剧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电视研究 2007-08-05
  • 创新重大主题报道 推进电视新闻改革 胡智锋; 张国涛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07-20
  • 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胡智锋教授 胡智锋; 杨乘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6-15
  • 电视节目编排的理念与策略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中国编辑 2007-01-10
  • 2006:对中国电视的宏观描述 胡智锋 【期刊】广告大观(媒介版) 2007-01-10
  • 电视选秀的第三条道路 胡智锋; 张国涛 【期刊】视听界 2006-12-25
  • 话说春晚"仪式秀"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当代电视 2006-12-01
  • 浅议频道竞争中的特色栏目建设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新闻战线 2006-11-10
  • 电视媒体:节目编排成为"主角" 胡智锋 【期刊】广告大观(媒介版) 2006-11-10
  • 东方卫视的娱乐创新之道--以2006年SMG三档娱乐栏目为例 胡智锋; 张国涛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10-20
  • 电视节目编排三论 胡智锋; 周建新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10-01
  • 人文纪录片的"热"和"冷" 胡智锋 【期刊】广告大观(媒介版) 2006-09-10
  •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途径--写在央视《新闻调查》十周年之际 胡智锋 【期刊】广告大观(媒介版) 2006-07-10
  • "故事"热浪的背后 胡智锋 【期刊】广告大观(媒介版) 2006-05-10
  • 基于需要而发展的中国电影 胡智锋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
  • 《传奇故事》的成功之道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2-20
  • 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胡智锋 【期刊】今传媒 2006-02-15
  • 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1-20
  • 省级卫视定位的问题与对策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电视研究 2006-01-05
  • 2005:广播电视发展关键词 胡智锋; 孔令顺 【期刊】中国记者 2006-01-01
  • SNG(卫星新闻传播)及其对中国电视发展的影响 胡智锋 【期刊】今传媒 2005-12-20
  • 中国影视文化建设三思 胡智锋 【期刊】现代传播 2005-12-15
  • 从播出平台到打造产业链--解读东方卫视的"影视支撑" 胡智锋; 张国涛 【期刊】新闻记者 2005-12-05
  • 《记者档案》:三岁之际的思考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当代电视 2005-12-01
  • "时"--当前电视内容生产的传媒本质 胡智锋 【期刊】声屏世界 2005-11-30
  • 视听无界 胡智锋 【期刊】视听界 2005-11-25
  • 找准位·定好位·做到位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11-25
  • 时代性与时尚化--点评专题片《红色家书》(DVD) 胡智锋 【期刊】北京党史 2005-11-05
  • 必视性才是重要的 胡智锋 【期刊】记者摇篮 2005-10-05
  • 三"品"《新闻调查》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中国电视 2005-09-15
  • 宣传艺术·全球意识·审美品格--解析央视国际频道综艺节目《中华情》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中国电视 2005-08-15
  • 《寻找金花》的成功策略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当代电视 2005-08-01
  • 五种视角看中国电视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5-07-10
  • 以何为本 以何称王--从央视经济频道改版谈电视频道的生存与发展 胡智锋; 顾亚奇 【期刊】电视研究 2005-06-05
  • "产品"时代电视综艺新探索 胡智锋 【期刊】现代传播 2005-04-15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