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胡毅生

One讨论 | 贡献2019年2月13日 (三) 20:45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胡毅生(1883-1957),出生于1883年,广东番禺人。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兴中会。1905年7月30日参加讨论组建中国同盟会的预备会议,为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1907年参加钦廉起义、镇南关起义,1908年与朱执信一起在广东进行发动会党的工作。1911年广东独立后任广东军政府军务处长、海军司长。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协助朱执信在广东声讨袁世凯。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护法,任广东士敏土厂总办。1921年任大本营参军。1924年后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1925年8月因涉嫌参与刺杀廖仲恺而逃亡。1957年在台北病逝。

目录

人物生平

胡毅生早年就读于广雅书院西学堂,发蒙西方民主思想。后入两广大学堂,因与同学梁孝肃倡言革命,被开除学籍。1903年春,毅生东渡留学,适逢留日学生拒俄风潮高涨,投身义勇队,组织军国民会。是年8月,孙中山由河内东渡横滨,胡毅生从此立志反满革命,协助孙中山筹办东京青山军事训练班,兼任教员。孙中山特赠联语一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7月,胡毅生协助孙中山筹建同盟会,任粤省同盟会主盟人。其堂兄胡汉民,以及朱执信、古应芬等参与同盟会筹备事宜,皆为毅生介绍。1907年,胡毅生负责联络陆军,驰赴钦廉、镇南关起义。失败后,又与赵声、倪映典等人合力策动广州新军起义,专任“农村会党联络工作”。

1911年前后,为谋划广州起义,胡毅生游说海内外,筹措军费粮饷,购选枪支弹药。共和建成,胡毅生历任粤省军政府枢密院枢密员、军务处长和海军司司长。二次革命失败,胡毅生流亡扶桑,力助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追随反袁,屡获重用。1922年,广州“六一六”兵变期间,胡毅生始终随侍孙中山左右,寸步不离。

人生转折,争议人物

胡毅生他在国民党早期具有重要地位,后来反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牵涉刺杀廖仲恺案成为他人生的分水岭。”

1923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加快了改组国民党的步伐,次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国民党右派势力对此极为不满,胡毅生也是其中之一。他于是年8月参加广州民选市长竞选,因舞弊案发未达目的,逐步沦为失意政客,与朱卓文沆瀣一气,靠包揽捐务、沙田等供平日挥霍,并对国共联合战线进行中伤、污蔑。

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杀,胡毅生被怀疑是主谋者之一。当时,在审理廖仲恺一案的过程中,作为国民党右派领袖的胡汉民,因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共产党,反对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活动,被认为嫌疑最大。而且,廖仲恺被暗杀,主犯就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胡汉民因此被拘禁于黄埔长洲要塞司令部,不久被释放,受国民党中央委派,到苏联去度假式出国考察。[1]在追查事件真相时,胡毅生逃离广州,被国民政府下令通缉,后来躲到了香港。1926年,政治上失意令胡毅生看破红尘,皈依佛教流派之一的密宗,以摆脱心灰意冷与烦闷不安的心境。抗战时期,胡毅生赴重庆出任过国民政府委员、国民政府国史馆筹备委员等闲职。抗战胜利后,他回到广东,先后当选国民大会代表、国民政府顾问、总统府顾问,1957年11月患脑溢血在台北病逝。[2]

历史书写是选择性的记忆,因缘于“廖仲恺案”的影响,胡毅生就是那个被革命史叙述“选掉”的人物,渐为后人所淡忘。

视频

大揭秘 蒋介石权力之路(五)廖仲恺遇刺案调查真相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