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海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海岩
胡海岩
出生 1956年10月
国籍 中国
籍贯 上海
民族
母校 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
职业 力学专家、“985”高校校长
研究领域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胡海岩[1] 力学家。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56年10月生于上海,籍贯福建闽侯。1982年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1984年在该校获硕士,1988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博士[2]。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兼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Acta Mechanica Sinica副主编。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研究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稳定性与分岔分析、控制器设计等问题,揭示了反馈时滞、弹性约束、迟滞阻尼等因素引起的非线性动力学规律,提出了若干新控制策略针对斜碰撞振动,揭示了新的碰撞振动及分岔机理,提出了碰撞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方法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多种飞行器研制中的振动控制问题。

教育背景

  1. 1982年,获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理学学士。
  2. 1985年,获山东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工学硕士。
  3. 1988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留校任讲师。

工作经历

  • 1990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副教授;
  • 1992年-1994年,德国Stuttgart大学力学研究所洪堡基金研究员;
  • 199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96年-1997年,美国Duke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系客座教授;
  • 1997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
  • 1998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
  • 2001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 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
  •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研究生院院长。
  • 2010年10月19日,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13年1月,继续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 2007年8月,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
  • 2017年9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自2017年7月24日党组会决定之日起计算。
  • 2017年12月,不再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研究方向[3]

长期从事与航空、航天科技相关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在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结构碰撞振动理论及应用、结构颤振主动控制、纳尺度结构波动分析、多体系统动力学等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兼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IUTAM)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ASM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Nonlinear Dynamics》等5种SCI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工程技术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力学学科评审组组长,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近年来主要研究多柔体系统动力学、热环境下的结构动力学等。
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02篇,论著被他人引用超过4200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培养的20名博士中3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

主要奖项

时间 奖项
1991??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2年 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6年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6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7年 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9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1年 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
2004年 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4年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 首届徐芝伦力学奖一等奖
2006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5]

学术兼职

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盟(IUTAM)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


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江苏航空航天学会理事长,

科学出版社《非线性动力学丛书》主编,

《Acta Mechanica Sinica》等3种期刊的副主编,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5种国际期刊编委,

振动工程学报》副主编,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副主编,

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

国防科学技术奖航空评审委员会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咨询专家委委员,

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等。

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4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视频

胡海岩《我的大学》


教育理念

胡海岩校长认为,21世纪初的精英教育有其新的内涵,特别重视在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基础上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这种精英教育强调教育的多元化,需强化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两个要素。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宽厚的学术基础,二是强烈的创新意识。

胡海岩校长认为,人文教育不可或缺。他曾经表示: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需要注重高雅科学品位。当然,这包括很多方面,而重视美学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人有很好的美学

修养,势必对于艺术、哲学有比较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会引导他从哲学的高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待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或者技术研究。

胡海岩校长认为,大学要先从强校抓起,不但要有自己的“大楼”、“大师”,还要有“大气”。这种以人为载体的“大气”是培育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发展的关键,这种“大气”能够彰显特色,去除趋同,营造新时代精英教育的氛围。利用“大气”营造精英教育的氛围,需要抓好学科建设、培养体系、管理体制等等方面的工作,但是师资队伍建设是第一位的。一是要加强团队建设,倡导在工科学术团队中由部分优秀教师和学生从事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探索;二是鼓励理科教授与工科学术团队结合,着力从工程项目中提炼和解决科学问题;三是提供专项资金,鼓励师生凭兴趣自由探索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学术生涯

大学生活

1977年底,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一直未放松学习的胡海岩,于1978年顺利地考进了山东工业大学数学与工程力学专业,4年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该校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程德林教授指导下研究机械振动,1984年底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

南航第一阶段

1988年3月,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从著名力学家张阿舟教授,研究结构动力学,1988年5月获工学博士,并留校任教。期间,胡海岩担任了几届本科生《飞行器振动基础》的课程教学,肩负着振动研究所副所长的重担,指导两名研究生,选了少有人涉足的被人称为“硬骨头”的非线性动力学作为研究方向。

1990年,他根据参与武装直升机导弹稳瞄系统隔振设计的体会,抽象出分段光滑机械系统动力学这一研究命题。深入研究了系统运动与弹性约束擦边碰撞引起的失稳和局部分叉,建立了混沌运动的分段控制策略。其系列论文发表在许多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上,被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瑞典和中国著名学者引用370余次,被著名机械振动专家闻邦椿院士编著的《非线性振动理论中的解析方法及工程应用》一书连续5页摘录。其技术成果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导弹机惯导平台的振动控制,已在国内10余个单位成功地用于飞机、直升机、导弹、桥梁等大型复杂结构的振动试验与分析。该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出国深造

视频

李纪恒会见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 云南新闻联播

1992年5月,胡海岩获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携妻女到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力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从事“非光滑机械系统动力学”的系统研究。

胡海岩在斯图加特大学的合作教授Schiehlen是德国力学学会的主席,在国际力学界亦颇负盛名。到德国不久,胡海岩就被schiehlen教授安排作一次学术讲学,这不啻是一次“摸底考试”。经过精心准备后,胡海岩十分自信地向德国同行介绍了他在中国国内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以广博的知识,精当的论述,以及流利的英语令与会者信服。当时,德国非线性力学方面的学术权威、汉堡工业大学的Kreuzer教授听了胡海岩的讲学后,当即邀请他参加当年6月在英国举行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UTAM),这是国际力学界最高层次的学术机构。此后,胡海岩还出席了另外两个国际学术会议,到汉诺威大学等学校讲学4次。在不长的时间里,胡海岩成为国际上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知名专家和前沿学者。在第一届欧洲非线性振动会议上,他被邀请担任分会主席。

在德期间,他在非光滑动力学系统的响应对称性及对称破缺非光滑力学因素引起的响应分叉等方面有了新的发现,完成了7篇论文。清华大学著名教授郑兆昌在审读胡海岩的有关论文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结构阻尼理论和非线性振动的研究方面,在学科上有新的发现和建树,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

南航第二阶段

1994年3月初,胡海岩携家人回国,继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此期间,他为研究生开设了新选修课:“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指导了两名研究生;担任振动研究所所长及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振动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基金、航空基金等资助的数项科研课题。

1996年起,胡海岩领导的研究小组针对振动主动控制中普遍存在的时滞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并用于柔性结构振动控制、主动拉索和车辆主动底盘等典型工程问题的动力学分析。2002年,他完成了该研究的总结性专著《Dynamics of Controlled Mechanical Systems with Delayed Feedback》,由国际著名的Springer-Verlag出版。这是中国学者在Springer-Verlag出版的第一部机械动力学专著。该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1年,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智能材料与结构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视频

胡海岩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视频

聚焦双一流对话校长: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专访

参考文献